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9.239.7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插队回眸(陈奋) 的原始碼
←
插队回眸(陈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插队回眸'''<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8071153/pexels-photo-1807115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插队回眸》'''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插队回眸=== 我1970年7 月去黑龙江孙吴县插队落户 ,一到生产队,就出工,样样农活学中干,干中学。我苦中作乐,滚泥浆以傲笑,伴雷电而歌唱;携回雪以自娱,挥汗水而欢畅。 我妹妹是68届,一片红。她毅然报名去黑河插队,私自拿了户口簿去派出所迁走了户口。 我则想不通,在家呆了一年多。70年,居委会上各家动员上山下乡。我父母也被停止了工作,他们单位里的工宣队和街道工宣队天天到我家办学习班。他们来时举着红旗,在我家前后门各放一只大鼓,敲得震天响。一些上中班和夜班的工人不胜其扰,怨声载道。 进家后,他们就读毛主席语录,轮流讲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早中晚,三支工宣队轮番上阵。 我父母疲惫不堪,邻居们苦不堪言。他们惨兮兮地对我说:你插队去吧,你不去,我们都要死了。 三天后,在内外交困下,我败下阵来,同意上山下乡,只不过想去黑龙江投奔妹妹。他们满口答应,高呼向革命小将学习的口号,立马陪我去迁了户口。 那时已经没有去黑龙江的知青专列了,我一路辗转北上,一路泪眼婆娑。脑际不由得回响起哀伤的知青之歌:告别了妈妈,再见了家乡…… 不知过了多久,车停了。我从窗口探出去观看,只见前面围了不少人。路过的人告诉我们,有个女青年想不开,跳车了。 我唏嘘不已,有同情,有鄙夷。认为悲伤在所难免,当克而胜之。既然踏上了征途,就该披荆斩棘,搏击云天。 我到生产队后,才知道知青下乡,国家是给生产队补助的,作为知青住房等安置费用。 东北农村住的都是泥草房,首先在冂形的地上挖一个个洞,把碗口粗的树插进去。然后里外扔泥巴,一尺多厚,抹平。接着在屋顶上铺防雨的油毡,再抹一层泥,铺一层草。最后安上门窗,房子就盖好了。 我们生产队没有给知青盖泥草房,只是把日本留下的军营打扫、整理一下,给我们住。 日本军营在西山脚下,离村庄有一里多地。军营是水泥房,铺地板,长长的炕。左右两厢可以各睡三十多个士兵,我们20多个男知青睡左边,右边放知青的行李箱。中间是客厅,以前是日本兵放枪的地方。 日本军营很大,有的作食堂,可以容纳我们三十八个知青吃饭。还有的作仓库,放几万斤知青口粮,另外有女生宿舍等。 还有一部分军营作了粮库和酒厂职工的家属房,他们的老婆有些是日本人的太太、女儿、慰安妇等。只因日本六十多万大军都作了苏联俘虏,被押去了西伯利亚。 知青食堂做饭的,先是一个农民带一个知青。后来就是两个知青做饭,这两人的工分,生产队出。我们队的收入是中等,一天有一元五角。这在当时的农村来说,是凤毛麟角。 农活很容易学,用不了几个月,我就成了行家里手。身体也日益强壮,二百斤的粮食麻袋,扛在肩上就走。 农村生活比较艰苦,一年不见鱼肉。冬天,白菜在外面一冻,拿到家里,温度比较高,就烂了,酸臭,还得捏着鼻子吃。土豆上的泥土冻得硬硬的,洗不掉,烧汤就成了泥浆。这样的土豆白菜,我们要吃7个月,每天只能交替着做这两个菜汤。 做汤,是清水煮冻白菜和土豆,等开锅时浇一勺油。这样,汤的表面油汪汪的,令人食欲大振。只是用勺子分了几个人后,油被搅动,就分散开来,最终沉没,成了清汤寡水。 个别生产队的知青忍受不了,就滋生了偷鸡摸狗的念头。他们把小块馒头捏着团,包裹住鱼钩,然后拉着尼龙绳躲在门后。鸡鸭吃下去后,他们就往回拉。 鸡鸭被钩住了喉咙,叫不出声,只是扑打着翅膀。村民见了,不以为意,认为鸡鸭是在觅食寻欢。鸡鸭被拉进屋后,知青立刻拧断鸡鸭脖子,炖着吃。 由于经常缺鸡少鸭,村民们警觉了起来。一次,闻到知青点香味扑鼻,几个农民闯进去一看,满地鸡毛。 他们立刻大喊大叫,村民群情激愤,他们拿着木棍、斧头围住了知青点。公社干部闻知,赶来调停,叫知青们每人出一元钱,赔偿给丢鸡鸭的村民。 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大家都嗤之以鼻,不屑为之。