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97.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希拉里克林顿 的原始碼
←
希拉里克林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 | 圖像 = [[File:希拉里·克林顿.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807921616&di=7c77511ac4e02da9cf23cdee8eb0d521&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thepaper.cn%2Fwww%2Fimage%2F4%2F761%2F12.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5620?_da0.31686045 来自澎湃新闻网]]]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47年10月26日(丁亥年) | 國籍 = 美利坚合众国 | 别名 = 希拉莉</br> 希拉蕊</br> 喜莱莉(港台译) | 職業 =律师、政治家 | 知名原因 = 美国第三位女国务卿 </br> 美国大选首位主要政党提名的女性 | 知名作品 = 《亲历历史:希拉里回忆录》</br> 《艰难抉择》 }} '''希拉里克林顿''',全名:'''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克林顿'''('''英文:Hillary Diane Rodham Clinton,1947年10月26日'''),[[美国]]前国务卿。美国律师、政治家。 [[希拉里]]1947年10月26日生于伊利诺伊州最大城市芝加哥的一个富商家庭,充满爱的童年生活奠定了她对家庭、工作要忠诚的信念和服务大众的信念。希拉里从小对各种各样领导职位表现出极大兴趣,是学校和社团中的活跃分子。她学业成绩也很好,在高中的最后一年进入美国优秀学生奖学金竞赛决赛。 ==經歷== 1965年,她进入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学院,主修政治学,是第一个在韦尔斯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的学生,而她富有争议的演讲也引起了全国的注意。1969年,她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1973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求学期间,她结识了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同年,[[希拉里]]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开始了律师生涯。随后,她搬迁到阿肯色州并加入国会水门事件弹劾调查小组。 1995年4月,[[希拉里·克林顿]]同[[艾德蒙·希拉里]]爵士见面,后者是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第一人。其间[[希拉里·克林顿]]提到她的名字正是由[[艾德蒙·希拉里]]爵士而得来,因为她的母亲希望她也能够像希拉里爵士一样,在人生中勇攀高峰。然而,[[艾德蒙·希拉里]]爵士成功攀登珠峰发生在1953年,即[[希拉里·克林顿]]出生五年多之后。在她出生之时,[[艾德蒙·希拉里]]还是个无人知晓的[[新西兰]]平民。[[希拉里]]的对手因此而抨击她的贪慕虚荣和不诚实。直到2006年美国中期选举,她对此事仍难以自圆其说。回忆录[[《亲历历史》]]。 [[希拉里]]1975年10月与[[克林顿]]结婚后,进入[[美国]]著名的罗斯律师事务所工作,并曾两次当选全美百名杰出律师。随着[[克林顿]]1993年入住白宫,[[希拉里]]成为[[美国]]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第一夫人。在8年白宫生涯中,[[希拉里]]积极参与政事,负责国家医疗保健改革,还推动国会通过国家儿童健康保险项目等。 2000年2月,尚未离开白宫的[[希拉里]]宣布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谋求公职的第一夫人。同年11月7日,她当选为国会参议员。2006年,她获得连任。在2008年[[美国]]总统民主党党内预选期间,[[希拉里]]作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曾一度领先奥巴马,但最终以失利告终。 民主党成员,[[美国]]第42届总统比尔�克林顿妻子,[[美国]]前第一夫人(1993年-2001年)。曾被誉为“[[美国]]最具权势的女人”。 == 视频 == 希拉里克林顿接受总统提名演讲 {{#ev:youku|XMTY2Mjc2OTY2MA|alignment=left}} ==人物生平==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学生时期的希拉里·克林顿在韦尔斯利大学瓦本湖畔 | 圖像 = [[File:学生时期的希拉里·克林顿在韦尔斯利大学瓦本湖畔.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808409638&di=ca3d3185ef2f87bab1bfd991c3eb33b7&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s.china.cn%2Fattachement%2Fjpg%2Fsite1000%2F20160614%2F001aa0bce27418c9900959.jpg 原图链接] [http://bbs1.people.com.cn/post/29/1/2/156671093.html 来自人民网]]] }} [[希拉里]]开始是共和党的支持者。