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62.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楝科 的原始碼
←
楝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楝科.jpg|缩略图|[http://img2.imgtn.bdimg.com/it/u=3083294757,3534425252&fm=214&gp=0.jpg 原图链接]]] '''楝科'''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约50属,1400种,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分布至温带地区,中国产15属,大多数种类的木材很有用,有些种类入药,有些供观赏用。此外尚引入栽培有3属,3种,主产长江以南各省区,少数分布至长江以北,大多数种类的木材很有用,有些种类入药,有些供观赏用。<ref>[http://www.iplant.cn/info/%E6%A5%9D%E7%A7%91 楝科 植物智]</ref> == 基本概述 == 乔木或灌木。羽状复叶,稀单叶,互生,无托叶。花常两性,辐射对称,圆锥花序;花萼4-5,基部常合生;花瓣4-5,分离或基部合生;雄蕊8-10,花丝合生成管状;具花盘,或缺;子房上位,心皮2-5合生,2-5室,每室具胚珠1-2,稀更多。蒴果、浆果或核果。本科约50属,14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5属,59种,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药用10属,20余种。 本科植物含有三萜类成分如川楝素( toosendanin)、苦楝酮(kulinone)、洋椿苦素( cedrolone)、米仔兰醇(aglaiol)及香豆素类成分。 == 形态特征 ==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一个较大的科。通常为乔木;小枝常有皮孔。叶互生、稀对生,通常为1~3回羽状复叶,少数为3小叶或单叶;无托叶。花小至中等大,稀很长,辐射对称,两性或杂性,或雌雄异株,通常为圆锥花序,间为总状花序或穗状花序;通常5基数;萼浅杯状或短管状,全缘,4~5齿裂或由4~5萼片组成,芽时覆瓦状或镊合状排列;花瓣4~5,稀3,有时多至14枚,芽时镊合状、覆瓦状或旋转排列,分离或下部与雄蕊管合生;雄蕊花丝通常合生成不同形状的雄蕊管。稀分离或近分离,花药为花瓣的2倍,或与花瓣等数,直立,内向,着生于雄蕊管内面裂齿顶端或每2裂齿之间;花盘存在或缺;子房小,上位,分离或与花盘合生,4~5室,稀1~3室,也有多达20室的,每室有胚珠1~2颗或很多;胚珠倒生、半倒生或悬垂。果为蒴果、浆果或核果,开裂或不开裂,果皮革质、木质或稀肉质;种子常有假种皮,有时具膜质翅。染色体基数x=14,18等。花粉粒具3~4(~5)沟孔;近长球形至近扁球形,极轴长15~50微米,赤道轴长14~52微米;极面观各种形状;沟具厚缘;萌发孔滴状、球状或一般形状;内孔偶尔具厚缘,过渡为椭圆形或圆形;外壁厚1~2.5微米;覆盖层光滑;外壁外层明显地网状或粒状,具明暗或明显的图案;外壁内层比外层厚。约50属1400种,广布于热带,少数分布于亚热带,极少分布至温带。中国有15属约60种,大部分产华南和西南,少数属达到长江以北,香椿最北达辽宁南部。 == 分布 == 本科约50属,14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5属,59种,引种栽培3属3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少数分布于长江以北。药用10属,20余种。 == 亚科 == 本科通常下分3个亚科8个族。中国原产的属分别归于3个亚科,即:①椿亚科,雄蕊分离(无雄蕊管);蒴果,种子具翅,2~5室,每室种子2~12,稀1。中国有椿属;②麻楝亚科,雄蕊合生成管,稀近分离;蒴果,种子具翅,子房3~5室,每室种子多数;中国有麻楝属(Chukrasia);③楝亚科,雄蕊合生成管,稀分离或近分离;蒴果、浆果或核果;子房2~20室,稀1室,每室种子2,稀多于2;中国有木果楝属(Xylocarpus)、金银楝属(Turraea)、地黄连属(Munronia)、浆果楝属(Cipadessa)、楝属(Melia)、鹧鸪花属 (Trichillia)、山楝属、割舌树属(Walsura)、榔色木属(Lansium)、崖摩属、米仔兰属(Aglaia)、溪桫属(Chisocheton;)、木属(Dysoxylum)。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楝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