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51.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永乐迁都 的原始碼
←
永乐迁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永乐迁都.jpeg|有框|右|<big>永乐迁都</big>[https://image11.m1905.cn/mdb/uploadfile/2017/0224/thumb_1_283_390_20170224015310552178.jpg 原图链接][https://www.1905.com/mdb/film/2237550/ 来自 电影频道 的图片]]] '''永乐迁都''',即[[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迁往北京顺天府,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ref>[https://www.sohu.com/a/334720170_120121971 永乐迁都,对后世有哪影响? ],搜狐,2019-08-19 </ref>。 ==背景== 自[[北宋]]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位于[[长江三角洲]]西端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江南安全的直接屏障。同时,南京自身的地理条件也十分优越。因此,几乎所有占据江南的地方性政权都以金陵作为首都,即使在[[南宋]]时期,仍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明太祖朱元璋也以金陵作为基地统一全国。 明初的南京城自外而内,有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四层。内城周长九十六里,外城周长一百八十里,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与历代故都近似方形的布局不同,明南京城形状颇不规则。 ===迁都前的北京=== 北京(燕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俯瞰[[中原]],号为形胜。 唐朝[[安史之乱]]及回纥入侵之后,燕京在全国的地位日渐显著。[[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之后,燕京成为辽的南都(南京),金元两代的首都,金称为中都,元称为大都。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攻克元大都,改称北平。徐达将城中部分居民迁往汴梁,毁平了元朝[[宫殿]],其在旧址堆土筑成景山;为了便于防守,将北面城垣南移。由于运河淤塞,南方的物资主要改由海运和陆运转运。这样,原本繁华的元朝京师大都城变成了一座相对冷清的北方边城。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四子[[朱棣]]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燕王在北平设立燕王府,俗谓燕京。徐达死后,华北边防部队多由燕王节制,北平也就成为明朝北部边防的中心。 ==过程== 由于历代统一王朝的都城都在中原,明朝统一全国之初,明太祖便打算择机将京师迁往北方。洪武元年,下诏以汴梁(今日河南开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故事]]。 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在故乡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但是汴梁和[[凤阳县|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朱元璋于是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洪武十一年,放弃了北京汴梁,改南京为京师。 南京皇宫是填湖所建。建成之后,由于地表下沉,逐渐形成南高北低的态势,在风水上是不祥的征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派遣[[太子]][[朱标]]考察关中地区,为迁都[[西安]]作准备。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沉重打击了明太祖,加上年事已高令其不愿再劳师动众地更换京师。 ==迁都北京== 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因燕京是永乐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永乐帝于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京;被强令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四年(1406年),永乐帝下诏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徐皇后去世,告知太子其宿愿,趁著永乐帝日后北巡的机会,亲自向守住北平城而应命作战的将士妻子,感念她们的功劳和付出的伤亡,赠予嘉奖抚恤。礼部尚书[[赵羾]]引廖均卿入京,赴北平选择吉壤。因北平、南京地震频仍于两年后选定,徐皇后梓宫暂厝六年,等长陵建成方入葬。 永乐七年(1409年),永乐帝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早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1410年),亲征回师后,永乐帝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三年完工,从此北京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 永乐十四年(1416年),永乐帝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永乐帝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ref>[https://www.sohu.com/a/122323701_351083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宣布迁都北京 ],搜狐,2016-12-22</ref>。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而规模更胜一筹。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永乐帝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京为京师,但尊重南京的故都地位,仍虚设了几无实权的南京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 ==还都南京之议== 刚刚迁都几个月后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遭雷击,尽皆焚毁。朝野议论纷纷。礼部主事萧仪认为,迁都后诸事不便,且弃绝皇脉与孝陵,有违天意。成祖大怒,将萧仪收狱,后杀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因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残破的北京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随即,北京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于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但仁宗享国日短,未满一年即已驾崩,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且该年南京地震四十二次,尽管仁宗的遗诏中强烈表明了他希望还都的意愿,继位的[[明宣宗]]因作为太子曾监国南京,历地震二十五次,还是暂缓了还都的计划。[[明英宗]]继位后,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 ==视频== ===<center>永乐迁都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大故宫01_永乐迁都-阎崇年</center> <center>{{#iDisplay:m016135frjm|560|390|qq}}</center> <center>永乐大帝28_迁都北京</center> <center>{{#iDisplay:m0398z2lr2f|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中國明清歷史事件]]
返回「
永乐迁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