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99.19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摩崖法敕 的原始碼
←
摩崖法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摩崖法敕</big> ''' |- | [[File:1658460de192e988.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sogou.com/pics?query=%E9%98%BF%E8%82%B2%E7%8E%8B&w=05009900 原图链接][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1658460de192e988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摩崖法敕'''== 又称'''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石刻法敕'''、阿育王石训等。 指阿育王为弘扬推广‘法’(Dharma,或译正法),而镌刻在石柱、岩壁上的一些诏勒。 阿育王在羯陵伽一役中获得胜利后,并没有获得战胜者的喜悦,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力反而令他深悔不已,因而他归依了佛教,并且致力于推行‘法’的政治。 他不只自己躬亲实践‘法’,也希望他人跟着实行。 因此,他在各地的石柱上及岩壁上刻有多种诏勒,这就是所谓的阿育王碑文,或称石刻法敕。 =='''简介'''== 碑文有多种,其中以'''小摩崖法敕'''的成立最早,大约在阿育王即位后第十一年至十二年。 劝勉‘'''法之实践'''’的小摩崖法敕,在印度全境约有十二处。 年代稍晚的'''摩崖法敕'''有十六种勒文。 其中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刻于即位后第十二年,第五种至第十六种刻于第十三年。北印度Mansehra、Shabazgarhi、西印度Girnar、南印度Yerra^gudi等各地的岩壁上刻有这十六种法敕。 此外,刻在石柱上的勒文称为石柱法敕,有七种。 Allahabad、Meeru^t、Laud!iya^-Arara^j、Laudiya^-Nandangarh等各地的石柱法敕是第一种到第六种,Rampu^rva的法敕则是七种都包括。 此中第一种到第六种,公布于即位后二十六年,第七种是即位后二十七年的布告。 '''内容方面''',主要是鼓吹法的实践。 ‘法’是万人应守的普遍性的理法,具体而言,是︰布施财物给僧侣与贫困者,尊敬长上、老人,及对朋友、亲戚友善之类的社会道德。 因此,与当时印度各宗教所说的基本德目大抵无异。 从禁止为了祭仪而杀生这点看来,似乎是受到他所信奉的佛教所影响。 但是在碑文中看不到四谛、八正道、涅槃、无我、无常、因果等常见的佛教用语。 对于阿育王而言,所谓的宗教,归根究底,是与哲学、祭仪无关的。是现实性的、人道主义性的,是追求万人之善的社会道德。 语言方面,有些碑文是以一般民众所通用的语言镌刻,有些是各地方的方言。又,所使用的文字是布拉夫米(Brahmi)文,但在Mansehra、Shabazgarhi发现的碑文则是使用佉卢虱咤(Kharos!t!hi^)文字,在达基西拉发现的是闪族语。 阿育王碑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它们或被湮没于密林之中,或成断片残简,其中的文字遂成为不可解的文字。 西元1837年,J.Princep成功地解读这些碑文之后,有关碑文的研究乃大量出现,成为印度研究中之显学。 <ref>[https://new.qq.com/omn/20180819/20180819A027AL.html 摩崖法敕],腾讯, 2018-08-1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24 佛教儀制;佛教文藝]]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摩崖法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