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244.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我的种植日记(杨秋雨) 的原始碼
←
我的种植日记(杨秋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我的种植日记'''<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20419403/pexels-photo-20419403.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我的种植日记》'''是[[中国]]当代作家杨秋雨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的种植日记=== 从开荒直到现在,已经快有三个月了,要把垃圾、杂草还有一些根都清理干净,还有一些碎石子,再把地整理出来,还真的费了我不少功夫。不过好在,也终于有点样子了,那块地也终于能够腾出来了。 前前后后,我种了很多菜,不过我是第一次种植,所以用量也不是很多,而且也没有使用有机化肥和农药。有些种子不能发芽,有些种子发芽之后,生长不到一半,就死了。能够存活下来的,有些现在也已经长得非常高大了,有些还在继续生长当中。 第一次种植,所以也不是很清楚哪些菜分[[季节]]性种植。一般的规律都是“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现在是夏季,那么高的气温,却是农忙时节。顶着那么大的太阳,却要插秧、搭架,以及浇水施肥、除草。真是应了那句话,“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由于我是新手,缺少经验,在管理方面以及种植过程当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说,像是红薯和土豆种下去之后,却没有动静,等一段[[时间]]之后,却没有看到发芽的情况。也许是种的过程当中,埋得太深,或者已经晒干了,不能用了之类的。有些菜,也不知道它的生长情况,种得非常密,导致没有办法更好地生长。 像是种的小番茄,我使用的是外面捡来的一个,用刀切开,分成几份,直接种在土里。幸运的是,已经发芽了,而且[[现在]]也已经[[开始]]结出小颗粒了。但是长势比较歪,不是扫地的那个阿姨提醒我,需要搭架,[[恐怕]]我还不知道。先前在网上搜索的时候,我也知道有些蔬菜需要搭架,像是黄瓜、丝瓜、豆角以及其他的一些蔬菜。有些蔬菜可搭可不搭,只是搭架的话,长势相对来说要好一些,也能够结出更多的果实。 除了种菜需要搭架之外,种树也同样需要搭架子,为了能够让树直立地生长,在成长的过程就需要搭架辅助。有的时候管理方面也是比较麻烦的,不过,应该前期需要投入的时间相对来说要多一些,后期的话,应该好一点。有的时候,也[[需要]]修剪一下枝叶。 看样子,种菜的学问还是非常多的。虽然说我也只是为了试水,但是却还是希望能够在年底之前吃到自己种植的蔬菜的。幸亏不是批量种植,或者承包土地种植,要不然的话,就我这个新手的水平,恐怕真的要亏大了。 我一个老乡有养殖方面的想法,可是却没有经验。要是真的养殖的话,我[[可能]]也不会养那么多,最多也只是养那么几只鸡的样子,看看结果怎么样,然后才会慢慢地有进一步的打算。不会一下子弄几十只上百只的样子,那样的话,会分身乏力,而且场地也不够宽,粮食也没有那么多。 我也并不是一个十分有耐心的人,小的[[时候]],同学当中有养蚕的,看着长大了,有的人养的蚕还结了茧。可是要我养的时候,我放了不到几天,就扔了,也几乎没有看到蚕长大的影子。那个时候都是养几只玩的,如果说真的纺线织布的话,恐怕那么几只还不够,至少需要养几千只蚕的样子,那是需要庞大的工程量的。 以前的时候,也总是听到老一辈的人开玩笑,或者身边其他人的人说起,要是混不出来的话,大不了回家种地。可是事实上,要说种地的话,恐怕还不一定能够吃得了这个苦。学问、技术和苦力,对于我们来说,也只能选择其中一样,可是大多数的人都是属于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水平。没有学历,没有技术,又不肯下苦功夫,导致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幼苗生长期间,杂草旺盛,没几天就长了一大堆,需要经常除草。正如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经常看到老一辈的人,用塑料薄膜盖着种子,有些甚至种植大棚蔬菜。大概就是为了能够保持恒温,抑制杂草生长,防止虫害,便于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吧。有些人为了防止鸟偷食,在田间扎一个稻草人在那里。 虽然说有些人专业[[知识]]学得[[非常]]好,可是要是真的亲临实践的话,恐怕真的找不着北了。有些东西看着简单,可是真的开始做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了。从来没有下过地的人,跟那些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一辈的人相比,恐怕就不行了。没有实战经验,专业学得再好,永远都只是“纸上谈兵”,古代的赵括和马谡都是鲜明的例子。 先前我也播了一些草莓种子,可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没有发芽。或许是季节性的因素,我打算到了十月份之后再次尝试一下。网上购买的种子是便宜一些,而且量也很少,这也导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些种子能够发芽,有些不能。如果说是优良种子,存活率相对来说要高一些。只不过相对来说,价格也不便宜。 等到秋收时节,我看看有哪些[[成熟]]了,要是能够采收的话,我说不定可以种多一点。要说传承的话,可能也需要一个过程。确实,等老一辈的人都走了,果蔬种植、畜牧养殖、其他方面的老手艺、家乡特产这些,也总是需要有人能够继承和发扬。<ref>[http:///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09188 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杨秋雨,[[湖北]]省大冶伍桥村人,95后,高中学历,旅游十个省。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我的种植日记(杨秋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