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6.23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抗辩权 的原始碼
←
抗辩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Kbq21.jpg|缩略图|[https://img.lawtimeimg.com/info/2014/0725/20140725020252986.jpg 原图连接][https://pic.sogou.com/d?query=%E6%8A%97%E8%BE%A9%E6%9D%83&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5 图片来源于]]] '''抗辩权'''广义上指妨碍他人行使其权利的对抗权,至于他人所行使的权利是否为请求权在所不问;狭义上指专门对抗请求权的权利,亦即权利人行使其请求权时,义务人享有的拒绝其请求的权利。狭义抗辩权包括:诉讼时效已过的抗辩权、保证中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合同法]]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和[[顺序履行抗辩权]]。 ==合同三大抗辩权== 1、同时履行抗辩权 《合同法》第66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应当同时履行。一方在对方履行之前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对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 2、先履行抗辩权 《合同法》第67条规定:“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要求。” 3、不安抗辩权 《合同法》第68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一)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 (三)丧失商业信誉; ==抗辩权的性质== 谈及抗辩权的性质,通说将其视为一种民事权利。所谓[[民事权利]],本质上是指法律为了保障民事主体的特定利益而提供法律之力的保护,是法律之力与特定利益的结合。民法上的抗辩权既具有受民法保护的特征,也具有民事利益的特征,是在法律规定基础上,依据权利的功能对具体权利的抽象和类型化,符合民事权利的基本特点。 学界普遍将抗辩权作为与[[请求权]]、[[形成权]]和[[支配权]]相并列的独立的民事权利,如史尚宽教授指出:“权利因其作用,普通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及抗辩权。”郑玉波教授亦认为:“私权,以其效力为区别标准,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及抗辩权四种。”抗辩权有其独有的权利特征,这也是抗辩权独立于其他民事权利的标志,是研究抗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关系的基础。 首先,抗辩权不同于请求权。抗辩权虽然是针对请求权的对抗权,但并不从属于请求权,而是与之相对立的权利,具有独特的行使方式和效力。就权利的内容而言,由于抗辩权是与请求权相对立的权利,故其内容与请求权的内容相对立。请求权是指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权利,其作为或不作为称为给付。因此,请求权是要求他人给付的权利。与之相对应的是,抗辩权作为请求权的反对权,其效力在于阻止请求权要求他人给付的效力,表现为拒绝给付,立法上有时也表述为“拒绝履行”。就权利的功能而言,抗辩权的功能在于永久或暂时地阻止请求权的实施,但并不导致请求权消灭。以履行抗辩权为例,只是能够拒绝债权人的“履行要求”,即针对的是债权人的给付请求权,但并不会影响债权人的给付受领权。给付受领权才是债权的本质,即“债权之本质的内容,乃有效的受领债务人之给付,债权人得向债务人请求其给付,仅系其受领权之附随的作用而已。”可见,抗辩权系一种防御性权利,作用在于防御请求权的行使。也正因如此,抗辩权的发生和行使以请求权的存在和行使为前提。正如郑玉波教授所言,“其作用在于防卫,而不在乎攻击,因而必待他人之请求,始得对之抗辩。” 其次,抗辩权不同于形成权。虽然形成权与抗辩权均属于依一方意思表示即可发生法律效果的权利,但二者并不相同。形成权仅凭单方行为就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其客体为法律关系。而抗辩权仅仅针对请求权,阻碍请求权的效力发挥,并不会直接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而且,与抗辩权的防御性不同,形成权具有攻击性,可直接导致权利的消灭,其行使也不以其它权利行使为前提。此外,形成权的行使通过单方意思表示而为之,一经行使即消灭,且形成权受除斥期间的限制,权利人在一定期间不行使也会导致其消灭。而抗辩权作为被动性、防御性权利,主张维持既有的消极现状,在请求权未行使前,无法主动行使,缺乏适用时效制度的基础,不受期间限制。而且抗辩权可重复主张,并不因行使而消灭,只要符合权利行使条件,请求权的每一次行使,抗辩权都可以再次主张,直到请求权消灭或抗辩权消灭。 此外,抗辩权亦不同于支配权。[[支配权]]强调的是对权利客体的直接支配力,支配权的权利人能够直接依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利而无须他人协助,他人仅袖手旁观即为已足,这明显与抗辩权的对抗性和防御性不同。 