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9.108.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徐伯昕 的原始碼
←
徐伯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徐伯昕</big>''' |- |<center><img src=https://p1.ssl.qhimg.com/t01d02d7d9f7df90489.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114243&sid=6327383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徐伯昕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出生日期;1905年3月4日 职业;出版家 毕业院校;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现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成就;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 文化部出版委员会委员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秘书长 |} '''徐伯昕''',(1905-1984)中国出版家。1905年3月4日生于[[江苏]][[武进]]。198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 原名[[徐亮]],笔名[[徐吟秋]]、[[徐味冰]]、[[赵锡庆]]。1922年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1926年协助[[邹韬奋]]承办《[[生活]]》周刊,宣传进步思想,真诚热情地为读者服务。"九一八"事变后,他和[[邹韬奋]]在《[[生活]]》周刊上用文字和图片揭露日寇的侵略暴行。 1932年,和[[邹韬奋]]一起创办生活书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将生活书店办成出版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书刊的革命书店,历任经理、总经理。194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与[[郑振铎]]等人创办《[[民主]]》周刊;1945年参与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1946年被选为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理事。1948年在[[香港]]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1949年4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委员。同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发行管理局长兼新华书店总经理,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文化部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秘书长、第五届中央秘书长,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ref>[https://www.sohu.com/a/315380483_653928 我和我的祖国:记红色出版人物徐伯昕],搜狐 , 2019-05-20</ref> ==新中国时期== 1949年(45岁) 年初,三联书店根据全国即将解放的形势,开辟了[[香港]]至[[大连]]、[[香港]]至[[天津]]的运输线。在中共组织安排下,将数百名民主人士及文化界人士由港护送至解放区。 9月21日至30日,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正式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委任其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办公厅副主任,兼计划处处长。 1950年(46岁) 4月l5日,中国民主促进会在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并任大会副秘书长。会议期间还被选为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理事和会中央组织部长。 4月26日,在民进三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常务理事。 1951年(47岁) 5月至9月,因多年紧张工作,积劳成疾,患脑神经衰弱,长期失眠,心脏功能衰弱及颈椎骨质增生等疾病,在[[大连]]疗养。 8月,民进三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会史编辑委员会,被推为编辑委员。此次会议,因病没有出席。 9月,回京工作。 1952年(48岁) 年初,健康状况仍不佳,勉力坚持工作。 11月,因病去[[北戴河]]休养。 本年,因病辞去民盟中央组织委员职务。 1955年(49岁) 4月,经政务院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发行管理局局长,兼任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 9月至12月,由出版总署申请安排,赴苏联莫斯科医院接受治疗。 