在60年代到70年代,先后在多次总统选举中为共和党出力,成绩喜忧参半。 但她借此机会发展人脉,结识了很多名人政要,为实现自己日后的远大目标奠定了基础。 1975年,[[希拉里]]与[[比尔·克林顿]]结婚[1],由于丈夫和自己的政治需要,很快转而投靠[[美国]]民主党。结婚初时,[[希拉里]]拒绝改从丈夫姓氏,仍坚持自称“[[希拉里·罗德姆]]”。在当时普遍保守的阿肯色州,此举明显过于激进,被认为是缺乏传统家庭观念的表现,也对[[比尔·克林顿]]的政治前途产生了负面影响。权衡利弊之后,[[希拉里]]最终让步,从此真正成为了“希拉里·克林顿”。 在1979年至1981年和1983年至1992年担任阿肯色州第一夫人期间[[,希拉里]]活跃于关注儿童福利的组织中,并担任了沃尔玛及其它一些公司的董事。 1979年,她成为罗斯律师事务所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合伙人。[[希拉里]]在1988年和1991年被评为“全美100位最具影响力律师”。 1998年[[莱温斯基]]事件揭露后,[[希拉里]]与[[比尔·克林顿]]的婚姻状态一度成为全美关注的焦点。不少支持者敦促[[希拉里]]同克林顿离婚,但她最后选择妥协。她的决定保护了她自己和[[比尔·克林顿]]的政治前途,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她一向提倡的女权主义理想。 在莱温斯基事件之后,有报道指[[希拉里]]在担任纽约州参议员时因为丈夫[[比尔·克林顿]]继续有胡混绯闻而打算离婚,甚至连离婚文件都已准备好,但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最后不了了之。 '''折叠美国第一夫人'''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年轻时希拉里与丈夫克林顿如何秀恩爱 | 圖像 = [[File:年轻时的希拉里与丈夫克林顿.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808729185&di=90805de449ed05a4329b8e0dcb4bf5c1&imgtype=0&src=http%3A%2F%2Fp2.ifengimg.com%2Fcmpp%2F2016%2F11%2F09%2F11%2F533cb2e6-5089-4561-b7a6-b7e20938354b_size441_w600_h450.png 原图链接] [http://ent.ifeng.com/a/20161109/42716267_0.shtml 来自凤凰网]]] }} 1993年1月20日—2001年1月20日 作为[[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在政策事务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舆论普遍认为她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实权的第一夫人。1994年,她力主推行的克林顿保健计划未能获得国会通过,但1997年,她还是协助通过了[[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保险计划和领养与安全家庭法案。 1996年,[[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公众人物之一,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的[[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阐明了要动员大家的力量来使社会成为一个地球村,以此来帮助所有的孩子健康、快乐、活泼地成长。 '''折叠最有权势夫妇''' [[福布斯]]发布2012全球最有权势15对眷侣,[[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和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当选为今年全球最有权势的一对夫妻,[[希拉里]]本人还是全球第二有权势的女性。 '''折叠纽约州国会参议员''' 任期:2001年1月3日 – 2009年1月21日 前任:[[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 继任:[[科尔斯顿·吉里布兰德]] [[希拉里]]是一位富有争议的政治人物,普遍认为其具有浓厚的自由主义色彩。2000年,[[希拉里]]搬迁到[[纽约]]并当选[[美国]]参议院议员,成为第一位获得公职的第一夫人和纽约州第一位女性参议员。她的竞选策略和丈夫[[比尔·克林顿]]相似,即以满足选民的实际物质利益为主要手段,同时更加偏重于健康、儿童、社区等妇女关心的话题。就任参议员以来,希拉里一面维持自由派选民的支持,一面在争夺中间派的选票上面颇下苦心,包括投票支持伊拉克战争。但是,民众对她的看法改变不大,绝大多数人仍认为[[希拉里]]属于自由派,保守派更对她深恶痛绝。随着[[伊拉克]]战争局面的持续恶化,[[希拉里]]又转变态度,开始反对[[布什]]政府的内政外交,这也为她后来的总统竞选留下了把柄。 在2006年11月7日进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希拉里]]以绝对优势连任纽约州参议员,得票中以女性选民居多。 '''折叠第67任美国国务卿''' 就任日期:2009年1月21日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温家宝会见美国国务卿克林顿 | 圖像 = [[File:温家宝会见美国国务卿克林顿.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809170293&di=71b7baf42f3c8094aa0ad8db49c63d29&imgtype=0&src=http%3A%2F%2Fi5.hexunimg.cn%2F2012-09-05%2F145522161.