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6.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庚子俄難 的原始碼
←
庚子俄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庚子俄難'''<b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22/047383ad15384d97ae916cf822df7b4d.jpe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sohu.com/a/348615721_531924 圖片來自sohu]</small> |} '''庚子俄难'''是指1900年7月17日至21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俄罗斯帝国]]以[[义和团]]破坏[[东清铁路]]为借口,对[[海兰泡]]和[[清朝]]管辖下的[[江东六十四屯]]两地[[中国]]居民进行的[[大屠杀]],共造成约7000名中国无辜居民死亡。庚子俄难的称呼来源自[[周继功]]的《庚子俄难》一文,该文被收录于《[[瑷珲县志]]·第八卷》。因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所以'''海兰泡惨案'''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被合称为庚子俄难。兩次慘案屬[[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列表|沙俄和苏联割占中国领土]]的其中一頁。 自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海兰泡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江东六十四屯虽然保留了中国居民的[[永久居留权]]和[[清政府]]<ref>[https://www.fsc.gov.tw/fckdowndoc?file=/BB-%E9%8A%80%E8%A1%8C%E5%B1%80%E6%B2%BF%E9%9D%A9.pdf&flag=doc 清政府],fsc</ref> 对居民的管辖权,但清朝并无此地的[[主权]]。早期由于俄国移民对于当地中国居民的经济依赖,双方尚能融洽相处。但随着俄国移民的增加以及俄方对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不断蚕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致使冲突不断。最终,俄国以[[黑龙江事件]]为导火索,在两地进行屠杀,酿成惨案。 === 江东六十四屯概况 === 江东六十四屯位于精里奇江口南至[[孙吴县]][[霍尔默津屯]]对岸,黑龙江左岸地带,南北约140里,东西约80里,《黑龙江志稿》记载为长180里,宽90里;《清史稿》记载为南北140里,东西50里至70里;《北徼纪游》记载为方200里,本文依据《瑷珲县志·卷八》的记载。由康熙年间征讨沙俄的[[雅克萨之战]]设立的[[军屯]]点发展而来。此外,史料中还有“二十八屯”、“三十余屯”、“四十三屯”、“四十八屯”等不同记载。《西巡本末大事记》作二十八屯;咸丰七年奕山奏折作三十余屯;《黑龙江述略》作四十三屯;《北徼纪游》和《清史稿》均作四十八屯。因有64个村庄又地处[[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爱辉镇]])江东,故名江东六十四屯。江东六十四屯开发较早,土地肥沃,每年收成较江右土地多一倍有余。《瑷珲条约》签订前,该地归属瑷珲[[副都统]]管辖,屯中居民均被编入[[八旗]]。据1881年俄国当局统计,当地居民共14000人,其中[[汉族]]8600人,[[满族]]4500人,[[达斡尔族]]900人,共1266户。其中汉族散居于江东六十四屯各处,多数为山东和[[山西]]两省的移民。满族和达斡尔族居民与汉族居民在语言、服装和风俗习惯上基本相同。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采金业和商业,与海兰泡和瑷珲联系密切。在惨案发生前,据估计,江东六十四屯居民增加至35000人,其中居民2万人《瑷珲县志·卷五》作7000余人,卷八作万余人,薛衔天认为这显然不是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发生前居民的最大数字。流动人口15000人。 === 惨案发生前两地情况 === 1858年5月28日,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俄国,仅在江东六十四屯地区保留了中国居民的永久居留权和清政府对居民的管辖权,在1860年11月14日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又重申了这一规定,但《瑷珲条约》未对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界限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为日后的争端埋下了隐患。 《瑷珲条约》签订后,沙俄加快了向黑龙江左岸流域移民的速度,但由于初期移民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占领的需要,所以移民以哥萨克和退役士兵为主,农民所占比例很小。移民不但不能为驻军提供给养,并且他们的口粮需要从遥远的[[伊尔库茨克]]运输而来。而江东六十四屯土地肥沃、盛产粮食的优势,自然成为了沙俄移民廉价的给养供应地。1900年6月29日,沙俄阿穆尔军区司令[[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格里布斯基|康斯坦丁·格里布斯基]]的公告也指出:我布拉戈维申斯克居民的大部分非技术劳役均由华人承担,他们供应我居民种种食品,甚至帮助操持家务,理应受法律保护。正是由于这种经济上的依存关系,沙俄当局才在一段时期内允许两地内的中国人生存和发展。 === 海兰泡概况 === 海兰泡位于[[精奇里江]]口西岸和[[黑龙江]]北岸交界处,与[[黑河市]]隔江相望,其名称源自于“哈喇泊”,意为黑泡子或者黑河。早在《瑷珲条约》签订之前,[[俄国人]]便自[[贝加尔湖]]以东一带沿江顺流而下,渗透至黑龙江流域。1856年,沙俄[[哥萨克]]在海兰泡建立了最初的军事哨所和移民据点,名为[[乌斯特-结雅斯基]](意为结雅河口之村)。次年,升级为一级居民点,称[[乌斯特-结雅斯卡亚]]。《瑷珲条约》签订后,海兰泡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同年12月20日,被指定成为俄罗斯帝国[[阿穆尔州 (俄罗斯帝国)|阿穆尔州]]首府,成为当地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中心。1894年,海兰泡人口约2万人,1900年,增至4万人,其中[[中国人]]占万人以上,长期居住者几千人,多数从事经商和为俄国人做工,部分在[[后结雅斯克]]淘金,部分从事农业活动。以[[山东]][[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人数最多,少数来自于[[直隶]]、[[广东]]等其他省份。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軍政事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庚子俄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