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44.7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白薇 的原始碼
←
白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白薇 | 图像 = [[File:白薇.jpg|缩略图 |center|[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356933&sid=7560612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71791720_100296996 来自搜狐]]] | 图像说明 =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 | 出生日期 = 1893 | 国籍 = 中国 | 逝世日期 = 1987 | 籍贯 = 广东省兴宁县南乡渡头 | 职业 = 作家 | 母校 = }} '''白薇'''(1893~1987),原名黄彰,中国近现代女[[作家]]<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4588796140802114&wfr=spider&for=pc 她是文坛的传奇,被鲁迅称为仙女,却一生坎坷,还被婆婆咬断手筋 ],百度, 2020-01-04</ref>。 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五日生于兴宁县南乡渡头(今属[[资兴市]]白廊乡)秀流村人。 == 人物简介 == 白薇(1893~1987年),女,原名黄彰、黄鹂,别号黄素如,生于资兴市渡头乡秀流村,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国著名女作家和“左翼作家联盟”早期成员。有资料称其最早笔名为白微。 == 主要作品 == 在60余年创作生涯中,白薇著有大量[[诗歌]]、[[小说]]、[[剧本]]、[[散文]],代表作有剧曲《琳丽》、剧本《打出幽灵塔》、长篇小说《炸弹与征鸟》、长篇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等。资兴市通过各种渠道,共收集、整理白薇作品诗歌120余首、戏剧10余部、长短篇小说、散文30余篇等以及白薇遗物日记40余册、各个历史时期照片60余张、往来书信几十封等,建成了“白薇书屋”。 == 生平经历 == 白薇的父亲黄晦早年曾留学[[日本]],参加过中国[[同盟会]]和[[辛亥革命]],他虽是新派,但对女儿婚姻采取了封建卫道士的态度。白薇在家乡时曾有过一次父母的包办婚姻,在舅父的帮助下,进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读,期间由于思想激进,曾率领同学驱逐洋教士,被学校视为害群之马,之后和其妹妹一起转入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白薇仍旧没能摆脱包办婚姻的束缚,父母一直逼婚,为阻止白薇出逃,校方甚至封锁了学校。在妹妹和同学的帮助下,从学校围墙掘洞逃脱,从上海乘船前往日本东京求学,此年为1918年。 白薇东渡日本,首先入东亚日语学校,之后考入东京御茶囗水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开始主修生物与数理,自学过美学、哲学和佛学,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妇女地位地下,其本人受到过包办婚姻进而受到逼婚、加上之后与父亲的矛盾激化、妹妹步其后尘遭遇包办婚姻,白薇愤而进而转向主修文学。 === 返国 === 在日本留学期间,白薇曾和田汉的妻子易漱瑜同住一处,田汉教她们学英语,白薇从此开始研究文学,接触到了很多世界名人原著,及日本文学作品。对他影响很大的就是学校一位叫中吉村藏的教授,中吉村藏鼓励她多看些社会问题的书籍,后来她认真阅读了这位英国著名社会戏剧家高尔斯华绥的《银匣》、《争斗》等社会意识很浓的作品。1924年夏天,白薇遇见了中国学生福建漳州人杨骚,从此此人影响了她一生的感情生活。1926年初冬,白薇从长崎登上美国的远洋轮返回了中国。 1927年春,白薇到武昌,经留日同学殷德祥介绍进国民政府总政治部国际编译局担任日语翻译。业余时间坚持写作,不久又兼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讲师,教授日语、动物、植物等科目。7月15日,汪精卫等发动七一五事件。她辞去编译局和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职务,来到上海,加入创造社,她的名字列入《创造》月刊的执笔名单上,创造社对她的影响很大。1927年10月末,分别三年的男友杨骚也来到上海。 === 创作 === 在上海,白薇经杨骚的介绍开始了与鲁迅交往。白薇的《打出幽灵塔》是个古典浪漫写实的悲剧,描写了大革命时期一个土豪家庭的分裂,这部作品刊登在鲁迅《奔流》创刊号上,她的名字出现在郁达夫、柔石、冯雪峰等大手笔之列,从而成了当时“文坛上的第一流人物”。鲁迅主编的另一份杂志《语丝》,还刊登了白薇的独幕剧《革命神受难》,由于这个剧本文辞犀利,思想激烈,国民党政府因此对这个剧本给予过警告,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炸弹与征鸟》,长诗《春笋之歌》相继在鲁迅主编的刊物上发表。由于创造社和鲁迅的影响,白薇成为“左联”和“左翼剧联”的早期成员,白薇也是《北斗》杂志(丁玲主编,“左联”机关刊物)的热心撰稿人,还曾是田汉、夏衍主编的《舞台与银幕》特约撰稿人。 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以后以及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白薇先后写出大量的作品,如《北宁路某站》、《屠刀下》、《中华儿女》等以及长诗《火信》、《祭郭松龄夫人》和《马德里》,小说《受难的女人们》等等。抗战期间在赵丹指导下,白薇的演出过董每戡话剧的《C夫人肖像》。1938年到广西桂林,任《新华日报》特约记者,1942年在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二组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到了上海。1947年,父亲亡故,白薇回乡奔丧期间,受何香凝之托,在老家湖南资兴参加了游击队,公开身分是县立中学教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后主动去北大荒生活七年,写出不少反映北大荒生活的作品。 白薇一生自逃婚出走,之后由于感情纠葛一直未婚。1987年8月27日,白薇在北京逝世<ref>[https://www.sohu.com/a/251747252_301361 一位被封建包办婚姻迫害的女作家:白薇 ],搜狐, 2018-09-04</ref>。 == 参考来源 == [[Category:作家]][[Category:文学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白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