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255.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庐剧 的原始碼
←
庐剧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B6C1" align= center| '''<big>庐剧《孔雀东南飞》</big> ''' |- | [[File:庐剧《孔雀东南飞》.jpg|300px|缩略图|居中|[http://www.huaxia.com/ah-tw/ahyw/images/2014/03/31/1123713.jpg 原图链接][http://www.huaxia.com/ah-tw/ahyw/2014/03/3816598.html 来自 华夏经纬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DCDCD"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 : 庐剧 '''外文名称''' : Luzhou Opera '''等 级'''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 别''' : 传统戏剧 '''申报地区'''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批准时间''' : 2006年 '''编 号''' : Ⅳ—57 '''非遗级别''' : 国家级 '''传 承 人 ''' : 黄冰 武克英 孙邦栋 丁玉兰 '''相关传承人''': 黄冰 武克英 孙邦栋 丁玉兰 |} '''庐剧''',又名倒七戏,中国[[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省]][[合肥市]]及其周边的[[六安市]]、[[巢湖市]]、[[芜湖市]]等地。“庐剧”得名于合肥的古称“庐州”。庐剧曲调清新朴实,优美动听,很受当地群众喜爱。清末以来,主要流行于安徽境内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庐剧发源于[[大别山]]区的霍山,它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鼓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发展而成。 2006年5月,庐剧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3275 庐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艺术特色== 庐剧唱腔分为主调和花腔两大类<ref>[http://www.china.com.cn/culture/zhuanti/whycml/2007-06/06/content_8353137.htm 庐剧],中国网,2007-06-06 </ref>。主调主要用于整本戏与折子戏,有二凉、三七、寒腔、老生调、小生调、老旦调等調門(曲牌),长于叙事或抒情;花腔則用于小戏。其中三七、寒腔是廬劇的代表性調門,被應用的最廣最常用。 庐剧的唱腔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在唱腔中不断出现用假声演唱的旋律,称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帮腔吆台,即当舞台上的演员唱到一定的时候,由场面和后台的演员齐声帮唱,高亢辽阔,烘托剧情,渲染舞台气氛。其乡土味很浓,风格明朗。 庐剧的伴奏乐器有锣鼓、高胡等,以[[高胡]]为主胡。 庐剧的表演程式多借鉴自其他剧种,如[[京剧]]、[[徽剧]]等。庐剧行当有[[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等。 ==流派== 庐剧因地域特色分为西路、中路、东路三路<ref>[http://www.shouxian.gov.cn/content/detail/54752cb8592c20fe3d44e575.html 北路庐剧],寿县人民政府</ref>。西路(亦称上路)以[[六安]]为中心,音乐上较为高亢;中路以[[合肥]]为中心,音乐上兼有东路与西路的特点,朴实明快;东路(亦称下路)以[[芜湖]]为中心,音乐细腻婉转。 1955年3月,经安徽省委宣传部批准,正式将“倒七戏”改名为“庐剧”。 1957年安徽省庐剧团赴京演出了传统剧目《休丁香》、《借罗衣》、《讨学钱》等,赢得首都各界的好评。并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历史== 庐剧的形成年代尚无定论,但至少可追溯到清代中期。早期庐剧班社多为半职业性的,无固定的角色体制,表演较为粗糙,主要靠唱来刻画人物。这一时期的化装亦非常简单,服装则借自生活服装,如花旦上穿花布短褂,下穿[[裙子]],小生则穿蓝色大褂,其他剧种常用的[[水袖]]也付阙如,生角旦角均由男性扮演。从1920年代开始,庐剧与其他剧种搭班演出,开始借鉴其他剧种来丰富自己的表演,剧目不断丰富,逐渐走向成熟。 1949年后,在政府力量主导下,对庐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建立导演制,革新舞台美术等。一系列国有剧团相继成立。1955年3月,成立了国营剧团安徽省庐剧团。此时庐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革]]时,庐剧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受到严重的冲击。文革后,庐剧一度出现复兴,庐剧演出也得到了恢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庐剧跟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陷入了衰落之中。 ==发展== 太平天国时期已有职业班社流动演出。初期的庐剧,是以皖西[[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门歌(门头词)和民间花篮舞、花鼓灯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三小戏。其演出剧目《卖兰花》的唱腔,就是淮河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调;《[[打桑]]》一剧唱的则是大别山流行的“打花石调”。当时的演出大多采用唱一段舞一段的形式,舞蹈如“绕篱笆子”、“绕门转子”、“一条龙”、“剪子股”、“荷叶翻身”等,与淮河一带的花鼓灯相似。庐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受流行于皖西北的阜南和河南固始一带的“嗨子戏”影响,后来又吸收、融化了湖北花鼓戏和淮河一带的“端公(男巫)戏”等剧种的部分剧目和唱腔,使自己不断丰富起来,如:“端公调”唱腔和《[[休丁香]]》、《[[张相公打嫁妆]]》等剧目来自“端公戏”;《讨学钱》、《[[采茶]]》等戏来自湖北花鼓戏;“黄梅快板”(又称行路调)唱腔来自皖南花鼓戏。