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255.2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湟源峡 的原始碼
←
湟源峡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湟源峡.jpg|缩略图|[https://www.sohu.com/ 湟源峡]] '''湟源峡'''即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 湟源,史称“丹噶尔”,位于黄河北岸,青海湖之东,湟水之源,被[[祁连山]]支脉大通山、[[日月山]]、[[华石山]]所环抱,海拔2470米—4 898米之间,相对高差2428米,湟水河自西北而东南斜贯县境北部,最大支流药水河由南奔北,两条河将湟源分成狭长的“丁”字形河谷盆地,构成“三峡”,即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整个峡内高山林立、奇石磷峋、河水奔腾、风景如画。<ref>[http://travel.mipang.com/4037/ 湟源峡旅游_湟源峡旅游攻略 — 米胖旅游网]</ref> == 发展历史 == 自古就是由内地通往西部牧区至西藏的重要通道,唐蕃古道和丝绸南路上的要塞,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也是汉藏等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地,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之称。峡中两壁留有历代名人名家、文人墨客镌刻的“海藏咽喉”、“转危为安”、“海藏通衢”、“山高水长”等石刻,融汇了历史、民族、人文和自然等文化。西石峡古称“绥戎峡”(唐朝在西峡口置湟水上游最大的军事设施白水军绥戎城而得名),签于它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历史上把该峡称之为进入藏区及环湖各地的咽喉地带,又将绥戎城谓之海藏咽喉中的喉舌。 柏树堂是以生长柏树聚多而得名,四面环山及气候温和以及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长着杜鹃及沙棘、尖叶柳、红皮柳等上百种乔木、灌木、许多稀有植物,而且,还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凿造出来的奇山怪石,加之泉水清澈、百鸟欢歌,景色恰如一幅充满诗意又具动感的山水画卷。 == 主要景点 == === 综述 === 柏树堂是以生长柏树聚多而得名。这里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不仅生长着杜鹃及沙棘、尖叶柳、红皮柳等上百种乔、灌木及许多稀有植物,而且,还有着大自然鬼斧神工凿造出来奇山怪石,加上泉水清澈,百鸟欢歌,景色犹如一幅充满诗意又具动感的山水画卷。 除佛尔崖、月牙湾、石崖庄、北古城等古迹名胜外,青山怪石和林海滴翠便是最引人的景致了。夏日里穿峡而过,一边为林木吐绿摇曳,一边为青草怪石相映,山涧中则碧水长流,尤其是青藏公路两侧狭长谷地里,小麦和油菜、蚕豆等农作物在林网保护的条田里长势喜人。在农闲时节,富裕起来的庄稼汉们把三五顶花花绿绿的帐篷扎在一片片清静秀丽的林地里,或亲朋好友欢聚,或招待过往游客,欢歌笑语里尽情享受着那满峡满谷的秀美景色。 === 岩崖石刻 === 湟源峡以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发挥着民族友谊的桥梁作用,而且还以它独特的自然风貌吸引着大批中国国内外游客,特别是那些镌刻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岩画石刻,更使过往客人不禁弃车而涉足观览。 === 佛尔崖(佛爷崖)岩画石刻 === 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公里路北3米处偏洞内的岩壁上,偏洞之上壁面凸突,崖石空悬,翘首望之,使人肉颤毛悚,不敢久立。据说唐宋时期在佛尔崖就建有小殿三间,清时曾两次修缮,至民国七年(1918年)湟源峡区发大水,小殿被冲毁,后有一位北极山的铁和尚化缘,于民国15年(1926年)重建小殿一间,民国26年(1937年)又遭水冲。现小殿是1995年由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的。 殿内正中为释迦牟尼立像,像高2.1米、宽1.1米。佛祖面相丰满,大耳垂轮,闭口落目,端祥人静,身着通肩袈裟,右手托钵,左手作无畏印,首部有桃形项光,身后为椭圆大佛光,足下是小须弥座。两侧为四大金刚像,再侧尚镌单体小佛像九尊,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有的身着袒右胸袈裟。有的着通肩袈裟,有的则穿络子,袒胸露乳。佛容或目带微笑,或低眉沉思。佛体姿态各异,手印也各不相同。另在立佛宝座下侧左右还发现阴、阳刻汉藏文字多处,其中有“大清道光丁酉年镌”、“大清光绪丙午年镌”等。佛像全系阴刻,除三尊小佛像因高度损伤只能看清轮廓外,其余佛像图案清晰,线条优美,并通体施以彩绘,佛祖袈裟及头饰等还使用金泊贴金的手法,从而增加了画面辉煌的艺术效果。 以佛像图案的一般特征及凿雕工艺来看,其像具有典型的宋元风格,其中四尊小佛像则属晚清之作。