1954年(50岁) 1月至4月,转[[苏联]]北[[高加索城]][[斯大林疗养院]]疗养。 4月至7月,在家休养。 7月,在出版总署恢复工作。 9月l 5日至28日,作为[[四川]]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1月,出版总署并入文化部,任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负责影片发行工作,研究工厂区及部队驻地的电影放映办法,重点抓了农村巡回放映队的组建与推广。 1955年(51岁) 1月13日,经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上通过,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副秘书长。开始专事党的统战工作。 26日,经民进中央常务理事会第八十四次(扩大)会议通过,任民进中央副秘书长。同时卸组织部长职。 8月1日,出席民进总部举行的座谈会讨论如何贯彻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决议。在发言中他特别强调:为全部实现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和全面看问题。否则不能真正了解五年计划,也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五年计划。 9月17日,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听取[[梅龚彬]]副秘书长关于各工作组成立四个月来的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讨论工作组的方针、任务和工作方式。 11月l4日,在《[[民进]]》杂志举行的纪念民进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作了题为《[[发扬优良传统,永远不懈地前进]]》的发言。认为民进今后工作主要在团结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及在自我改造中发挥更大作用。该发言摘要刊于12月《[[民进]]》第39期。 12月5日,民进总部发出《[[关于调查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通知]]》后,去[[杭州]]、[[上海]]、[[南京]]等地视察会务,进行调研工作。 1956年(52岁) 8月7日至9日,在民进第三届中央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报告民进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经过。在会上通过其为民进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及大会副秘书长。 8月11日至23日,出席民进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8月24日,在民进第四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任民进中央常务委员。 1957年(53岁) 1月21日,民进中央常委会举行扩大会议,通过他为民进中央副秘书长。 4月,主持并参与拟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工作组组织简则(草案)”。 5月8日,出席中共中央统战部为征求民主党派对统战工作的意见而举行的各民主党派负责入座谈会。 11月22目,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十三次工作会议,讨沦、修改他主持撰写的“工作组组织简则(草案)”。 1958年(54岁) 3月l0日,参加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第五十次常委会。 “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组组织简则(草案)”在这次会议上通过。该“简则”是全国政协关于工作组活动方面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本月,出席各民主党派自我改造大会,会后上街游行。 11月17日,在民进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进第五届中央委员。 12月10日,在民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会上,选任民进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 1959年(55岁) 3月,参加全国人大组织的人大代表视察活动。在湖北、湖南等地深入到工矿、企业、人民公社、学校等基层单位,详细了解各项工作的情况。顺道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瞻仰了韶山毛主席故居。 4月l7日至29日,作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全国人大二届一次及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 6月,向中央统战部提出关于政协工作组工作情况的书面报告。 7月,向中央统战部提出第二份关于工作组工作的报告。 1960年(56岁) 2月24日至3月l7日,随全国政协文化教育组参观团赴山西等地视察,了解农业生产及文化教育的发展情况。 3月,主持民进中央在上海召开的民进五届二中全会准备工作会议。 