我们生产队有38个上海知青,大多循规蹈矩,积极向上。只有几个调皮捣蛋的,看见散养的猪膘肥体壮,忍不住趴上去当马骑。猪一惊,狂奔乱跳,把几个知青摔得鼻青脸肿,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知青在生产队是主要劳动力,夏天割草喂牛马,要准备冬天七个月的草料。草有一米多高,草甸子一望无际。镰刀是苏式的,一米多长,弯弯的,把手有两米多长。一扭腰,一大片草就割下来了。 每个知青都带两只水壶,腰左右各挂一只。割草时两腿一蹲,双手一挥,腰一扭,两只水壶就相撞,叮当作响。 我们舞蹈式地向前推进,骄阳似火,汗如雨下。不一会,两只水壶便空了。口渴难忍,草甸子无河,我们不得不去喝草根处的雨水。 那水经太阳暴晒,已发红,还漂着一层油,蚊子的幼虫孑孓在水中一伸一缩地游动。大家用手拨动一下,捧起腥臭的水就喝。 到了傍晚,小咬就飞出来了。那是比蚊子小四分之一的飞虫,毒性很大,专往头发里钻,一咬一个包。被咬的地方奇痒无比,用手一挠,鲜血淋漓。小咬结群结队地在头顶上飞,冷不丁地咬一口,疼得人直跳脚。但它怕烟,各人叼着一支烟,它就飞得高高的,不敢下来咬。这就形成了东北一大怪,十八岁的大姑娘叼着大烟袋。 冬天,我们上山给农民和知青宿舍、食堂砍烧柴。天不亮,就跟着马车跑。我们穿着军队的黄棉袄、黄棉裤,再披件10斤重的军大衣。 我们戴着狗皮帽,缩着脖子,腰上扎根草绳,把一米多长的斧头往胸前一插,两手拢在大衣袖子里,去队部集合。 上山,有十几里地,大家偶尔坐几分钟马车。五分钟后,脚就开始麻木,只得跳下车跑。如果一直坐在车上,寒冷会把血液冻成冰,人就成为冰雕。 有不少知青戴口罩,但呼气成霜,继而凝结成冰。冰霜层层叠叠,呼吸困难,只得往下拉,露出鼻子。这样冰霜就更多,口罩硬硬的,冷冷的,反成了累赘,只好摘掉。 一路上,轻风回雪,美轮美奂。殊不知风刀霜剑,皮肤生疼。并且雪吹在脸上,令人直打哆嗦。然而祸兮福所倚 ,我没去东北前,双手年年生冻疮,红红的,烂烂的。到黑龙江第一年,冻疮就好了。冻疮细菌受不了零下48度的酷寒,全冻死了。自此以后,再也没得过冻疮。 路弯曲蜿蜒,到一风口处,风呼啸而过,强劲有力。我们缩头弯腰,转过身体,艰难前行。寒风凛冽,积雪飞扬,直往脸上扑,往领囗里钻,令人战栗不已。 突然一阵强风,我不由自主地往来路跑了起来,根本停不下来,犹如百米冲刺。等到风力小了,停下来定睛一看,回到了拐角处,几个女知青都被刮倒在地。不远处一棵三四十米高的大树,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也轰然倒下。 我这才领悟一个成语,弱不禁风,古人诚不我欺。我们拍拍身上的积雪,互相搀扶着,顶风挪步。走到马车边,大家抓着车的边沿,蹒跚着前行。 朔风如刀,脸上钻心地疼。积雪扑面,直打寒颤。我们的脸有着一年四季的颜色,夏天的黝黑还没褪色,寒风又吹红了脸。北风继续吹,红黑色脸又被吹焦,成焦黑色。 焦黑色的皮肤又被吹裂,露出鲜红的肉。脸上的肤色就是这样,土黄色打底,盖一层焦黑,开裂处又露出鲜红的肉,如同京戏里的大花脸。 到了山上,就砍拳头大小的树。此时树里水分都凝住了,脆得很,一斧头一棵,不费吹灰之力。 砍完柴后,已是中午时分。大家就在雪地里生起一堆火,树木烧成火红的焦炭后,就把冻得如石头一般硬的馒头往里一扔。颜色成焦黄时,就一口馒头,一口雪。无菜,无汤水。虽艰苦,却甘之如饴。 吃完馒头就装车,三点回去,一路顺风,疾步如飞。此刻,天空湛蓝,霞光万道,五彩斑斓,格外绚丽。 至于耕种、收割都是拖拉机,苏联式的,叫康拜因。它一边收割,一边脱粒。左边管子喷出粉碎了的麦杆子,右边的管子泻出麦子。 两个女知青站在拖拉机上,一个拿麻袋装粮食,一个捆扎麻袋口,然后往地下一推。 麦地里满是一只只麻袋,男知青就把地上二百斤左右的麻袋抱到马车上。赶马车的,东北叫车老板,他们把小麦拉到晒谷场去。 十几万斤小麦,堆得像一座小山。由于脱粒时混杂了很多草籽,大家就扬场,就是用木锨把粮食往空中一抛,靠风吹去草籽。小麦扬尽草籽,接着晒干,然后就卖公粮,其余给各家村民和知青分口粮。 东北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播种后不管不问,不施肥,不锄草,草比麦苗多,亩产也就200斤左右。不是人懒,而是忙不过来。三五百亩地,天地相连,一眼望不到边。100个社员投进去,沧海一粟。这里的草刚锄完,那里又长出来了。白费劲,不如不锄,去干其它副业。 劳动虽繁重,生活虽艰辛,知青们却洋溢着青春活力。由于没有娱乐活动,有些知青悄悄地谈起了恋爱。