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47.1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怀念父亲(竹庆臣) 的原始碼
←
怀念父亲(竹庆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怀念父亲'''<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7759707/pexels-photo-7759707.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2946.html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small> |} '''《怀念父亲》'''是[[中国]]当代作家竹庆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怀念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十七年了,但是,父亲生前的一些[[生活]]片段却一幕幕的在我眼前依然清晰。在即将到来的父亲节之际,我把这些片段整理记录下来,献给我渐行渐远的父亲,是我们当儿女的对父亲的一份感恩之情,也是对父亲最好的怀念。 父亲幼年时家境贫寒,六岁时卖身葬母,受东家雇用八年时间,学会了木工的手艺。因此,在上世纪六〇年救了自己一命,也救了全家人的性命。 父亲是土改时在农民夜校学的文化,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成了乡里的一名干部。一九六〇年父亲正在县里举办的民主补课班里集训,吃不饱饭则成了家常便饭。很多人都饿得两腿浮肿,走不动路。 其时,固始县正在史河上建设七一大桥。工程浩大、工期紧迫,要赶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桩基浇灌工程。工地上缺少木工,建桥指挥部的领导就到集训班去找。他们把集训班的成员们集中在大礼堂,问:“你们有谁会木匠的跟我到七一大桥工地上去?活管做,饭管饱。” “我会!” 台下呼啦啦举起了一百多只手,其中也有父亲举起的手。多数人们认为,建筑工地的木工不过就是钉个模子、支个盒子板,这谁不会呢?指挥部的领导又问:“你们谁知道木匠这个行当里,流传的一句话怎么说来着?” 台下人回答说:“木匠好学,斜眼难凿。”指挥部的领导接着问:“那么,你们做过耧麦的耧具吗?” “做过。”台下人附和着回答。指挥部的领导再问:“那么,你们说说一架耧具有几个眼?几个榫?几个半榫、几个满榫?几个是直眼?几个又是斜眼?” 一连串的询问,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冰雹,把树林般高高举起的手臂打落了下来,只有我父亲举着手还在那里站着。指挥部的领导用手指了指我父亲说:“那个举手的你说,说错了是要受处分的啊。” 我父亲不紧不慢地说:“一架耧具总共七十二个眼,个个都是斜眼。只有扶手上两个是半榫,其余七十个都是满榫。”指挥部的领导“嗯”了一声,说:“就你了,收拾行李跟我们走!” 于是,父亲来到了七一大桥建筑工地。尽管不像那位领导说的“活管做、饭管饱。”,但是,比起集训班里要自由一些,加上父亲的木工技术成熟老练,深受木工组组长的信赖。所以,能抽空跑回去看看。 听父亲说他回到家里时,[[母亲]]已经饿得起不来了,爷爷与后奶奶因饥饿与疾病已先行故去。父亲此时回去,对于这个家庭的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父亲把自己在工地省下来的口粮送回去解救家人,自己饿了就采些野菜垫巴垫巴。父亲说那时候地皮菜真多,下过雨之后,草滩上多得可以用手来撮。那家伙没有油,吃得多了潮心、肚子发胀。他说多年后提起地皮菜就条件反射地顺嘴淌清水。 这一段带着传奇色彩的往事,对于我们兄妹几个来说只是一个传说,却给我们传下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认真、是敬业、是精于求精,是比金钱更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没有父亲对于木工这一行的认真和精细,就不可能在那种场合下,对领导的问话回答得有条不紊、头头是道了。 父亲不但自己木工活做得好,还教会了我的三个叔叔、大哥、二哥木工的手艺。方圆左右、十里八村的人家盖房时批房料、做门窗、桌椅板凳、衣箱衣柜等以及打喜床、做梳妆台等雕龙画凤的细活都是出自我父亲和他的弟子兵之手。本来父亲说我心细,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木匠的,可是我青年参军离家多年,没能得到父亲的嫡传,与木工技艺失之交臂。下面这几件事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它丰富了我的情感[[人生]],成为我生命里永不磨灭的爱。 一九七三年,我十六岁,在李店中学读初中一年级。十六岁,正像时下广告词里说的那样:牙好,胃口就好!是吃铁也能消化的年纪。我每天中午在学校食堂只有四两米饭和一角伍分钱的菜,显然是吃不饱的。不夸张地说,如果敞开肚皮来吃,一斤半的米饭再加一块钱菜,也是不在话下的。那时候国家搞备战备荒,全国的老百姓粮袋子里都不宽裕。我家壮劳力多、饭量大、对粮食的需求更显得捉襟见肘。一大家人的生计全赖母亲勤俭操持才得以为继。青菜、萝卜、瓠子、大葱等四时不断,被父亲总结成一句口头语:“稀稀拉拉挂车带,粮食不够瓜菜代。” 我每天晚上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开厨房门,往门后挂着的一张馍笼里摸,里面不是一团锅巴就是一块粗面馍,那是母亲专门为我准备的。父亲见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就说:“明儿再转些饭票吧,四两不够就吃六两,正是长身体的年龄。” “哪怕是半斤也行啊!”娘在旁边搭话说。