庐剧班社早期不满10人,只能在农村草台演出,剧目是《[[点大麦]]》、《[[游春]]》、《[[洪武放马]]》、《[[雪梅教子]]》等生活小戏和折子戏。辛亥革命前后,曾一度和徽戏合班演出,称为“四平带折班”(“四平”指徽戏,“折”指庐剧小戏)。到了30年代,部分班社进入[[芜湖]]、合肥等城市演出,又与京剧合班,称为乱弹班。因此,在剧目和表演方面亦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 庐剧的确切形成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但从其[[历史]]上的记录来看,距今已有130多年历史。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发现一刻的石碑。碑的上方刻有“正堂陈示”四个大字。碑文约400字,是当年在巢县任知县的陈炳所颁示的禁约。禁约计为四条,第二条即提到倒七戏。这块石碑的发现,不但证明了倒七戏这一剧种名称在130多年前已经出现,而且对其产生年代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线索:即倒七戏这一剧种形成的年代,能追溯到1840年前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合肥人[[李鸿章]]还曾经用家乡的庐剧、俗称“倒七戏” 代替过大清的“国歌”呢!那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鸿章以大清国宰相的身份出访欧美六国。在德国,德皇威廉二世为他举行盛大国宴,并陪同参观军事操练,还赠他红鹰大十字头等勋章。德皇在庆宴上,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当时,大清国还没有制定国歌,李鸿章没有办法,就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 代替国歌,蒙混过关了事。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庐剧也就是“倒七戏”在当时的流行,是不容置疑的<ref>[http://www.sohu.com/a/254360212_795672 戏曲小百科——庐剧与李鸿章] ,搜狐,药都生活圈,2018-09-17 15:33</ref>。 ==性质== 旧时庐剧班社大都是半职业性的(即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长期流动于乡村集市。演出时一般不上舞台,只打地摊子。一般演员都缺乏功底,只要有副好嗓子,会些“辙口”就行了,久而久之形成了重唱不重做的倾向。所演剧目,多以“二小”戏、“三小”戏为主。唱腔多是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不用丝弦,三五人凑个班子即可演出,谓之“两打三唱”。演员身兼数角,轮番替换,还要兼打锣鼓。后来发展到“三打七唱”,“七忙八不忙”,亦还未形成固定的角色体制。庐剧从前无女艺人,旦角多由年轻稚嫩,嗓音甜脆的男少年扮演。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庐剧班社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剧目不断丰富,角色行当也相应增多,分为[[花旦]]、[[小生]]、[[青衣]]、[[老旦]]、[[老生]]、[[小丑]]六行。在倒七戏兴旺发达时期,每演出于各地,即吸收当地流行的戏曲或民间艺术来丰富自己。有的班社还时断时续地与徽班、京戏班合作,先由徽班、京戏班演出正戏,然后续演庐剧小戏,这种做法叫“四平带折”班或“乱弹班”。与徽、京戏的合班演出,使倒七戏演员在唱、做、念的表演和锣鼓伴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演变。而较有水平的倒七戏班不断入城演出,由于要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习惯,艺术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剧目== 庐剧剧目可分为可分为花腔小戏、折戏和本戏三类,代表性剧目有《[[彩楼配]]》<ref>[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M3OTEwNjM5Mg==.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03_3000_Qzu6ve_19042900 无为县戏曲春节晚会:庐剧《彩楼配》选段:表演者:丁江涛],优酷</ref>、《[[秦雪梅]]》、《[[药茶记]]》、《[[柴斧记]]》、《[[借罗衣]]》、《[[打芦花]]》、《[[雪梅观画]]》等。 ==著名人物== 著名庐剧演员有[[黄冰]]<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694 黄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武克英]]、[[丁玉兰]]、王本银、孙邦栋、董少轩等,其中黄冰、武克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当代著名的庐剧演员有[[盛小五]]、[[周小五]]、[[朱德顺]]、[[刘长芬]]、[[孙晓云]]、[[魏小波]]、[[汪莉]]、[[夏巧云]],尤其[[盛小五]]以演出反串角色崭头露角,且身兼多样行当,戏路宽广,不管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耍宝的正经的,君子痞子他都能演,网评:「盛小五演喜剧让人笑的要命、演悲剧又能让人哭得要死」,因此倍受广大戏迷欢迎。 ==视频== ===<center>庐剧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庐剧《逼儿休妻》选段,唱得真不错,韵味十足!</center> <center>{{#iDisplay:w0929lsta5m|650|480|qq}}</center> <center>新戏庐剧《休丁香》</center> <center>{{#iDisplay:q0503a6fmbg|650|480|qq}}</center> <center>庐剧《毛丫头改嫁》</center> <center>{{#iDisplay:l0788ccl8w4|650|48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980 戲劇總論]]
返回「
庐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