1961年(57岁) 1月20日,精心组织并参加全国政协文教,医卫组举行的大型联合座谈会。 3月中旬,应国际问题组组长楚图南约,在楚家具体研究伯昕提出的创建小型时事政治漫谈会事。商量决定以国际问题组组长名义,运用“神仙会”形式,建立小型时事政治漫谈会。邀请参加的人士有[[邵力子]]、朱蕴山、史良、[[高崇民]]、胡子昂、章士钊、[[张奚若]]、李书城、王芸生,[[王绍鏊]]、季方、陈其尤、[[茅以升]]等。 6月13日,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办公会议,听取宗教组活动情况汇报。 l0月20日,出席民进中央第二十七次常委会,报告在沈阳等地调查了解民进地方组织的工作情况。 l1月2日、4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办公会和全国政协常务副主席办公会议上,通过伯昕负责制订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讲座’工作简则”。“工作简则”规定了讲座内容、参加范围、活动方式、时间地点,主办和主持人、主讲人和讲题等九项制度。“双周讲座”是他筹划,具体落实[[周恩来]]总理创议的一种工作组活动形式。以此来活跃政协工作,更好体现“[[双百]]”精神,适应参加活动的各方人士交流思想,增长知识的要求 “讲座”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好评。 12月21日,组织并主持全国政协文教组座谈稿酬问题以及出版社和作家的关系问题。 本年,全国政协各工作组开展活动90余次。他组织或参加近60次。其中有邀请在科技界工作的政协委员和科技界部分人士就人才培养、科技保密、科技刊物出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等问题交换意见。文教组座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问题。工商组座谈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双周座谈会上关于统一战线政策问题的讲话。请商业部副部长作市场供应问题报告等。 组织“[[双周讲座]]”3次。请[[北京]]阜外医院院长[[吴英恺]]讲“中国心脏外科的新发展”;请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卢鋈]]讲“中国气象工作的基本情况”;请[[南汉宸]]讲“巴西经济情况和美帝国主义对巴西经济的控制问题”。 1962年(58岁) 6月,充分肯定[[黄凉尘]]在工商组作的《[[从宝元通公司业务经营的经验,来谈今天民族工商业者如何贡献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报告。并批示在《[[光明日报]]》发消息,在政协会刊发表有关材料,向地方政协介绍。曾与有关同志说,对民族工商业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业务知识,要采取科学分析态度,全盘照搬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社会主义服务。 6、7月间,参加民进中央常委会召集的在京中委、候补中委举行的系列座谈会。并在会上传达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徐冰]]在各党派负责人双周座谈会上的发言。指出当前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调整关系,发扬民主,加强团结,加强教育,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完成l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十项任务。会上就民进在统一战线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讨论。 9月19日至l0月12日,全国政协文教组召开编译工作者座谈会,这是由伯昕提出并精心组织的一次活动。会议邀请了在京37个出版单位的编辑、出版、翻译工作者200余人参加。会上分十个纽对编译出版工作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互相交流情况,交换经验,反映意见和建议。还听取了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关手思想战线和编译出版方面情况发言。会议对进一步加强政治上和业务上的领导,提高编译工作者社会地位,编译干部的进修培养和提高,充实骨干力量,加强联系,交流经验,开展学术活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伯昕及时将会上反映的意见、建议整理分送给有关部门研究、参考、处理,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本年,组织或参加全国政协工作组活动共60余次6重点围绕调整、精简的具体问题,时事问题进行座谈讨论。主要活动有:文教与医卫组请徐迈进讲形势和文教方面的调整工作及政策问题,请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医卫组请私人开业医师座谈医卫调整问题,请医院负责护理工作的同志座谈调整工作中的护理工作问题,请联合诊所工作人士座谈医卫调整工作问题。国际问题组请刘恩慕作“关于欧洲共同市场若干问题的初步考察”报告;工商组座谈民族工商业者如何贡献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问题等。 组织并参加“[[双周讲座]]”19次。