于是,父亲扛了一布袋大米到[[学校]][[食堂]]去转了饭票,然后交给班主任老师。老师把我从教室里喊出来的时候,父亲已经出了学校大门,胳肢下夹着那只空了的粗布袋子,袖着双手跚跚地走着。我想追过去,但是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的喉咙哽住了…… 父亲爱吃[[面条]],而我们兄妹四个和大嫂都喜欢吃米饭。农忙时节,母亲每天晚上除了为我们五个做一锅米饭,另外再给父亲擀一盆面条。父亲端着面条走到廊台上,顺手从廊檐下揪下两、三头大蒜,坐在小板凳上用脚踩着大蒜的杆,喝两口面条抠一瓣大蒜,面条就着大蒜,呼呼隆隆、有滋有味,从春到秋,乐此不彼。 有一天晚上父亲要去大队开会提前吃饭,正好我放学回来肚子饿,就在父亲的面条盆里盛了一碗,看起来又细又长的面条,吃到嘴里感觉味道菜菜的,仔细看时才发现面条里掺了一半的梗瓜丝。原来,母亲用锼(sōu)子把老梗瓜锼成细细的丝儿搁在面条里,不注意看和面条一样。此时,我才知道父亲爱吃面条的缘由。 母亲说:“你爹饭量大,吃面饭(面条)能搭配着多吃一些代食品(指蔬菜)。”父亲也说:“经过六〇年的人啥饭都能吃得香……” 一九七八年正月,我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正月二十四日上午,我们公社十名新兵乘坐 “五、七”厂的一辆“东方红”拖拉机到县武装部报到,晚上和父亲一起在县剧院看了一场历史剧《逼上梁山》。散场之后,父亲和其他送行的家长们在固始人民旅社休息,我们这些新兵们在县人民武装部招待所休息。第二天早晨五点起床洗脸吃饭,六点半登车启程。 初春的早晨,五点多钟[[天空]]还没有亮透,我想马上就要走了,怎么不见父亲他们?忽然听见有人喊:“庆臣,俺们在这里呢。”我顺着声音朝那边一看,只见父亲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朵大红花,站在路边欢送的人群中朝我招手呢。父亲穿一身黑老粗布棉袄棉裤,头戴一顶针织帽子,也不说话。昏暗的路灯下看不清父亲的表情,也不知道父亲有没有话要嘱咐,只是感觉得父亲神情黯然,像是很舍不得的样子。那一刻我觉得父亲很苍老,不像个刚届五十的庄稼汉子。就在汽车将要启动的那一刹那,我看见父亲用袄袖抹泪呢。我大声地喊了一声“爹!”父亲赶紧把抹泪的手扬起来,向我连连招手说:“到部队好好干,要争取进步! ”汽车加速了,父亲还在汽车后面追赶着和我招手,只是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和路灯、街道、还有我的故乡一起在我的视线里模糊了…… 父亲是个热心人,在村里不论谁家有困难,他总是热情相助;他种庄稼是一把好手,而且还会果木嫁接、炒茶炕烟、接骨正骨。特别是对下巴这项绝技,解除了很多掉下巴人的痛苦。掉下巴就是打呵欠时张嘴过度,使下巴脱臼。一旦下巴脱臼,不能说话,不能吃饭,顺着下巴漉漉地流水。经常会有掉了下巴的人捧着下巴跑来找我父亲。父亲让来人坐下,递一块毛巾含在患者嘴里,然后用一只手呈八字形托在患者的下巴两边,另一只手在患者的下巴后端擎着,两手配合、一托一捏, “咯噔”一声对上了。此时,患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天爷呀,可要了命了,饿死我了。” 如果赶在饭时,父亲自然会留下来人一起吃饭。叔叔曾多次说我父亲:“在门前挂一块牌子,也能挣二斤盐钱。你可倒好,一分钱不挣,还贴上茶饭。”父亲笑笑说:“又不是六〇年揭不开锅了!” 一九八六年秋天,父亲到大同来看我们,返程途中又遇上一位下巴脱臼的人。记得是十二点五十八分从兰州开往北京的44次特快列车,上车时正是餐车用餐时间,一位军人新婚的妻子用餐时下巴脱了臼,异常地痛苦,列车播音室一遍又一遍的广播寻医。父亲到餐车时,已经有三四位医务人员提前到了,却对这位下巴脱臼的患者束手无策,一位军人扶着表情痛苦的女患者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简单地说明情况,让女患者坐在凳子上,从挎包里掏出一块白毛巾递给军人说:“让她把毛巾含在嘴里。” 女患者大概是嫌父亲的毛巾不干净,不太情愿。军人说:“治病要紧,顾不了那么多了。”父亲仍然是一只手呈八字状托着患者的下巴,另一只手在下巴骨的后端擎着,两手配合一托一捏,不到一分钟就对上了,真是手到病除,餐车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都夸奖我父亲是神医。女患者从嘴里抽出毛巾,让他爱人去洗了洗,展开看是一条军用毛巾,小两口相顾不语。我父亲说:“告诉你们吧,俺儿以前也是当兵的!” 军人和妻子诚恳地向我父亲表示了谢意,并从兜里掏出二十块钱作为酬金,被我父亲谢绝。军人就从挎包里拿出两条崭新的军用毛巾送给父亲做个纪念。一位医生问我父亲:“老先生您用毛巾含在患者嘴里是什么用途?”我父亲说,是怕患者下巴突然复位,咬着自己的舌头。父亲还把施救的要领和方法向其他人做了传授和讲解,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当然,这段经历是父亲在书信中告诉我的,并且有军人写给父亲的感谢信,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是真实的。因为这符合父亲一生中热情待人的原则。 [[父亲]]一生中很平凡,但是,在我们心中却很伟大。几十年过去了,却让我不能忘却。 在[[父亲节]]到来之际,远在他乡的儿子就写了这篇短文送给您,算俺爷儿俩拉拉家常。冥冥之中如果真的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您就给儿子托个梦,我找个朝着老家的方向去给您烧纸去。<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竹庆臣,男,[[河南]]省固始县人。 ==参考消息==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怀念父亲(竹庆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