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98.2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江华瑶族长鼓舞 的原始碼
←
江华瑶族长鼓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江华瑶族长鼓舞</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c0ff48e3fe11a6d4.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089239&sid=6302345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江华瑶族长鼓舞 所属地区;湖南·永州·江华自治县 遗产编号;Ⅲ-8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ref>[http://m.bytravel.cn/produce4/jianghuayaozuchangguwu.html 江华瑶族长鼓舞],江华民俗文化 , </ref> ==基本介绍== 所属地区: 湖南 · 永州 · 江华自治县 文化遗产名称: '''江华瑶族长鼓舞''' 遗产编号:Ⅲ-8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 遗产级别: 国家 ==历史渊源== 江华瑶族长鼓舞瑶语称“[[播公]]”,其历史悠久。南宋绍兴二年(1132)五月三日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山榜文]]》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唱。”据此,瑶族长鼓已有800多年历史。 ==长鼓分类== 长鼓按其形状分小、中、大三种。小长鼓亦称短鼓,长约70—90厘米,鼓腰直径为4—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0厘米;中长鼓亦称长腰鼓或黄泥鼓,长约110—130厘米,鼓腰直径约15—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25—30厘米;大长鼓亦称赛鼓,长约 180—200厘米,鼓腰直径约20—25厘米,两端鼓面直径约30—40厘米。 ==长鼓制作== 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其中一头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两头喇叭蒙上精制过的黄羊皮,然后用6至8条染色麻绳拉紧两头黄羊皮,再涂上红、黄、白等色彩,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如果4人以上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噼啪蓬平]]”的浑厚激昂之声。若配之[[牛角]]、[[芒锣]]、[[唢呐伴奏]],则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表演形式== 长鼓的击鼓动作大多是表现生产、生活内容,如建房造屋、犁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击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柔和缓慢,武打粗犷豪放;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 ==风格特点== 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家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胞的性格特征和气质。舞蹈的[[动作粗犷]]、勇猛、[[奔放]]、雄劲、[[洒脱]];节奏明快、[[敏捷]]。舞蹈语汇模仿上山落岭、过溪越谷、伐树运木、斗龙伏虎等等,形象生动,一看就懂。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有一定的道具,如[[长鼓]]、花鼓、[[牛角]]、阳伞等,构成本民族的风格,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因此,在节日、婚事、宗教、丧葬等各种场合,有歌有舞,热闹非常。 ==表演时间== 瑶族长鼓舞属于喜庆舞蹈。瑶家逢“[[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是[[喜庆丰收]],恭贺新婚等喜庆场合,青年歌贵们即兴而跳,一呼百应,龙腾虎跃,气势磅礴,实在壮观。 瑶族打长鼓大多在农历三月三、六月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日举行。尤以十月十六日瑶族“[[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此类活动由同姓宗族组织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则以村为单位组织,而且不限于上述节日,国庆节、春节或庆贺丰收时,均可打长鼓。 ==演变类别== 由于瑶族进入江华地区的时间差异和所处地理环境不同等原因,便演变出多种形式的长鼓舞:[[盘古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锣笙长鼓舞]]等。 ==盘古长鼓舞==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蔚竹口一带,是祭祀盘王“还愿”仪式中所跳的一段舞蹈。除邀请两名长鼓手外,还请四名歌手(男女各二人)伴唱《[[盘古歌]]》,歌舞曲是瑶族的“拉华”。整个“还愿”仪式分“[[请愿]]”、“落马”、“[[开天门]]”、“点兵”、“[[诉师]]”、“分段”、“[[除苗]]”、“围愿”等段,盘古长鼓舞只在“请愿” 和“围愿”中表演,有锣鼓伴奏,舞步舒缓、持重。 ==羊角短鼓舞==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平地瑶地区,由七人表演,一人拿朝笏或牛角领头,两人拿羊角,四人执短鼓,载歌载舞,唱着“野羊撬、野羊撬”之歌,互相穿插,另有两个吹笛子的伴奏,舞场两侧吊着两个赛鼓,按音乐节奏击鼓烘托气氛。 ==芦笙长鼓舞== 流传于江华瑶族自治县高滩一带,由七人表演,一人手执朝笏,吹牛角领舞,二人吹芦笙,二人打长鼓,一人打锣。表演者围方桌而舞。全舞分“[[迎圣]]”、“起拜”、“[[行路]]”、“梅花”、“[[欢鼓]]”等五段。每舞一段之后,领舞人呼喊:“色----色麻悠”,再敲锣打鼓走一圆圈。动作粗扩,场面热烈,山野气味浓郁。 ==锣笙长鼓舞== 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岭东瑶族调庙时跳的一种集体舞蹈。二人打长鼓,二人吹芦笙,一人打锣,其余各执小旗、纸币、铜铃等道具跟在后面,六位姑娘打着花伞,边唱边舞,用锣鼓芦笙伴奏。 ==据史料记载== 和民间口头传说,江华瑶族长鼓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人沈辽]]作的《[[踏盘曲]]》就清楚地描写了宋代瑶族节日民间舞蹈活动的实况:“湘水东西踏盘去,……乐神打起长腰鼓”。瑶族人民大量迁入江华是在元末、明初。他们根据江华的自然条件,垦陡土种杂粮,同时植树,每当一处垦种成片杉林之后,就不能再种杂粮,于是举家迁移,长期过着游垦式生活。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建造木屋安家,因此,建造木屋的劳动生活就成了长鼓舞的主要表现内容。长鼓舞中有一组二十多个专门表现造屋的动作,从寻屋地开始,到找树、砍树、锯树,直到上梁、盖屋,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瑶族频繁迁徒的生活。 ==文化价值== 长鼓舞不仅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在艺术上的真实写照。而且在瑶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1951年和1954国庆节,江华瑶族长鼓手盘天丰、盘永明与周德成、赵庚妹,先后应邀进京表演,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手冯茂林、黄文贵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应邀表演。2001年,被誉为江华“长鼓王”的李根普老人应邀中央三台登台献艺。可以说,瑶族长鼓舞在促进江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长鼓舞目前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况。因此,加强对长鼓舞的抢救和保护已迫在眉捷。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o0893zfhb7l|480|270|qq}} <center>江华瑶族长鼓舞</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江华瑶族长鼓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