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40.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欧洲鳞毛蕨 的原始碼
←
欧洲鳞毛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欧洲鳞毛蕨</big> ''' |- | [[File:T01e13d47a017bac99d.jp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e13d47a017bac99d.jpg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885720&sid=26158255 欧洲鳞毛蕨]]]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欧洲鳞毛蕨 别称:绵马、羊齿 界属:植物界、鳞毛蕨属 门纲:蕨类植物门、薄囊蕨纲 亚门亚属:真蕨亚门、平鳞亚属 目科:水龙骨目、鳞毛蕨科 族种:鳞毛蕨族、欧洲鳞毛蕨种 |} '''欧洲鳞毛蕨'''(学名:Dryopteris filix-mas)[[为鳞毛蕨科鳞毛蕨属下的一个种]]。植株高约50-120厘米。产于新疆西北部和北部。产于新疆西北部和北部,分布于欧洲、北美、中亚,北温带。生长在海拔1500-1900 米的山地针叶林下或小河边,成群落分布。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50-120厘米。根状茎横卧,先端密被鳞片,鳞片膜质,淡棕色,[[卵圆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毛发状,[[边缘全缘]]。 [[叶簇生]],叶柄长20-30厘米,粗约3-8毫米,深禾秆色,[[连同叶轴疏被淡棕色狭披针形]],边缘流苏状鳞片和纤维状鳞毛;[[叶片长圆披针形]],长50-60厘米,中部宽15-25厘米,先端羽状渐尖,向基部渐变狭,二回羽状;羽片约28对,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平截,具短柄,长12- (-15)厘米,宽1.5- (-2.5)厘米,斜向上升展,彼此相距约2厘米,下部数对远分开,基部几对羽片缩短,长为中部羽片的2/3,羽状分裂;小羽片18-19对,长1-1. 5厘米,宽 0.5厘米,斜展,彼此以间隔分开,长圆形,先端钝圆,[[边缘具缺刻状锯齿]],基部与羽轴狭合生。 [[叶干后淡绿色]],[[纸质]];叶脉羽状,二叉,每小羽片6-7对,两面不显,除沿羽轴背疏被稀疏纤维状鳞毛外,其余近光滑。孢子囊群生于中肋两侧,靠近羽轴,每小羽片3-4对,小羽片先端有不育的空间。囊群盖圆肾形,纸质,淡褐色,边缘具缺刻,宿存。<ref>[https://dict.youdao.com/search?q=bk:%E6%AC%A7%E6%B4%B2%E9%B3%9E%E6%AF%9B%E8%95%A8 欧洲鳞毛蕨],有道网</ref> ==生长环境== 生山地针叶林下或小河边,成群落分布,海拔1500-1900 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疆西北部和北部,欧洲、北美、中亚也有,北温带广布。 ==采收储藏== 秋季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分== 根茎含多种间苯三酚衍生物,主要有毒成分是绵马酸[10,12]。其次有去甲绵马素(desaspidin)、三去甲绵马素(汀idesaspidin)、去甲绵马酚(desaspidinol)、黄绵马酸、副绵马素(para-aspidin)、白绵马素、绵马次酸(filicinicacid),间苯三酚甙类(phloroglu-cides)以及间苯三酚酮(phloropyrone)等[13-16]。此外还含有大环化合物新绵马素(filixicacid)(1—7)。 ==本科概述== 约20属1,200种,广布于全世界,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约1,000种。主要有毒的属是鳞毛蕨(DryopterisAdam.)。蕨类植物又名羊齿植物,约有12000种,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为丰富。我国有S2科2600余种,大都喜生于温暖阴湿的森林环境,可以作为不同环境条件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的有毒种类不多,仅鳞毛蕨科、木贼科、凤尾科等少数种有毒,如贯众、问荆、木贼、蕨等。贯众、蕨中毒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并有肾功能损伤,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问荆、木贼中毒主要造成运动机能障碍;[[蕨尚有致癌作用]]。 蕨类植物的药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如贯众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药用,[[有驱虫作用]];解放后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相继又发现大批有医疗价值的种类,目前可供药用的蕨类植物已达200余种“’。此外,蕨还是一种野菜,我国南北各地有不少群众采食。蕨类植物的化学成分复杂,分布最为普遍的有酚类和三萜类化合物。二元酚类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丁酰基间苯三酚衍生物为有效的驱绦虫成分。绵马酸(filicicacid)、黄绵马酸(flavaspidicacid)、绵马素(aspidin)(1—1)和边缘绵马酚(margasipidin)等有类似于小檗碱的[[抗炎作用]]。 三萜化合物有口—芒柄花醇(e—orlocerin)、里白烯(diploptene)等。此外,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在部分蕨类植物中也有分布,其分布范围仅限于小叶型蕨类,如金不(LycopodiumserratumThunb.Var.10ngepetiolatus)中的金不换碱A、B、C(kimpkaneA,B,C),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蕨类植物中有毒成分可分为三类。一类为间苯三酚衍生物类,这类成分仅特征性的分布于鳞毛蕨科多种植物中,如绵马酸、绵马素(1—1)、白绵马素(albaspidin)等,它们除了对绦虫有强烈的毒性外,还作用于哺乳动物的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毒动物产生胃肠炎、惊厥、昏迷,呼吸麻痹、死亡。第二类成分为双骈哌啶烷类生物碱,主要分布在石松科中,统称石松生物碱,如石松碱(1ycopodine)(1—9)、棒石松碱(clavatine)(1-10)、棒石松毒(clavatoxine)等。它们主要有中枢兴奋作用,动物中毒出现惊厥,通常因呼吸抑制而死亡。第三类是硫胺素酶(thiaminase),可分解维生素B:,引起维生素Bl缺乏症闭。 '''重要的含有毒种的科有''': 1.[[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9属90多种,广布于全世界。我国有2属18种,各地均有分布。 2.[[鳞毛蕨科]]Dryopterridaceae:约20属1,200种,广布于全世界,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约1,000种。主要有毒的属是鳞毛蕨属(DryopterisAdam.)。 3.[[木贼科]]Epuisetaceae:本科仅2属25种,广布于寒、温、热三带,为多年生蕨类檀物。我国有2属约9种。本科植物因茎表皮外壁含硅质,可作金工、木工的磨光材料。问荆属(EquisetumL.)中少数种有毒性,家畜中毒较多。 4.[[石松科]],Lycopodiaceae:2属约400种。我国有1属17种,仅石松有毒。5.松叶蕨科Psilotaceae:13属约320余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3属约120余种,蕨1种有毒。据报道主产于欧洲和非洲的蕨Pteridiumaquilinum(L.)Kuhn.全草有毒[A-1,A-2]。<ref>[https://www.zhiwutong.com/latin/Dryopteridaceae/Dryopteris-filix-mas-L-Schott.htm 欧洲鳞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植物通</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欧洲鳞毛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