主要内容有:文教组请[[吴晗]]讲“论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吕振羽]]讲“中国历史的几个特点”,[[冯定]]讲“怎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夏鼐讲“解放后的考古学”;科技组请[[王昆]]讲“半导体的发展及应用”,[[梁思成]]讲“新中国的建筑成就”、农科院副院长[[金善宝]]作“关于实现农业技术改革,“提高农业生产问题”;国际问题组请[[吴半农]]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医卫组请[[吴阶平]]院长讲“中国医疗组出访印尼情况”,等等。 1965年(59岁) 3月1日,与文化教育组一起安排[[吴世昌]]在双周讲座上讲“关于《[[红楼梦]]》的若干基本问题”。后又安排不同观点的[[吴组缃]]讲“读《[[红楼梦]]》的一点体会”。 3月9日,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办公会议,汇报各工作组最近活动情况、工作组工作计划及双周讲座三月份讲题。 5月16日至25目,在民进中央召开的会刊工作会议上,对进 一步办好《[[民进]]》杂志作具体指导。 10、11月间,随全国人大参观团赴[[福建]]参观视察。途经冀、鲁、皖、苏、浙、赣六省。在[[福建]]视察了[[福州]]、[[泉州]]、[[厦门]]、[[漳州]]等地,还赴海防前线慰问部队,行程一万多里,历时28天。 本年,组织并参加全国政协各工作组活动共20余次。其中有胡子婴报告“从市场供应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冀朝鼎报告第三届亚非人民团结大会情况,陈家康报告中东形势等;医卫组座谈关于医院管理方面的问题,文教组座谈高校贯彻高教六十条和进行精简、调整等方面情况,萨空了报告[[北京]]京剧团赴港澳演出情况,科技组座谈讨论[[周总理]]在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 组织“双周讲座”11次。有医卫组请张孝骞讲“关于支气管炎的防治”,黄家驷讲“中国外科的新成就”;科技组请汪胡桢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请范长江讲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情况等。 1964年(60岁) 1月,在《[[民进]]》1964年第一期上发表《[[从福建看全国]]》一文。文章通过作者在视察中的见闻的叙述,从而歌颂我们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国家。 年初,参加北京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活动,并在选区与选民一起学习,谈话。 12月20日至1965年1月5日,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出席全国人大三届一次、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本年,编辑《[[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手稿)。按专题分为六编:第一编,关于人民民主革命的理论和政策;第二编,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政策;第三编,关于文化教育和知识分子,关于青年问题和妇女问题;第四编,关于党的建设;第五编,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第六编,关于战略和策略。全文约七、八十万字。一册编目、七册正文。目录前有五条说明,说明内部资料,不能引用,以及资料来源等。八册全系伯昕亲笔手抄。牛皮纸封面,腊线装订。 组织并参加全国政协工作组织活动近60次,围绕多变的国际形势及有关科技学术问题,举行报告会、座谈会。主要活动有:国际问题组就巴拿马人民反美爱国斗争问题,中法建交的影响,巴西政变问题,苏共中央二月全会的报告,[[老挝]]问题,[[台湾]]问题,[[美国]]侵越问题,刚果问题等进行座谈讨论,并请[[唐明照]]作“世界和平理事会华沙会议的情况”报告,请[[吴大琨]]作出席巴基斯坦亚非经济合作第四届会员大会情况报告等。科技组请中科院何祚麻作关于核武器科学技术进展问题报告,请北航教授作“喷气技术”问题报告,请[[周培源]]作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的报告等。工商组请古耕虞报告“左青记和四川畜产公司在私营时期和并入国营时期的对比”,并举行了系列座谈讨论会。 组织“双周讲座”2次。内容有:科技组请周培源讲“国际科学界两条道路的斗争”,请北京市副市长贾庭三讲北京市工业战线“比学赶帮”运动情况。 在政协礼堂,邀集十多位三联书店老同志,讨论《[[生活书店大事编年]]》初稿。 1965年(61岁) 1月5日,在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任常务委员。 4月l2日、5月22日,出席民进中央常委会第六十四、六十五次会议。会议就贯彻执行全国政协学委会《[[关于组织在京部分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和其他民主人士学习的计划]]》进行了讨论。决定撤销民进中央学委会,成立全国政协学委会民进中央学习分会,任学习分会副主任委员。 4月24日,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办公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由他负责制定的《[[关于政协全国委员会各工作组今后活动的几点意见(试行草案)]]》。