带领知青的上海干部闻知,马上召开知青大会。 我们生产队有两个上海干部,一个是区法院副院长,一个是区公安局科长。他们先是被打倒,后又解放了,但领导岗位被造反派占据了,他们便下放东北,带领知青。 他们在知青大会上大谈上山下乡的重要性,批判恋爱之风。他们说,一些男的叫女的妹妹,女的叫男的哥哥,还说“阿哥阿妹的情意长”。什么乱七八糟的,黄色,流氓。他们口诛笔伐,棒打鸳鸯,惊得女知青花容失色。 男女之爱虽在高压下偃旗息鼓,但灰烬中依然有余火。按下葫芦浮起瓢,一些知青被批,另一些知青则暗度陈仓。 一次,一个男知青叫我给他写一封情书。我不敢舞弄笔墨,只抄了一首歌词:阿哥阿妹的情意长,好象那流水日夜响,流水也会有时尽,阿哥永远在你身旁…… 我告诉他,虽是歌词,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会心领神会。这位男知青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就匆匆而去。 几天后,他无精打采地[[告诉]]我,女方没反应。我问他,女方不屑一顾吗?他摇摇头,我说这就有戏,言为心声,有机会,你再倾诉一下。 又过了几天,他[[悄悄]]地告诉我,女方同意晚上八点跟他约会。吃过晚饭后,他油头粉面地去赴约。此时已是十月,大雪纷飞,我叫他多穿点,戴上帽子。他挥挥手,翩然而去。 我无奈地一笑,自语道:若要俏,莫怕冻得叫。边上的知青听见了,心领神会地一笑。 半小时后,他双手捂着耳朵回来了。我很[[惊诧]],问他是冻[[回来]]了,还是女方失约。他简短地说冷,就跑到炕洞边烤火。 第二天,他两只耳朵肿得又厚又大,像猪[[耳朵]]似的。他躺在被窝里,不能出工了。边上的知青笑着说,若要俏,莫怕变猪耳朵。 上海干部知道了,来调查,他一口咬定昨晚是上厕所了。由于不知女方是谁,又无人证物证,也就不了了之。只是几个知青经常打趣,说他是猪八戒娶媳妇,尽想好事。 时间一久,知青岁数渐长,就堂而皇之地谈起了恋爱。县里也[[支持]]知青扎根边疆,[[上海]]干部也就眼开眼闭,不再捧打鸳鸯。 我无意于卿卿我我,一心游弋于文字里。我从小爱好文学,抄写了三本优美词句。闲暇之余,便默默背诵,并遣词造句。词语丰富了,我便写故事、散文、通讯,讴歌[[农村]]新貌,赞美社员心胸,颂扬知青情怀。我的[[文章]]经常在县广播站播出,偶尔见诸黑河日报。 如此一来,我便成了县里的通讯员。我更加[[努力]],奋笔疾书,举重若轻,击节赞叹。我对酒当歌,啸严寒之彻骨,舞雪花之回旋;赞冰雕之晶莹,赏霞光之绚烂。 由于笔耕不辍,我便脱颖而出。虽然我比其他知青晚下乡近一年半,并且在妹妹72年去上学之后,我于73年上了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伊春市教育学院任教,后调至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直至退休。 回眸插队,我感而慨之。同是老三届,那些分配在上海厂矿企业的,较之上山下乡的[[知青]],无异于天壤之别。前者是天之骄子,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上山下乡的老三届,尝尽人间疾苦,锤炼了体魄意志。他们一路风尘,一路舔舐伤口,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们曾有过迁移上海户口、被迫离开父母的痛楚,曾有过天天积雪吞咽烤馒头的艰辛,有过被小咬叮得滿头血包的[[痛苦]],有过喝臭水、一年吃八个月烂菜的辛酸,有过几年不知鱼肉味、天天清汤寡水的困苦。 老三届中的知青,在艰难困苦中煎熬,在腥风血雨中蹒跚。唯希望永存,今日复明日,在一踏糊涂的烂泥中闪烁着[[太阳]]的光辉。 黑龙江一年里有7个月是冬天,银装素裹。其冰雪婉约而豪放,较之天山冰雪的凌厉酷寒,更加粗犷强劲;较之南方冰雪的温婉柔韧,更加秀丽典雅;较之蒙古冰雪的蛮荒啸傲,更加磅礴雄浑。 它以㶷烂、粗犷和博大、深邃,彰显着北方民族的人格与魅力,也磨砺了一代不畏劳苦、叱咤风云的知青。<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陈奋,[[上海]]天山中学67届初中毕业,1970年7月去黑龙江孙吴县兴北公社西南屯插队落户。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插队回眸(陈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