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69.1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牛嘴笼(刘作芳) 的原始碼
←
牛嘴笼(刘作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牛嘴笼'''<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0011013/pexels-photo-2001101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牛嘴笼》'''是[[中国]]当代作家刘作芳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牛嘴笼=== 农村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就基本上过完了。走亲窜戚的[[热闹]]已经冷寂下来。 挖锄铲锄,犁头枷担,蓑衣斗笠,镰刀弯刀,粪桶粪舀子,农具们都闲得龇牙咧嘴的了。 心思还得回到农事上来,农事是村庄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圣经]],丢不得也丢不起的。磨锄修犁,整饬好必备农具,做好下地耕种的架势了,刀锋锄利,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事不等人,不断换档的节令就是无声的号令,庄稼人必须得跟上大[[自然]]的节律舞动起来,若不如此,挨饥受冻注定就是你了,还要赢得一个好吃懒做的破落户头衔,依附着“好话不出门,坏话传千里”的信条映刻进左村右屯[[乡亲]]们心底,人怕出名猪怕壮,几代人也难以抬起头挺直腰。 晴雨交替中,万物在萌动。 冬天里种下的洋芋禾苗已经拱土而出,长到三四寸高了,单苗的,双苗的,也有三四苗以上的。单苗者,茎秆尤其粗壮,似是聚纳天地精华融于一身。底层叶片已经舒展开来,顶部叶芽还皱巴巴的没来得及伸展,禾茎在暖和的艳阳中噌噌的向上窜,一周就能长一两寸长。植株绿油油,青幽幽。 牲畜与人相依为命,相濡以沫是中国式村庄的共性。我的村庄里牲畜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扁毛的,鸡鸭鹅即是,一类是圆毛的,猪牛驴猫类此。 二月间的太阳很暖和了。早饭完毕后,圈里的猪儿已经吃得翻脊饱,准备躺下睡猪儿觉了。母亲忙完早上家里的活计,就得抓紧上坡了放牛打柴割牛草了。 母亲拿起弯刀或是砂镰刀放进背篼里,背上背篼,咯吱一声,正堂屋的大门打开了,一群鸡娃子连飞带跑过来,条件反射习惯性的以为主人又会撒食物给它们了,“自己找来吃去!”,见没戏了,鸡娃子们也扫兴而散了。 母亲走进牛圈,在篾笆折墙壁上去下一大一小两个牛嘴笼。分别解开圈里我家一对母子牛的牛鼻索,从牛嘴笼孔洞里穿出来,把牛嘴笼的绊索从耳朵后的脖颈上套下来,牢牢的把牛嘴笼给戴上。很乖很听话,它们走自觉把嘴筒子伸过来,配合着给它们笼上,就像公职人员习惯了生活在制度的笼子里,一旦没制度约束了还不习惯呢。 当初,小牯牛也极不情愿戴上牛嘴笼,像孙猴子起初对待紧箍咒一般,左甩右擦,下踢上拱,总是想摆脱束缚,这些招数先民们早就有办法化解了!劳而无功久了,它慢慢久适应了,乖巧了。 我家小牯牛那时还不足一岁,还没有被打穿鼻孔眼呢,因为穿鼻孔眼的最佳时候是在一周岁左右。这活计可不像女人们穿耳孔那么简单便捷! 饲养场里的牛一般倒是不需要打鼻孔眼穿牛鼻索的,菜牛嘛。农村中放养的牛则是必须的,否则怎么牵引、使唤、耕作。 打鼻孔眼的部位必须在鼻中隔(软骨组织)稍前一点最薄之处,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抠着就能掂量出来了,缺鼻牛有见过的把?那就是因为打鼻孔眼部位过于靠前,打在内层较厚的地方了,牛不听使唤,用力挣扎,前端的肉容易被扯掉,也有因为感染而缺鼻的。 若如从鼻中隔后面的软骨中穿过,则会造成伤口不易愈合,更严重的是牵引时牛的疼痛感很强,刺激大,不便于调教御使。 打鼻孔眼大多选择在春、秋两季天气较为凉爽,伤口不易感染、发炎的时间。得有两三个壮劳动力合力协作方能完成,一周岁左右的牛壮实的有两三百斤了,初生牛犊,不听招呼,犟得很。