意见指出:工作组的任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密切与各方面的联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达到沟通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团结的目的。对今后的活动提出: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中心,开展各项政治活动;配合社教活动,组织文化革命、教育革命和技术革命的报告会、座谈会;结合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反映各方面意见并结合做好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解释工作,工作组活动方式要灵活多样等意见。该意见成为“文革”前一段时间全国政协工作组活动的准则。 5月22日,出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办公会议。讨论国际问题组、医卫组、科技组、华侨组、民族组、宗教组、妇女组l965年工作计划要点。 8月12日,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办公会议。讨论文教组、工商组1965的工作要点。 本年,组织并参加全国政协工作组活动共30余次。重点配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韵开展及国际反帝反修形势进行活动。主要活动有:科技组请[[范长江]]等人报告参加“四清”运动的情况和体会;国际问题组座谈越南问题、反修斗争问题、[[印尼]]局势及亚非会议问题,请[[刘思慕]]报告“当前国际斗争的两个问题”等;医卫组请[[张孝骞]]等人介绍参加农村巡回医疗的体会和收获;文教组请中国乒乓球教练[[傅其芳]]报告28届世乒赛情况,请教育部部长[[何伟]]作“关于农村半农半读教育情况”的报告,座谈半农半读教育制度问题等;民族组请[[韩戈鲁]]介绍中央代表团参加[[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活动的情况,请于超介绍中央代表团赴[[新疆]]参加庆祝新疆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大会的情况等。 1966年(62岁) 1月11日至5月27日,全国政协各工作组共举行26次活动。他组织并参加全国政协国际问题组医卫科技组活动共lO余次。其中有:国际问题组邀请部分常委座谈陈毅副总理答复日本《[[赤旗报]]》驻京记者提问时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医卫组请孟继懋作断肢再植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科技组请鞍山电业局工程师[[郑代雨]]报告学习[[毛主席著作]]进行电业技术革命的体会等。 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 8月24日,接到[[北京]]市中学红卫兵的“通牒”,勒令在72小时内自动解散民进中央组织,伯昕将机关重要文档、材料转移后,第二天被迫以民进中央办公厅名义贴出公告,宣布停止办公。 1967年(65岁) 民进中央虽停止活动,但仍与主要负责同志保持联系,并担起保护机关和处理一些必要工作的责任。 冬,被“勒令”在民进机关闭门学习。每天端坐桌前,认真读毛泽东著作,每有心得,即在书上或本子上记下。他对同室学习的民进中央副秘书长葛志成说,过去一直没有整块时间系统学习毛主席著作,现在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要认真读一遍。 1968年(64岁) 本年,内乱更甚。[[林彪]]、“[[四人帮]]”蓄意迫害当年在[[上海]]进行地下工作的同志,诬蔑生活书店是30年代[[上海]]的黑店。[[上海]]、[[北京]]的调查人员频频登门谈话,逼写交代材料,甚至严讯逼供。 1969年(65岁) 4月1日,军代表进驻民进中央机关。 1970年(66岁) 11月,八个民主党派机关全部迁入全国工商联大楼办公。在统战系统军代表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同志及部分中委、执委,分四个学习小组集中学习。伯昕作为民进负责人参加民进、民盟联合小组学习。 1975年(71岁) 1月,参加全国政协学习组学习讨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报和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宪法。 1976年(72岁) 4月5日,率居住地弘通巷同院的男女老幼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向[[周总理]]英灵行礼,敬献了亲自扎的花圈。 10月,“四人帮”倒台,举国欢庆,党的统战工作出现了新的转机,甚为欣然。 1977年(73岁) 10月18目,中共中央统战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恢复活动的指示。自此,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作逐步恢复正常。 12月24日,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乌兰夫邀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领导人开会,宣布中共中央批准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临时领导小组名单。民进中央临时领导小组成员为[[周建人]]、[[杨东莼]]、[[叶圣陶]]、[[徐伯昕]]。 