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47.17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昆吾飛彈 的原始碼
←
昆吾飛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昆吾飛彈'''<br><img src="https://ichef.bbci.co.uk/news/660/cpsprodpb/6C45/production/_97071772_taiwanmissiledevelopment.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0717206 圖片來自bbc.com]</small> |} '''昆吾飛彈'''是中華民國[[中山科學研究院]]<ref>[http://www.ncsist.org.tw/csistdup/main/Default.aspx 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ref> 仿製[[前蘇聯]](Kolomna 機械設計局生產)1961年推出的「9M14 Malyutka」[[反裝甲飛彈]]。 == 概述 == 昆吾飛彈首次發表是在1981年(民國七十年)[[中華民國國慶]][[閱兵]],代號「漢武演習」,國軍戰甲車地面部隊分列式中出現的新武器裝備,由M151吉普車裝載展示。該型飛彈為[[中華民國陸軍]]武器中相當罕見的俄系武器設計,因此受到各界注目。昆吾飛彈彈體呈現短圓柱狀,彈鼻成圓錐狀,尾端有十字型翼,尾翼可摺疊便於儲存與運送。 反裝甲飛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誕生時就是採用「線導」。線導式飛彈結構簡單,成本低,不易被干擾。比起對空飛彈和對艦飛彈在空曠的空間裡朝向目標飛行,貼近地面飛行的反裝甲飛彈極易為[[地形]][[地貌]]所影響造成誤判;線控不被干擾的特性正好避免這個問題,所以現今世界上的反裝甲飛彈基本上仍是線導為主。 == 技術來源推測 == *詹氏年鑑的推測 英國詹氏年鑑(Jane's)曾經推測過台灣究竟是怎麼開始這種飛彈的計劃。可能有三種: *台灣是在台俄之間檯面下的軍事交流後,俄方的支援研發,進而仿製。 *台灣是得到以色列或南非的研發支援,進而仿製。 *台灣是經由越戰期間戰場擄獲北越的9M14取得飛彈樣品,進而仿製。 然而飛彈的導引系統相當複雜,英國詹氏年鑑預測台灣是否透過某種管道,向前蘇聯讓取得武器的關鍵技術。 *其他說法 昆吾飛彈出現於1981年中華民國總統府前國慶閱兵,該飛彈裝備之出現宣稱中華民國已有類似反裝甲飛彈技術,純為配合迫使美國出售拖式飛彈給台灣。然而民國七十年閱兵時拖式飛彈車與昆吾飛彈同時接受校閱,該論點在時程上完全兜不攏。 *目前較普遍認可之論點 1976年[[海功號試驗船]]結束南極海域任務,在[[南非]]補給時由中華民國駐南非大使館交付飛彈實品運輸返國。飛彈實品則是在[[安哥拉內戰]]期間由南非軍方擄獲,經[[中華民國外交部]]折衝後讓出。後在中科院[[逆向工程]]下製造而成。 == 服役狀況 == 昆吾飛彈除了在該年國慶閱兵露臉後,後續並未出現研發單位或操作單位的口述或官方資料佐證,無論是產量、服役單位均未明朗。而且昆吾飛彈技術終究是源自第一代線導反戰車飛彈,技術上比美國1970年代末期出售的[[BGM-71拖式飛彈]]落後許多;很可能在實驗編裝階段便讓計畫結案,未進一步配發部隊。 直至今日,中科院也沒有研發反戰車飛彈的計畫。中華民國國軍的反戰車飛彈仍以美製拖式、地獄火、標槍為核心武力。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昆吾飛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