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51.2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汪兆镛 的原始碼
←
汪兆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汪兆镛'''(1861年6月6日-1939年7月28日) ,字伯序,号憬吾,晚号清溪渔隐。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1861年6月6日)生于广东番禺。少随叔父汪琼学于随山馆。1884年(清光绪十年)选学海堂专课肄业。次年举优贡生,以知县用。1889年中举人。岑春煊督粤时,延入幕府司奏章。辛亥革命后,避居澳门,以吟咏、著述自适。1918年曾参与修纂《番禺县续志》。1939年7月28日病故于澳门。著有《稿本晋会要》、《元广东遗民录》、《三续碑传集》、《微尚斋诗文集》、《岭南画征略》等。 ==轶事典故== <big>汪精卫长兄,清朝遗老</big> 汪兆镛以清朝的遗老自居,不肯任事于民国。1912年他在广州时,其异母弟汪精卫曾请他替民国政府效力,但被他一口回绝。汪兆镛对新政权如此决断,表现了其对清廷的忠贞。民国建立十余年间,军阀争权,战祸频多,汪兆镛曾多次携眷到澳避乱。他时刻不忘以遗老自居,对被推翻的王朝缅怀不止,对清逊帝溥仪仍尊敬有加。<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529/17/7361289_382059631.shtml 遗老汪兆镛:不仕民国的汪精卫之兄]</ref> ==人物生平== 汪兆镛自幼聪颖,10岁能诗。少从叔父汪蠳读书于随山馆。青年时入广州学海堂,得山长[[陈澧]]教导,为陈门高足之一。在学与梁鼎芬等人过从甚密,后来在纂修《番禺县续志》中结成亲密友谊。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举之后赴京两次会试受选为誊录,然后南归辗转于广东各州、县为幕府。时值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聘入督府掌司奏章,备加敬礼,保奏加四品顶戴,荐任湖南知县。但他矢志于钻研经史、金石和诗文,谢而不就。 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告成,民国始建,汪兆镛无献身革命之志,有甘当清末遗民之心。称武昌起义首开民国纪元为"国变",同年赴澳门侨居。民国元年(1912年)在澳门所撰诗文不少,多怀旧厌新之作,慨叹所谓"礼教亡矣!何以国为"。在此期间,他两上罗浮山,住酥醪观,自号"觉道士",又游杭州西湖、苏州虎丘诸名胜。行迹到处,皆有诗文,与四海名流广结文字之交,收藏书画不惜重价,故所获极丰。 汪兆镛从1911年开始避居澳门至1939年去世,断断续续在澳门居住了十三年多,他对澳门的社会、历史、民生等都极为留意。汪兆镛通过对澳门历史的考据,提出大量证据证明澳门一向为中国领土,只是被葡萄牙人以种种不法手段占领。他在《澳门杂诗》之《杂咏》第一首,申明澳门自明代起,政府已设关卡派官驻守,显示中国对澳门一直行使主权。 汪兆镛病逝在澳门时,暂存镜湖医院山庄。至1945年,归葬广州城东,1958年迁葬银河公墓。1996年7月,汪氏后人迁汪淑、汪兆镛等20多位先人于从化市华夏永久墓园。 ==外部链接== 1.广州图书馆·名门望族·[名门望族 汪兆镛家族]家国爱 师爷幕后弄乾坤 民族恨 兄弟忍顾清浊名 [http://www.gzlib.gov.cn/mmwz/48398.jhtml]<br> 2.汪精卫大哥汪兆镛临终前交代子孙,即使饿死也不得卖国当汉奸_人文频道_东方头条 [http://fashion.eastday.com/a/190109144208588.html] ==参考资料== {{Reflis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汪兆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