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14.1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沧浪情怀(李清哲) 的原始碼
←
沧浪情怀(李清哲)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沧浪情怀'''<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9145495/pexels-photo-2914549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沧浪情怀》'''是[[中国]]当代作家李清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沧浪情怀=== 一次千年的对话记述了一段酸楚的世事沧桑,面对那奔流汹涌的江水,我们究竟是悲者,还是歌者,风烟过后留给世人的是那久久的沉思和感叹。历史的[[记忆]]不会随江而逝,激人奋进的是屈子的坦荡情怀。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屈原 作家阎真的《沧浪之水》就是以这段话作为开篇语的,“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正好作为官场小说的引语。而作为沧浪印象的探察者,更不会把这段话轻易丢下。 屈原和渔夫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屈原被放逐后在江边漫步,时而仰天长歌,不经意间遇见了渔夫。渔夫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渔夫与其临别时,唱出了上面的几句歌:沧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可以洗我的脚。这仍是“与世推移”的意思。在渔夫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而引申为: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 “沧浪”一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能看得到,除了“沧浪之水”最常见的就是“沧浪峡”。当你打开《全唐诗》时,会不难看见“沧浪峡”的字眼。通过诗人司马扎的《沧浪峡》所述,“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 这里的“沧浪峡”应该是当年屈原说的“沧浪之水”的所在地了。在关于沧浪峡的泛泛唐代诗篇中由于诗人们的社会背景和处世观点的不同,也使“沧浪”一词具有不同的意象。 “沧浪”一词透出几分沧桑和世故,更透着几分功利和浮华。在人们的争相奔走中,在车马的飞尘喧嚣中,沧浪峡成为功、名、利的代指了。诗人储光羲在《沧浪峡》中写道“沧浪临古道,道上若成尘。自有沧浪峡,谁为无事人。”沧浪峡毗邻这条历史久远的大道,每天这条道都是人马嘈杂。自从有了沧浪峡,这天下还有谁是清闲自在的人啊。 “沧浪”一词还能让人感到焦急和浮躁。最能体现沧浪峡这一特点的是诗人郑仁表在《题沧浪峡榜》中写道“分峡东西路正长,行人名利火然汤。路傍著板沧浪峡,真是将闲搅撩忙。”为了名和利,路上的行人火急火燎的。匆匆的行程本来就很繁忙,当来到这一看见路边的石头上“沧浪峡”三个字,就更无形地使人们产生焦躁[[情绪]],就算是闲者也被这三个字搅成忙。 沧浪滚滚,不为利来,不为名往。沧浪峡,就是一处现实的自然存在物,对待扰扰红尘没有像人一样的主观感情色彩。没必要把沧浪峡跟名利相结合,甚至没必要对沧浪峡有功利性的评价。因为所谓的功名利禄,都是从世人们的现实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更确切的说,沧浪峡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山水。诗人罗邺在他的《题沧浪峡》中写道“不为市朝行路近,有谁车马看山来。可怜严子持杆处,云水终年锁绿苔。”是啊,要不是为了从这条路经过方便市朝的交易,又有谁费车马之劳来这里欣赏山水。可怜当年严子为观赏沧浪峡所站的地方再也没人上去过,终年长满了绿苔藓。这首诗,直接阐述出了沧浪峡的价值中立性,与滚滚红尘有着一段距离。 其实,无论是沧浪峡的价值中立也好,还是世人的追名逐利也好,都是可以理解的。诗人李山甫在《沧浪峡》中写道“走毂飞蹄过此傍,几人留意问沧浪。烟波莫笑逐名客,为爱朝宗日夜忙。”每天的车马喧嚣都从沧浪峡边经过,又有谁能留意身边的滔滔江水。