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7.18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兴南锣 的原始碼
←
海兴南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海兴南锣</big> ''' |- | [[File:海兴南锣.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海兴南锣 地点;河北省海兴县 年代;元明 对应;《打枣干》 |} '''海兴南锣'''是[[河北]]省海兴县土生土长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元明时为时尚小令中的《[[打枣干]]》,明清时演变为吹奏乐南锣曲,清[[康熙]]年间(1662-1722)发展为南锣秧歌,清[[光绪]]三十年(1904)形成南锣秧歌戏,民国三十五年(1946)搬上乡村舞台,南锣剧种正式形成。现在,海兴南锣濒临失传。<ref>[http://yzdsb.hebnews.cn/pc/paper/c/201911/27/content_17086.html 海兴南锣剧的演变] , 河北新闻网 2019-11-9</ref> ==简介== 海兴南锣剧(初称打枣调)是由宋元时期的柳子腔中的《[[耍孩儿]]》和明代的俗曲《[[打枣杆]]》又称《[[挂枝儿]]》等民间说唱艺术演变而来的,是海兴一带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种之一,海兴一带有120余个村庄先后组织过南锣剧会。明末清初形成海兴南锣剧,距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海兴南锣剧最初以秧歌剧的形式出现,后逐渐走上舞台。 海兴南锣是河北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海兴南锣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4。她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融戏曲、舞蹈、杂技于一炉,具有河北吹歌风韵,适于表现生动活泼、诙谐风趣、载歌载舞的喜剧。唱腔音乐主要为《[[打枣干]]》中的几支连缀式的曲牌,由五声音乐构成的大调式,围绕主旋律进行发展变化。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龙头琴、二管、笙、笛子等;武场的打击乐器主要为小广锣、鼓、钹、镲等。该剧种的另外一大特色是演员均念方言,演唱中的上下滑音、"花舌"音使用较多。 海兴南锣诞生后,活动范围扩大到津南鲁北等地,历史上对南锣剧种的发展影响较大者有[[吕三元]]、刘玉田、[[刘德纯]]、丁宝江等人。该剧的传统剧目有几十出,最具代表性的有《顶砖》、《[[颠鸾凤]]》、《双拐》、《[[双灯记]]》、《双插花》等。1979年,海兴县民间艺人对南锣戏进行挖掘整理,对该剧的传统代表剧目《[[顶灯]]》等进行大胆改编的同时,又创作了现代南锣戏《[[豆腐王]]》。<ref>[https://www.360doc.cn/article/9090133_275552978.html 海兴南锣剧] ,360doc个人图书馆 2013-04-03 </ref> 曾有报道说,"沧州狮子震东海,南锣戏曲压太行"。海兴南锣,以其独特的风格跻身于戏剧舞台。 海兴南锣剧唱腔汲取了大量的海兴地方民间说唱艺术,演唱舒展悠扬,表演伴有杂技、武术、舞蹈等动作,道白用海兴地方方言土语,剧情多体现海兴一带民俗,传统剧目演员大多为一丑一旦,演出滑稽、幽默,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人们尊老爱幼、积德行善、勤劳耕织、尚文进取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冀东南、鲁北及津南一带百姓喜爱。<ref>[http://feiyi.gmw.cn/2019-02/27/content_32571127.htm 海兴:非遗南锣剧焕发生机] , 光明网 2019-02-27 </ref> ==绮丽的戏剧小花== [[File:海兴南锣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据了解,海兴南锣由明清北方的俗曲《[[打枣干]]》(又名《挂枝儿》)演变而来,是流传于海兴具最广泛的剧种之一。元朝时,有一种流传在北方地区民间的《[[时令小调]]》,后又演变成小曲《[[打枣干]]》。明末清初,许庄子等村的民间吹歌班曾经演奏《打枣干》等曲牌:清康熙年间,小梨园村随"花会"演出的秧歌小戏,就吸收了《打枣干》等曲牌的曲调,排演了秧歌戏《[[顶灯]]》等。当时名气很大的丑角演员[[吕三元]]饰剧中的张其三。清光绪三十年,[[赵毛陶]]科班出身的河北梆子艺人[[刘庚]]到马厂村辅导秧歌戏的艺人们,进一步促进了秧歌戏的发展。民国三十五年马厂等村用《打枣干》曲调演唱的秧歌戏摆脱了随"花会"演出的形式,搬上了乡村的舞台。此时,海兴南锣已经形成。 过去,海兴县的南锣戏十分流行,上演过南锣戏的村庄有120多个。