27日,出席全国政协四届常委第七次扩大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剑英]]在会上重申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要把民主党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本年,积极参加全国政协举行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学习组揭批“四人帮”罪行的系列学习会。 1978年(74岁) 2月28日至3月5日,参加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并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3月9日至11日,出席民进中央工作座谈会。与出席五届人大、五届政协的民进中央常委和15个地方组织的负责同志就民进成员的思想情况、各级组织恢复活动的情况以及今后如何开展会务工作交换了意见。 4月10日,在民进中央中委扩大座谈会上,报告民进中央近一时期的工作情况和今后工作的设想。并和与会同志一起对民进今后工作进行分组座谈。 14日,在政协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他任全国政协五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的提名。 5月8日,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各工作组组长,副组长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新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工作组组织简则]]》。 9月6日,祝贺[[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成立三十周年,并题词:“学习[[韬奋]]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认真办好革命出版事业,为实现社会主义祖国新时期的总任务作出贡献”。 l2月7日,参加民进在京中委座谈会,坚决拥护中共中央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 1979年(75岁) 6月18日至7月1日,出席全国人大,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并任两会的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 10月11日至22日,被视为中国民主促进会发展史上一个新里程碑的民进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伯昕为大会主席团召集人之一,并兼大会秘书长。受民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托,作《[[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工作报告。 1980年(76岁) 5月5日至13日,出席民进中央召开的两省四市工作座谈会。 8月,出席,由中共中央召开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民主协商会,为召开全国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三次会议作准备。 8月30日至9月1日,出席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和五届政协三次会议。 12月26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公开徐伯昕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 1981年(77岁) 11月24日,出席中共中央举行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民主协商会。协商开好五届四次人大和五届四次政协会议有关问题。 11月30日至12月13日,出席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和五届政协四次会议。 1982年(78岁) 9月1日至11日,列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持民进中央六届16次常委会,庆祝中共十二大胜利召开。 本年,倡议设立“民进文教基金会”,并捐赠多年积蓄3000元。任国家出版委员会委员。 1983年(79岁) 6月,全国政协六届一次全会在京举行,因病缺席。当选为全国政协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0月22日,民进第七届中央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会,被选为民进七届常委及中央副主席。 1984年(80岁) 3月27日,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晨3时3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八十岁。根据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保留骨灰。 ==民国时期== 1912年(民国元年 8岁) 随父在私塾读四书。父亲要求甚严,责罚也多,自幼养成比较拘谨的性格。 农忙或假期回家,与家人一道种地、放牛、养蚕及帮母亲作家务。 1914年(民国5年 10岁) 在[[武进]]西乡马杭桥舅父家附近牛塘小学读书半年。 家庭收入微薄,加之祖父留下的债务,家计甚为窘迫。 1916年(民国5年 12岁) 父亲任校长的武进遥观小学读完小学课程。 