尽管如此,世人们的繁忙都是可以[[理解]]的,请江上的渺渺烟波不要嘲笑这些逐名客,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政事而日夜奔波着。由此,诗人李山甫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沧浪峡和理解世人们。 对沧浪峡的审美,又有谁能持着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处之。即使是简单的欣赏一下也行。诗人刘沧在经过沧浪峡时,怀着复杂的心情作下了《过沧浪峡》“山叠云重一径幽,苍苔古石濑清流。出岩树色见来静,落涧泉声长自秋。远入虚明思白帝,寒生浩景想沧州。”峰峦叠嶂的高山,厚厚的云朵,使古径更显清幽;清清的泉水从长满青苔的古石上流淌着;从岩壁长出的树郁郁葱葱衬出了几分宁静;泉水跌落山涧传出清脆的声响久久在山间回旋。就在这样的景色中,诗人想起了白帝,想起了沧州。 要说真正的欣赏沧浪峡,应该是诗人许浑,因为在他的诗中可以体会到他对沧浪峡的玩味,且更具田园气息。暮年的许浑为了追求沧浪峡的美,再次登谒于此。他在《沧浪峡》中写道“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缨带落满了尘土,头发都已半白的诗人为了寻找残月,寻找宁静,独自去了沧浪峡。欣赏到了“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的美丽景致,心情立刻高涨起来。此时才意识到以前从没有感受过如此宜人的方外[[乐趣]],现值暮年才相信曾经的梦里的忙碌。面对眼前的红虾、青鲫、紫芹这些野味,不再嫌回去时路长了。从诗中我们发现,许浑也许不止这一次来沧浪峡,诗人来沧浪峡的原因也不只是为了“独寻残月”。有可能诗人年轻时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路过此处。由于年轻时的匆忙没有心情、也没有时间去欣赏、品味沧浪峡的真与美。而现在可以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沧浪峡,也可以蹲在溪边洗洗落满灰尘的缨带,真正的体会一下沧浪清水的品性。 “沧浪”更是一种情趣。对沧浪峡的欣赏真正达到追思境界的诗人应该是司马扎,上承山水下接沧浪往事,体现了诗人的悠远沧浪情怀。他在《沧浪峡》记述道“山下水声深,水边山色聚。月照秋自清,花名春不去。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乍入洞中天,更移云外步。我殊惺惺者,犹得沧浪趣。可以濯吾缨,斯言诚所慕。”诗人赏沧浪山水,我们且赏诗人的山、水、月、花。这样高的山,这样深的水,把沧浪峡从立体角度展现给人们一种美学意象:雄伟和壮观。清冷的秋月高挂在山间,淡雅的花色映照在谷底。此般的冷与静,让人没有一丝困意,而是在冷与静中产生无限遐思。一句“似非人间境,又近红尘路”,体现出沧浪峡景色的辗转和诡谲,不似人间又近红尘。在诗人心里人间是多么喧嚣啊,而红尘又是多么功利啊。然而在此,一切又成了浮云。何等梦幻的洞中天,何等自在的云外步,就连我这平凡之人也能悟到这种浓郁的沧浪情趣,可见沧浪峡是多么清多么明啊。当年屈子与渔夫精辟的对话,实在是让人仰慕!司马扎的《沧浪峡》在所有的沧浪诗篇中应该是最理性、最浪漫之作了。 以上都是唐代关于沧浪印象的展现,但是,这种印象在[[文学]]作品中始终没有中断。沧浪峡过后,我们随着历史的步伐走进沧浪亭去领略沧浪的情怀。 沧浪亭,如梦如幻,轩榭楼台,亭池廊桥,花木山石,鱼鸟共鸣。与苏子共乘一叶扁舟回到北宋的山水之间。苏子因获罪而遭贬,乘船南游,到吴地旅行。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加之被贬的压抑,心里十分憋闷。于是苏子在一个午后出来散散心,不想走到一处风景秀美的地方。那里三面临水,中间有片宽阔的荒地。草树茂盛,沿水边有杂花修竹掩映的小径,高高的码头,宽宽的水域,十分优美。后经苏子询问一位老者,才知道这里曾是吴越国王的贵戚孙承佑的废园。于是,苏子以四万钱买下了这块地,构筑一亭名“沧浪”。 亭子的前面是竹,后面是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穷尽。澄澈的河水翠绿的竹子,阳光与影子会合于轩户之间,再同风月组合十分协调。苏子常常乘着小船,身着轻便的衣服到亭子上游玩,或把酒赋诗,或仰天长啸。这里人迹罕至,只有鱼鸟同乐,能让人形体得到休息,心灵得到净化。于是在这里苏子写下了《沧浪亭记》,这里的“沧浪”源于其中“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曰与锱铢利害磨戛, 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回过头来反思以前的名利场,每天与细小的利害得失相计较,再同这样的情趣一比较不是显得太庸俗了吗?