据史料记载自佛教传人中国的东汉时期开始,湟源峡便成为了佛教信徒们去天竺等国拜佛学经的必经之地,特别是东汉延康年间佛教寺院(今扎藏寺)在该地区的建成,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喇嘛到扎藏寺讲经,清朝乾隆皇帝给扎藏寺御赐“佛光普照”匾额,以及药水峡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寺一年一度的祭海活动等,形成了该地区佛教僧侣。往来不断的局面。但对于主佛像镌刻及彩绘的确切年代,以及有关佛尔崖是历代高僧活佛沿途必憩之地一说,尚待进一步考证。 === “海藏咽喉”“山高水长”石刻 === 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4至1995公里中段,两处石刻相距约百米。“海藏咽喉”为阴刻行楷书,每字高60厘米,宽50厘米,四字左侧附镌有楷书小字:“嘉庆庚申四月西宁道鄂云布书,光绪戌子年夏四月丹噶尔同知张晖吻西宁县丹噶尔主簿李敦源监镌”。“海藏咽喉”四字为嘉庆元年(1800年)由分巡抚治西宁道台鄂云布题书,次年由西宁县丹噶尔(今湟源县)主簿(地方行政长官)李敦源督工镌刻,光绪十四年(1888年)丹噶尔厅抚边同知张晖吻监工将受损石刻进行重镌。该石刻原在今公路以北的山崖上,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青藏公路时山崖被炸毁,而有石刻-的整块石料却完好地埋在地下保存了下来,1987年由县文物部门负责挖掘出来后立在了现公路的南边,并聘用当地群众予以守护。“山高水长”位于佛尔崖岩画东端的岩壁上,上款“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夏”,下款“丹噶尔抚边府事黄丈炳书二十二年汪那炜督工”。该石刻文字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时任丹噶尔厅抚边同知的黄文炳书,次年由厅书吏汪那炜督工监镌。以上两处石刻及佛尔崖岩画等均镌于西石峡东峡口。 === “山清水秀”石刻 === 位于城郊柏树堂村东1.5公里乡间道路以北的崖壁上,距地表约2米高,“山清水秀”四字为阴刻行楷书,左侧镌:“光绪甲辰朝议大夫靳宝庆题,民国二年前知县男靳学书重修。”呲石刻文字于光绪三十年(1905年)由邑人靳宝庆亲书一,当地石匠义务镌刻。靳宝庆:字福堂,祖籍山西太原,同治四年任丹噶尔厅团练团总,因在回乱事件中军功卓著而赏五品顶戴,亦称诰授朝议大夫。靳学书乃靳宝庆之子,为例贡生,光绪三十一年任丹噶尔厅花翎四品衔选用知县,民国二年(1913年)靳学书出资并主持将原石刻进行重镌。 === “海藏通衢”“辟山开道”石刻 === 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2016至20,17公里间路北的岩壁上,上款:“民国八年镌”,下款“邑绅靳学书题。”“辟山开道”为阴刻正书,上款:“大清光绪乙酉岁六月”,下款已风化无存,下边刻有“口口西中协西口邵阳郑连拔口口”共十四字。郑连拔:湖南邵阳人,光绪九年(1883年)任镇海协营副将。光绪十年(1884年)捐廉重修丹噶尔城;十一年(1885年)又倡议进行了西石峡、药水峡道路的整修工程,“辟山开道”四字亲书并在药水峡工程竣工时镌刻。该石刻东5米处原刻有“水气山喉”,遗撼的是由于长年风雨侵蚀已被损毁。以上二处石刻字体点画浑厚、结字宽博、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 === “海藏咽喉”“转危为安”石刻 === 位于青藏公路109国道1998至1999公里中间。“海藏咽喉”石刻共有两处:其一在路北距地表高约9米的崖壁上,上款“大清光绪壬寅”,下款:“丹噶尔抚边滇南封启云书”。封启云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任丹噶尔厅抚边同知,该碑是他上任后的次年亲书并监镌的,其二为阴刻行楷书,左侧附镌:“嘉庆庚申西宁遭鄂云布书民国戊午前选用知县靳学书重修”。其石刻原在离地7米高的岩壁上.,2001年8月修建西湟一级公路工程中整个山头被炸平,唯石刻幸免一难,这里凝聚着修路健儿对中国国家文物的一片爱心。至10月底由湟源县文物部门负责安放在公路路口醒目位置。 “转危为安”石刻在路北距地面2米高的石崖上,上款:“民国二年陶然康公德政”,下款“事绩有传行世合湟士庶等敬勒”。宣统三年(1911年)以本地李旺为首的“黄表会”成员先后在西宁县西川及丹噶尔地区聚众起事,打着“扫清灭洋”的旗帜,拥立皇帝,自封相帅,并预谋夺取粮草,攻占西宁及丹城,后因事机不密,被官府发觉,时任丹噶尔厅知事的康敷镕(字陶然)即差役进行搜查并出兵配合西宁镇总兵张定帮所部一举平息事端,厥功甚伟。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年在康公任同知、知事期间,他还积极主张并亲自主持整修地方道路,平抑粮草市价以及建县立规等颇得民众拥戴,在离任之即,湟源县城乡各族各界人士聚议为康公树碑,并特聘县府幕宾杨治平亲书“转危为安”以褒扬康公政绩。<ref>[http://xining.lvyou114.com/jingdian/huangyuanxia/ 湟源峡_西宁湟源县湟源峡_湟源峡旅游攻略_西宁旅游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湟源峡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