其中[[马厂]]、良章、前刁、[[刘巡庄]]、东尤、小梨园、[[西常庄]]、小山等村都有南锣子弟会。这些"子弟会"除在本地演出外,还到津南鲁北各县演出。1948年,民间艺人倪玉朴、杨洪泰在江苏省扬州一带演出,深受欢迎。 海兴南锣的唱腔主要是《打枣干》几支曲调,打击乐器南锣在剧中占主要地位,文场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唢呐、二管、龙头琴、笙等,演奏颇具沧州吹歌风韵。海兴南锣戏的传统剧目有《[[顶灯]]》、《顶砖》、《[[赵连代借闺女]]》、《双拐》、《[[安安送米]]》、《双灯记》等。 1979年至1981年,海兴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对海兴南锣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他们改编的传统戏《[[顶灯]]》和创作的现代戏《[[豆腐]]王》,代表沧州地区参加了河北省戏剧汇演,并代表河北省的独有剧种剧目参加全国观摩,被评为优秀剧目一等奖。海兴南锣,像一支绚丽而独特的戏剧小花,跻身于中国戏剧的舞台上。那诙谐幽默的"趣",那酣畅淋漓的"欢",那汩汩流淌的"情",深深地感染着无数观众…… ==摘取明珠的艺人== [[File:海兴南锣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上世纪80年代,海兴南锣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顶峰。表演的热潮升腾奔突,创作的激情无穷无尽。台上台下,一唱一和;场内场外,高潮迭起。10多个县市剧团排演和移植了海兴南锣的剧目。有两个剧目由河北、天津等7家电台、电视台进行录音、录像、播放。 在海兴,有这样一群披荆斩棘,勇于攀登,摘取艺术高峰上那颗明珠的艺人-- [[杨双发]],自1974年开始整理海兴南锣剧目,写了20万字的整理笔记。1984年他母亲病重时,他出差于山东。晚上,他正趴在招待所的小方桌上苦攻《[[顶灯]]》,忽然长途电话告知他母亲病危,他连夜赶回家中。母亲看了他一眼,就与世长辞了……. [[冯世昌]],骑着自行车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寻访了10多个村庄的60多名民间艺人,让人哼唱,他现场记谱……丰富了海兴南锣的唱腔。跟记者说着说着,68岁的他哼唱了起来,神采飞扬,宛若一个孩童扑进"南锣母亲"的怀抱。 郭兰芳,海兴县文化馆干部,曾是海兴南锣的主要演员。是她把海兴南锣演上了荧屏。你听,她这样唱:"你不怕出丑俺嫌丢人哪,人要脸来树要皮,树要皮……"歌声优美而深情。 还有孙凤华、杨长峰、高向东……他们守候、发展着海兴南锣。他们为戏剧界洞开了一扇神奇的小窗,歌声在窗内流淌,舞姿随着歌声翩翩。 ==濒临失传的现实== 海兴南锣濒临失传。 40多岁的[[郭兰芳]]曾对记者说,据她所知,时下在民间,只有城关镇马厂村的的两三个人会唱,而且只会表演《[[顶灯]]》…… [[File:海兴南锣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8月初,记者前往海兴县采访的途中,4名30多岁土生土长的海兴小伙子问记者:"海兴南锣,在海兴?" "你没闹错吧?我们怎么不知道!" 据介绍,作为一个剧种,学习海兴南锣,必须得下一番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今商品经济下,没有相应的待遇,谁肯下这番苦功?逢年过节,民间垂青相对简单的"花会",而海兴南锣渐渐固守在不可名状的寂寞之中…… "多元文化的冲击、经费太少,也是海兴南锣濒临失传的原因……"采访中,一名南锣民间艺人这样分析。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眼下正抓紧物色演员,排演新剧本,让南锣小戏进一步发扬光大--送海兴南锣下乡,夯实群众基础。"海兴县文教局副局长孟建华这样告诉记者。 海兴南锣,在与失传抗争!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海兴南锣剧濒于灭绝。八十年代后,海兴文化工作者对当地的南锣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掘、整理、改编、研究,同时还创作编排新剧目,多次在省市文艺汇演中获奖,引起了国内戏剧界强烈的关注,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给予高度评价,使海兴南锣剧得以再次焕发青春,被专家誉为中国地方戏曲的一颗明珠。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n0824om84iv|480|270|qq}} <center>AI合成主播│节前排练忙 河北海兴南锣剧焕发新生机</center> {{#iDisplay:v07242xvu2a|480|270|qq}} <center>海兴县南锣小戏---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980 戏剧总论]]
返回「
海兴南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