由此可见,无论支配权、形成权,抑或是请求权,均得主动行使以实现权利,而抗辩权永远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行使方式和效力,是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 ==抗辩权的分类== 围绕抗辩权含义及其性质,抗辩权依其效力强弱、产生依据以及与其它权利关系、设立目的等,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划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抗辩权。 (一)永久性抗辩权和暂时性抗辩权 抗辩权的效力在于阻止请求权的行使,但是其阻止效力亦有强弱之分。依其效力的强弱,可以分为永久性抗辩权和暂时性抗辩权。永久性抗辩权,又叫绝对抗辩权、排除性抗辩权,是指能够永远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抗辩权。根据该类抗辩权,抗辩权人可以永远拒绝相对人的请求权,直到请求权因清偿等事由而消灭。表现在诉讼上,可使得原告的诉讼请求被驳回。例如,诉讼时效届满后,债权人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主张时效抗辩权拒绝履行相应的给付。暂时性抗辩权,又叫延缓的抗辩权、一时性抗辩权,是指能够暂时阻止请求权效力的抗辩权。暂时性抗辩权仅能使相对方的请求权于特定情形下不能行使,而非永远被排除,待特定情形消失后,请求权依然可以正常行使。如,债务人的履行抗辩权、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 (二)法定抗辩权和约定抗辩权 抗辩权可以产生于法律规定,也可以来源于当事人的约定。依其产生的依据的不同,分为法定抗辩权和[[约定抗辩权]]。[[法定抗辩权]],是指法律明确规定当事人享有对抗请求权的权利。法律明确规定抗辩权的发生情形,实践中如果当事人符合该法定的情形,抗辩权即依法产生。我国现行法中所有具备抗辩权实质内容规定的,均是法定的抗辩权。而约定抗辩权则是指当事人根据约定而享有的对抗请求权的权利。至于约定抗辩权在解释论上是否存在障碍,郑玉波教授认为,基于契约自由原则,应予以肯定,只要当事人之间的约定不违反强制性规定以及公序良俗,应当允许其基于自由意志约定抗辩权。[[《德国民法典》]]第205条关于债权人与债务人得约定延期给付而产生的义务人有权暂时拒绝给付之权利,亦是约定抗辩权的例证。当然,由于各国对于抗辩权的种类和数量的规定并不一致,因此,有的抗辩权在这个国家是约定抗辩权的,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就是法定抗辩权。此外,在对约定抗辩权进行判断时,要注意仔细区分当事人到底是对抗辩权的约定还是对权利否认之抗辩事实的约定。 (三)独立的抗辩权与从属的抗辩权 抗辩权可能独立地存在,也可能从属于其它权利而存在。依其是否从属于其它权利而存在,抗辩权可分为独立的抗辩权和从属的抗辩权。独立的抗辩权不从属于任何权利,只要符合条件即可产生。时效抗辩权就是典型的独立抗辩权,只要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即可产生。而从属的抗辩权是指以主权利存在为前提的抗辩权。该类抗辩权从属于主权利存在而存在,且随着主权利消灭而消灭。以履行抗辩权为例,抗辩权的权利人必须首先是债权人,正是因为基于债权而享有的要求对待给付的权利,方才产生抗辩权,因此抗辩权从属于债权而存在。 此外,学理上还存在两种分类,一种是根据抗辩权系权利人本身享有还是来自于他人,将抗辩权还分为原生性抗辩权和继受性抗辩权,这一分类区分的意义在于,由于继受性抗辩权来自于他人,除了抗辩权本身的成立条件外,还需要考虑法定或约定的继受条件是否满足,以及是否存在权利被阻断的情形。另一种是根据抗辩权设立目的的不同,将抗辩权分为单向限制型抗辩权和双向保护型抗辩权,这一分类区分的意义在于,有的抗辩权设立的目的在于防止一方权利(请求权)滥用或者保护特定法律地位当事人的利益,而有的抗辩权设立的目的在于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类型的划分均有助于对抗辩权的认识和理解。 (四)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对于不安抗辩权的行使要求,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68条的规定 (1)有权中止履行的(中止履行不构成违约), (2)应当及时通知对方(通知义务)。 (3)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 (4)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中止履行的一方亦可不解除合同,而要求对方提前清偿债务;对方构成预期违约的,中止履行的一方有权请求对方承担预期违约的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三大抗辩权的前提是双方当事人基于同一个双务合同互负对待债务,附随义务与从给付义务的不履行不可产生抗辩权,除非从给付义务的不履行将导致合同目的的落空。 其次,先履行方行使不安抗辩,这并不影响后履行方行使顺序履行抗辩权。 最后,同时履行抗辩权和顺序履行抗辩权,只能拒绝履行与对方未履行不适当“相应”的部分。<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43167045&ver=3581&signature=2ArQmYap0QQEtLLLBjk*kMT6P3*QnixCsCdo4*Nk4wiE9ALKAtPJTLU7nQ5V6CgyMx-HeUxIgO8eTWBRRmXsjYdFWaWePdjHEZOH6rwOURnkooxzM1yzRu5-0Kr2Uyl*&new=1 微信]</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550经济学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抗辩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