苏子虽然被贬却意外获得这样一处佳境,安于冲淡旷远,不与众人一道钻营,于是悟出了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使他在内心和形体找到根本。由此,苏子便有了“沃然有得,笑闵万古”的释然。此时的“沧浪”就代表了冲淡旷远的胸怀。 古语云:胜景难留。沧浪亭也如此,经过了很多风[[雨]]沧桑。在历史的演变中沧浪亭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就这样我们怀着一颗追随的心来到明代,去欣赏一下诗人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在这篇文中主要记述了沧浪亭的时代变迁。 经过百年的风雨后,就在曾经吴越贵戚的废园又建起了一座寺庙名为:大云庵。而原来苏子的沧浪亭却不知了去向,在大云庵的二百年后,寺里文瑛和尚寻访到了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文瑛和尚又请来归有光为其写一篇《沧浪亭记》来记述修复亭子的原因。其中归有光把由“池园—亭子—庵—亭子”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归有光在文中以吴越的江山之争与沧浪亭的兴衰作对比,一个国家的灭亡都是瞬息之间的事,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但是,子美的沧浪亭却独领文瑛和尚的钦重,是为了那冲淡旷远的胸怀。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也正是文瑛和尚与沧浪亭这段百年情结,文瑛和尚也被[[朋友]]们称为沧浪僧。文瑛和尚爱读书善写诗,结交了很多像归有光一样的朋友,他们都有着苏子一样的士子之心。 无论沧浪水清还是水浑,他们都能主宰自己、调适自己。同时也与宋明的理学宗旨相符“主宰自我,重振精神”。这样悠悠的沧浪情怀与孟子的浩然正气还有着不同,沧浪情怀是为官为文者的内在品格修养,与世无争,是种低调的正义,强调对自我的调适;而浩然正气则是大丈夫的成仁之道,主要强调个人对外界的影响,浩然正气能充塞天地之间,是一种外在的正义,要求有所作为。二者的产生背景也不同,沧浪[[情怀]]往往是在国家统一的情况下出现,而浩然正气一般都出现在国家危亡的时候。 隐约中我耳边仿佛响起林海先生作的沧浪亭诗歌配曲《秋月夜》: 水围墙 月漏窗 折复廊 曲水流觞 花雕梁 石刻像 明道堂 墨润水乡 水一涯千古沧浪 亭何傍 翠色浓重无处扛 渗透窗 苍莽 老树霜 绿枫杨 观鱼塘 树色天光 诗画舫 莫回望 泪千行 碧波荡漾 水一涯千古沧浪 亭何傍 日光穿林竹杆黄 在水一方 …… 直到现今阎真先生的《沧浪之水》,这种高远旷达的沧浪[[情怀]]还充斥在世人们身边。这不是消极的出世态度,是一种正确心态调适方法。“道不通乘桴浮于海”,为了信仰一定要坚持活下去,好好地活着。可怜屈原为昏庸的楚怀王而投江而殁、可惜王国维为昏庸的清王朝而投湖殒身,很不值。我们应以孙膑、司马迁、苏东坡、林则徐为典范,他们有的受了莫大痛苦、有的受了莫大冤屈,但是为了一个正义的信念而坚强的活了下来。 为官者就应“为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为文者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其次要有正义,要贴近民生,言民之疾苦。正是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沧浪情怀就要求独善其身;浩然正气正是要求兼济天下。这样就为世人们找到了有力的精神诉求和高尚的品格向往。一段沧浪对话衍生了这样多彩的文学作品,吸引了这么多热衷于[[自然]]的诗人、学者和众多有正气的为官者。从此沧浪不再寂寞,也会有许多车马不远万里前来仰慕的。孔子临川观逝水产生了无比激昂的感叹:逝者都像这激流一样,不舍昼夜地奔流着。<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aspx?userid=70840274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李清哲,男,汉族,中共党员,[[内蒙古]]赤峰市人,现工作于赤峰市公安局政治部。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沧浪情怀(李清哲)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