先得把牛头固定,碘酒消毒,穿鼻部位和金属鼻圈(也可用胶皮管子)都要消毒,穿鼻孔的人左手捏住牛的鼻中隔稍前部位,摸捏准最薄的部位,右手将鼻圈尖端从最薄处迅速穿透过来,调匀长短,用铁钳扭紧鼻圈的两端。若用胶皮管子者,先用穿鼻器——锋利的木质尖或竹管,消毒,穿鼻,再引导胶皮管子穿过去,调匀两端拴上死结。打完鼻孔眼要再次伤口部位给消毒,有血长淌,它会用长舌舔舐,过程中它肯定疼痛非常,从它使劲挣扎的势头就可用看得出来,嘴里还发出“哞哞哞哞”的叫声,鸡娃子们见了四散奔逃,狗儿见了阵势吓得直汪汪。不过不必太担心,农村中的牛都要经此一劫的。但我没有见过哪家的牛,在打鼻孔眼时流泪的,坚韧,坚强者如牛。 打鼻孔眼后要时时留心是否有发炎、感染等异常情况发生,几天后要不时给挪动挪动鼻圈或胶皮管子,增强穿孔的适应性和愈合性。半月之后,就可以穿牛鼻索换掉胶皮管子了,但是切记不要在前面拉扯牵引它,更不要强拉活拽,武力相向,否则可能缺鼻。正确的应该是让牛走人的前面,绳索绳头朝后,伤害就减小了,一段时间它也就适应了。 母亲吆喝着牛走上乡间小道,两旁地块里种满了洋芋,借助春风里的长势窜出一尺来高了,卵形的叶片全然伸展开来,上下两面都有微白的细细的绒毛,茎秆壮实涵养充足,看上去浑身碧绿。一切都在招引着大牲口牛儿们的食欲。 牛的馋嘴被罩住,它就不能偷食两旁的包谷禾苗,洋芋禾苗,包括青草,只能乖乖跟随到草山,待解开牛笼嘴,把牛鼻索缠绕在它们的脖子上,它们[[才能]]放开大嘴大快朵颐。有时耕地也要套上牛嘴笼,防止它利用耕地的职务之便顺嘴牵羊抢食相邻地块里的洋芋藤、包谷苗、野草等青苗。 洋芋其实是一种易种易成长易丰收的农作物,不像有的庄稼比较娇气, 洋芋种下地之后,除了防止拱猪子夜里去拱翻起来糟蹋,长出秧苗后谨防下雪打霜,其余似乎就没啥害怕的天敌了。 但是也要防止家中的黄牛到地里去[[糟蹋]]和偷食禾苗,洋芋苗原本是有毒的,让牛吃多了,轻则排泄拉稀,重则倒地不起。我14岁那年春末,[[父亲]]叫我在即开挖洋芋的厢子上割了一背篼洋芋藤,还间杂着些白花儿,背回去后,也没有掺杂其他猪草,直接宰细煮熟喂圈里的那头七八十斤的黑猪,不料想吃后就中毒,倒下去爬不起来了,急忙叫来村里的兽医给打了一针,总算救了过来。吸取教训以后就让猪儿吃纯洋芋藤了,掺杂其他猪草必须六成以上,才能保证其[[安全]]。 也是那年,大概[[春]]末[[夏]]初一个[[清晨]],[[母亲]]一起床开门就看到我们家的母牛在园地里偷食糟蹋洋芋藤,原来是牛鼻索没拴牢,被它挣脱了跑出去偷食。拉回来给了它好几鞭子,叫它长长记性,收敛收敛偷嘴的性子。不曾想到它也中了轻微的毒性,无精打采的,经过两天的调养,精神才彻底恢复过来。 躺下休息的牛,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反刍,动作慢条斯理的,要把胃里的草食完全反刍一遍,才利于消化,时时用那对大耳朵扇走牛虻,苍蝇和长脚蚊。 走出家门来到路上,似乎是肠胃更加[[通畅]]了,拉下热气腾腾的几坨牛粪,母亲不惊动他们,放它们尽情释放过痛快后再上路,牛粪是绝好的农家肥。 进入草山,放开牛嘴笼,牛儿们便放开大嘴风卷残云,马胡草,野蒿,芭茅草,乌泡叶,苟叶……母亲在牛儿们的大快朵颐中,抓紧找干树枝,干柴,或是找猪草。 回家路上,虽然牛们早就吃得翻脊饱了,嘴也得给套上牛鼻索一圈圈绊在脖子上,它俩缓缓走在母亲前面。人牛仨开启了晚归。路两旁的洋芋苗和玉米苗[[仿佛]]在竞长,都庞旺得一塌糊涂。但是已经丝毫不能引诱起它俩的丁点儿食欲,绝不旁骛,大有目不[[斜视]]的君子风范,当然它俩也不会丢下母亲自顾赶路,总会等着母亲一同前行。母亲负重走累了,在石坎子上歇息,打两个嘘声换换气,它俩自然心有灵犀,停驻脚步母子俩相互用头,用脖颈进行肢体语言交流,表达着亲与爱。 村庄在眼前,炊烟袅袅,鸡鸣狗吠。<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57291695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刘作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作协、评协会员,党校正高级讲师。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牛嘴笼(刘作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