1917年(民国6年 13岁) 夏,考入县城“市立第二国民学校”(即后来的冠英高级小学)就读。校长张沂“处理校务有方,颇有精神。”学校设备完善,为武邑之冠。以成绩卓著,著称于苏省。校内附设乙种商业学校。全校共有教职员24人,高小学生212人,商业班36人。 1918年(民国7年 14岁) 继续在校读书。 1919年(民国8年 15岁) 本年夏,毕业于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即原市立第二国民学校) 1920年(民国9年 16岁) 上半年,时珐琅制造业为我国新兴日用轻工业。[[武进]]县职业学校预备开设珐琅科和珐琅实习工场。决定选送一人去[[上海]]学习。 7月,经冠英小学校长[[张沂]]推荐介绍,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珐琅科半工半读。学、膳、宿费由县职校供给。约定毕业后回校服务。 1921年(民国10年 17岁) 继续在中华职校学习,平时喜爱画画,机械制图课及美术课成绩尤佳。 1922年(民国11年 18岁) 武进县职校因经费不足,无力办珐琅工场,遂解约并停止供给上学费用。为继续学业,课余兼任职教社办的中华珐琅厂美术设计工作,厂方除供膳宿外并给一些零用。伯昕生活节俭,积有余钱,即寄回家供弟妹读书。 1925年(民国12年 19岁) 2月,震惊全国的“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 对腐败卖国的军阀统治素怀不满,和同学积极参加上海各界举行的罢市、罢课等声援活动,在老西门附近的马路上结队阻拦电车行驶,遭警察鞭打,击伤脸部腿部。 7月,毕业于[[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分配至[[天津]]普育机器厂搪瓷部任美术设计员,因患病在家,未能成行。 8月,病愈,回[[上海]]职校。在校内职工教育馆负责图书馆工作。 11月,调至中华职教社当练习生。 1924年(民国15年 20岁) 8月13日,回乡与[[周雨青]]结婚。周于1906年6月14日(农历)出生于普通农家,为人谦和温顺,勤劳朴实,相夫教子,对伯昕帮助甚大。先后于1925年、1928年、1931年、1933年、1935年生育[[徐心斋]](现名徐星钊)、[[徐慎斋]](现名徐敏)、[[徐德全]](女,现名徐前)、[[徐德芳]](女,现名徐放)、[[徐韫斋]](5岁时夭折)。l991年4月23日[[周雨青]]因病在[[苏州]]去世。 本年,先在职教社做文书工作,后又分别在社内调研、推广等部门任职。 1925年(民国14年 21岁) 上半年,受中华职教社派,临时调至南京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工作,半年后返回。 l0月转入《[[生活]]》周刊社,负责出版、发行及广告工作。该刊系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宗旨是宣传职业教育、进行职业指导和发表职教社的简要言论。l1日创刊,王志莘任主编。周刊四开一张,售价三个铜板。创刊初期只印八九百份,最多印到2000多份,大部分赠送职教社社员。伯昕曾回忆说:“这是(我)走上文化出版岗位的第。一步,也是持续做了20多年有进步意义的工作。” 1926年(民国15年 22岁) 10月,《[[生活]]》周刊主编[[王志莘]]转入银行界任事,出[[邹恩润]](即韬奋)接任。伯昕仍承担印刷、发行、广告、总务等工作。 1931年(民国20年 27岁) 9月l8日,日本帝国主义武装进攻东三省,对伯昕震动极大。他后来在《[[自传]]》中说,对亡国的忧虑,对反动政府本质的逐步认清,使自己思想发生深刻转变。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逐步成为他的精神支柱。 l0月,精心设计《[[生活]]》周刊第6卷第42期“国庆与国哀”特刊的版面,并增加8页影写版,使篇幅扩大到56页。该辑发表了韬奋等作者多篇抗日图存的文章,集中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唤醒全国人民,主张团结一致抗日御侮。反映了广大国民的心声。这期《[[生活]]》从内容到形式都吸引了广大读者,发行量达15.5万份,创国内报刊发行的最高纪录。 1932年(民国21年 28岁) 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犯[[上海]],驻沪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伯昕开始全力投入支援上海抗战的活动。后不仅参加“战时号外”、“抗日救亡画报”和《[[生活]]》临时增刊的选稿、编排工作,并为十九路军募集物资,用捐款在沪西设立“生活伤兵医院”。还到电车上散发号外,在编辑部轮流与同人通宵值班,守在电话机旁,答复民众关于前线战况的询问。 3月,与[[韬奋]]、[[戈公振]]等计划创办《[[生活日报]]》,并登报公开招股。在三个月内,有二千多《[[生活]]》周刊的读者认股,总额达15万元以上。因政府不予登记而夭折,全部股款及利息由银行退还入股者。 7月2日,《[[生活]]》周刊第7卷第26期公布,隔期增加影写版4页,并扩版为32页,售价仍为3分。 同月,与[[韬奋]]、[[胡愈之]]一起在“《[[生活]]》周刊书报代办部”基础上创办生活书店。本版书的自编、自印、自己出版发行由此发端。曾摹仿[[黄炎培]]先生书写的“生活”字体,续写“书店”两字,作为生活书店市招。续书与黄的书法风格一致,体现了他的书法功力。生活周刊社由华龙路环龙路口迁至环龙路环龙别业,同时脱离了中华教育职业社。 1936年(民国25年 32岁) 2月,病体初愈,经[[杭州]]回沪。继续负责书店的经营。 8月,协助[[韬奋]]积极筹备[[香港]]《[[生活日报]]》迁沪出版事宜。由于当局不予登记,改名为《[[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出版。以接替被禁的《[[永生]]》周刊。 