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27.5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恆春古城 的原始碼
←
恆春古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恆春古城'''<br><img src="https://www.dbnsa.gov.tw/att/pic/b_11003973.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dbnsa.gov.tw/Scenery-Content.aspx?lang=1&sno=04006735 圖片來自大鵬灣國家風景區]</small> |} '''恆春縣城'''位於[[臺灣]][[屏東縣]][[恆春鎮]],為[[清朝]]在[[牡丹社事件]]後所設的[[恆春縣]]縣治所在,動工興建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完工。臺灣現存[[古城]]中唯一保存所有城門的一座。<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p_hTDwAAQBAJ&pg=PA356&lpg=PA356&dq=%E6%81%86%E6%98%A5%E7%B8%A3%E5%9F%8E%E8%87%BA%E7%81%A3%E7%8F%BE%E5%AD%98%5B%5B%E5%8F%A4%E5%9F%8E%5D%5D%E4%B8%AD%E5%94%AF%E4%B8%80%E4%BF%9D%E5%AD%98%E6%89%80%E6%9C%89%E5%9F%8E%E9%96%80%E7%9A%84%E4%B8%80%E5%BA%A7%E3%80%82&source=bl&ots=ChdjsM3aTa&sig=ACfU3U0bX4t88zbt42SwMOMMZrOyThewUA&hl=zh-TW&sa=X&ved=2ahUKEwjlwZaIpLjpAhXuyosBHZ_ZAbEQ6AEwB3oECAoQAQ#v=onepage&q=%E6%81%86%E6%98%A5%E7%B8%A3%E5%9F%8E%E8%87%BA%E7%81%A3%E7%8F%BE%E5%AD%98%5B%5B%E5%8F%A4%E5%9F%8E%5D%5D%E4%B8%AD%E5%94%AF%E4%B8%80%E4%BF%9D%E5%AD%98%E6%89%80%E6%9C%89%E5%9F%8E%E9%96%80%E7%9A%84%E4%B8%80%E5%BA%A7%E3%80%82&f=false Google 圖書 - 陽光美饌山海奔放Easy GO!--南台灣(17-18年版)]</ref> 該城的遺跡在日本[[昭和]]10年(西元1935年)被指定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一,民國74年(西元1985年)公告為[[臺閩地區]]二級古蹟,後改為國定古蹟。 == 沿革 == 恆春古地名「瑯嶠」或「琅嶠」,原屬[[鳳山縣]]管轄,實際上鳳山縣對此處的管轄能力有限。[[羅發號事件]]與[[牡丹社事件]]後,[[沈葆楨]]於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奉令來臺處理海防與善後事宜,而在該年十二月初一時他命臺灣道[[夏獻綸]]、浙江候補道[[劉璈]]前往琅嶠探查,沈葆楨上奏之奏摺中提到認為可依照夏、劉之見選定「[[車城]]南十五里之猴洞」為縣治,由劉璈處理築城事宜,又擬定縣名為「恆春」。 恆春古城<ref>[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22&id=2112 恆春古城],台灣旅遊網,</ref> 於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動工,經費由國庫支應,仍動員嘉義縣、臺灣縣、鳳山縣的仕紳前往督造,於清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落成。 恆春古城在日本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受颱風侵襲而受損。 日本昭和10年(西元1935年)被指定為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之一。二次大戰中,恆春古城也受戰火波及而受損。 民國48年(西元1959年)因[[恆春地震]]再次受損。又因開闢道路等因素,使得東門段的城垣在民國52年(西元1963年)及民國57年(西元1968年)先後被拆除。 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恆春古城遺跡被列暫定一級古蹟,也在同年重建南門城樓;而在民國72年(西元1983年)重建東門城樓。重建的兩個城樓中,東門城樓在民國87年(西元1998年)因遭[[白蟻]]蛀蝕又再次傾圮。 ==建築== 恆春古城周長有880丈(約2600公尺),城基厚2丈、外牆高有1丈4尺5寸;內牆高1丈3尺4寸,牆寬1丈6尺,設有四門,除南門有「明都門」之稱,其餘三門僅稱東門、北門、西門。 城門外有壕溝,設有橋樑,各個城門之間設有砲臺。城裡設有縣署、典史署、文廟、同善公所、天后宮、風神廟、城隍廟、福德祠、三山國王廟、白龍庵、五龍君王廟、觀音廟等設施。 清光緒4年(西元1878年)知縣[[黃延昭]]曾在城內挖掘五口水井,分別位在大街、縣署西轅門、風神廟前、縣署後與南門。古城裡較為熱鬧的地區在西南部。 == 風水 == 《恆春縣志》中記載說恆春古城的四周有山,分別為三臺山(原稱硬仔山)、龍鑾山(原稱赤牛嶺)、虎頭山與西屏山(原稱太平頂山),在風水上被視為玄武(北)、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而三臺山為主山。城內的[[猴洞山]](舊名饕山)為龍脈所在,是廟宇集中地。 == 參考文獻 == [[Category:733 臺灣]] [[Category:990 遊藝及休閒活動總論]] [[Category:684 名勝古蹟]]
返回「
恆春古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