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hexun.com/2012-09-05/145522159.html 来自和讯网]]] }} 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 前任:[[康多莉札·赖斯]] 2008年12月1日,[[纽约]]州联邦参议员、[[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被[[奥巴马]]正式提名为下届国务卿。 2009年1月21日,[[希拉里·克林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国国务卿。美国参议院当天以94票对2票的绝对优势,批准[[奥巴马]]总统关于[[希拉里]]担任国务卿的提名。 [[希拉里]]在就职之后的首次出访选择了亚洲,而第一个出访的国家是[[日本]],[[中国]]是最后一站。 在参议院的全院投票中,[[奥巴马]]关于[[希拉里]]出任国务卿的提名以九十四票赞成二票反对顺利获得确认。投反对票的两位议员分别是路易斯安那州共和党议员[[大卫·威特]]和南卡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吉姆·德敏特]]。在全院投票之前,民主党领袖呼吁参议员通过[[奥巴马]]新政府的这一重要任命,以便新政府可以尽快从事重要的外交布局。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说,[[美国]]新政府现在急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个战场、中东暴力冲突和伊朗核计划等敏感问题上开展工作。 2月2日,[[美国]]国务院,[[希拉里]]在丈夫[[克林顿]]和女儿[[切尔西]]的陪同下宣誓就任国务卿。 ==人物评价== [[《生活》]]:[[希拉里]]是她那个时代及其价值观的象征。 <ref>[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9/116280/116281/6 第二章 耶鲁的爱情与战争 ] .人民网</ref> [[《福布斯》]]:[[希拉里]]不仅是[[美国]]最重要的女性,也是[[美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女性。<ref>[http://news.cntv.cn/2013/02/04/ARTI1359976041887899.shtml 外媒对希拉里评价褒贬不一 能否再入政坛仍未知 ] .央视网</ref>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希拉里]]重新建立和激活了[[美国]]在小布什时期已经疏远了的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ref>[http://news.cntv.cn/2013/02/04/ARTI1359976041887899.shtml 外媒对希拉里评价褒贬不一 能否再入政坛仍未知 ] .央视网</ref> [[《纽约时报》]]:强势,但并不总是机敏。 <ref>[http://star.news.sohu.com/20141211/n406855980.shtml 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强势,但并不总是机敏”],搜狐</ref> 第44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当我角逐总统,她是我的有力支持者,后来又成为一名出色的国务卿。[[希拉里]]会是一位好总统。”<ref>[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3/c157278-26832115.html 奥巴马点赞希拉里] .人民网</ref> “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管是我还是[[比尔]],能够比[[希拉里]]更有资格成为美国的总统。” <ref>[http://news.ifeng.com/a/20160728/49677936_0.shtml 奥巴马:没有任何人比希拉里更有资格成为总统(全文)] .凤凰网</ref> 时政记者[[马克·兰德勒]]:“一位坚韧不拔的外交官和一个自诩为团队合作者,但有时会遭受挫折的人,一个在政治外交上为[[美国]]得分,但也得罪了不少外国政要的人。不过对于她对工作的投入,有着再清楚不过的数字作证明:任职国务卿期间,她用401天走访了112个国家,行程近100万英里。” 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结束后,美国[[《名利场》]]杂志盛赞希拉里是“从总统候选人到游荡在外的民间英雄”;[[《纽约时报》]]称她是“拥有熟悉面孔的全新的民间英雄”,“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被击倒后,她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重归平静”;[[《时代》]]周刊将希拉里列为2016年度第二人物,评语为“普选的赢家,留下复杂的遗产”,同时将希拉里比作“美国的摩西”。 <ref>[http://www.haribao.com/html/2017-02/09/content_4_1.htm 离开权力巅峰,他们将会做什么?], .海安日报</ref> ==参考资料==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希拉里克林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