11月23日,在常州参加妹妹[[徐方]]的婚礼。下午接[[上海]]急电,得知[[沈钧儒]]、[[韬奋]]等救国会七君子在沪被捕。未及吃喜酒当即赶回[[上海]]。 1937年(民国26年 35岁) 2月,悉心筹划的生活书店第二个分店广州分店建立。 年底,离沪赴[[广州]]。生活书店西安、重庆、长沙分店成立。 1938年(民国27年 34岁) 上半年,与[[周恩来]],[[董必武]]、[[徐特立]]等中共领导同志时有接触,听他们作关于战局、工运、读书学习等方面的报告,常听韬奋介绍在八路军办事处了解到的解放区情况,认真学习有关的政治书籍,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 1939年(民国28年 35岁) 在[[韬奋]]、[[伯昕]]及全体同人努力下,新开辟[[屯溪]]、赣州、沅陵、[[乐山]]、福州、南平、[[湛江]]、赤坎、梅州、[[罗定]]、梧州、百色、[[桂平]]、郁林、新加坡等分支店,生活书店在全国的分支店达56个,工作人员达四、五百人。 1940年(民国29年 36岁) 3月20日,在渝召开社员大会,各省分支店社员用无记名选票寄重庆总管理处,选举第六届领导机构。关于伯昕介绍是:“徐先生是本店事业的舵手,十余年来引导全体同人渡过了不知多少惊风巨浪,才把本店的事业缔造成目前的规模。我们的事业之船在商业竞争的海洋中行进,每个同人都热烈拥戴这位熟练无比的舵手,是毫无疑义的。”伯昕以127张最高票数当选总经理。 1941年(民国30年 37岁) 春,根据[[周恩来]]同志意见,指示上海生活书店抽调干部去苏北根据地开办大众书店。l0月,[[上海]]方面派[[袁信之]]赴苏北,并运去一批马列主义著作和抗战图书。 4月中旬,结束重庆总管理处工作,经桂林赴港。 本年,在港经常与胡绳商量,有时直接与廖承志联系。 1942年(民国31年 38岁) 7月,经衡阳、桂林等地辗转抵达重庆。 1943年(民国32年 39岁) 9月,抵[[上海]],去剑桥医院看望[[韬奋]],并向他汇报[[周恩来]]同志对书店工作的指示及书店在内地的工作情况,并谈了自己到解放区去的愿望。在沪期间化名[[赵锡庆]]、[[徐味冰]],蛰居于徐家汇郊区。 下半年,同意批准王泰雷、许觉民等将“兄弟图书公司”增资改组为“新光百货公司”。以经营百货、教育用品和发售一些文艺书籍为名,来保存生活书店的纸型、原稿,存书、档案材料等重要物资,联系留沪作家,积极准备抗战胜利后的复业工作。 1944年(民国33年 40岁) 春,中共华中局又派徐雪寒来沪探望韬奋,并带来口信,劝伯昕留上海暂不前往苏北解放区。后经请示周恩来同意,决定留沪。 7月24日,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逝世。 在敌伪统治下,伯昕等人秘密地操办韬奋丧事,用“季晋卿”假名将韬奋入殓,棺柩停放在上海殡仪馆。 在苏北,向中共党组织提出入党要求,由[[钱俊瑞]]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根据伯昕在沪的各种社会联系,安排他由苏北秘密返沪,以“[[生活书店]]”老板和社会活动家身份,积极开展活动。 1945年(民国34年 41岁) 12月16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渝成立,被选为监事。 1946年(民国35年 42岁) 1月4日,在民进第一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选任出版委员。 本年,遵照党的指示,精心安排书店的干部分批到解放区开展工作。 ==清朝时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 1岁) 3月4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鸣凰乡小留塘里村,后迁居湖塘桥镇。取名亮,字伯昕。笔名吟秋、B·H、白日、PS。又名[[徐味冰]]、[[赵锡庆]]等。 父徐展,字元龙。光绪七年(1881)生,早年以武进名士钱名山为师,因科举废,遂入武进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后,执教于乡里,祖父母于伯昕十岁时先后亡故。元龙分得二亩地及一些债务。l915年起,先后任本县遥观小学校长,县城冠英、育志小学教员,以及定西乡议会议员,武进水利会干事,开浚长沟河采菱港工程主任,武进临时参议会参议员等职。1967年12月在常州去世。母亲壮乐天,出生在武进马杭桥普通农家,读过一年书,初识字。长年在家栽桑养蚕,操持家务,甚是辛劳。1942年病逝。续娶许碧澄,生于1916年,毕业于[[江苏]]省蚕业学校,历任天生、振华蚕种场技术员,吴县广福等地蚕桑改良区指导员以及武进县培本小学等校教员。壮氏生育子女7人,伯昕行二,长兄及二个弟弟皆夭折。有弟徐仲文、徐季谦,妹徐朴贞(现名徐方)。 ==年谱后记== 笔者于1990年春应约编撰年谱稿,后与同事蔡康唯多次往返于京沪间。翻捡档案、查阅资料、走访座谈,昼夜无间。虽盛夏酷暑,亦未敢稍有懈怠。10月,年谱(未定稿)毕。未几,蔡康唯确诊肝癌,为治疗事,笔者奔波沪常间,历时9月,无奈癌毒凶险,蔡于翌年6月11日病逝,年仅37岁。 年谱(未定稿)曾打印数十份,征求各界意见,先后三次修订,虽力求完善,终因智浅力薄,罣漏舛误难免,尚祈读者指正。 在年谱编撰、修订过程中,承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办公厅、民进中央、中共中央统战部四局、韬奋纪念馆等单位大力支持,[[胡耐秋]]、仲秋元、[[许觉民]]、王仿子、[[周幼瑞]]、董顺华、[[吉少甫]]、丁裕、[[沈百民]]、毕青、[[邹嘉骊]]等同志提出了很多中肯意见并补充了不少珍贵史料,在此一并表示深切谢意。 陈吉龙1993年6月26日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徐伯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