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121.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师缘.思源(钟克勋) 的原始碼
←
师缘.思源(钟克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师缘.思源'''<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3417532/pexels-photo-13417532.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师缘.思源》'''是[[中国]]当代作家钟克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师缘.思源=== 在[[大学]]四年里,虽然与义山先生师生之交时间不长,但是先生对我们的教育之恩,是天长地久的,传递给我们的智慧之光已照亮一生。那情牵笔者四十年情感的校园、课堂,时不时又浮现在眼前。先生讲课的神态、音容笑貌,给我的学习指导等,像电影又一幕幕的闪现在脑际。 结缘在挑战权威的答辩会 当年在南充师范学院读书,我认识义山先生比汉语言文学八零级绝大多数同窗都早。那还是我们读大二的[[春季]],一个偶然机缘,悉知学院中文系“第一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同班的小兄弟蓝文才告诉我,郑临川老师给他说某日研究生答辩,叫他去帮听,问我去不去。出于对知识学问的向往和好奇,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与文才毫不犹豫地去看研究生们的答辩。就在那特殊的环境里,我们见识了义山先生的风采。 记得答辩会场在学校的图书馆楼上。那天,时节虽然已经进入[[春天]],由于那日阴天,所以天气还冷飕飕的。因为我们是旁听答辩,所以不敢过早闯入会场,按照老师的指点,大约上午九点钟,我们小心翼翼地进入答辩场。 进到现场,答辩似乎已经开始。会场气氛很严肃,严肃得有点压抑。也许是我这个没有见个世面的“土包子”的感觉,毕竟我们还是大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只见主席台正襟危坐的五位教授,年事都有点高了,其中有两位是本校的教授,我们都熟悉,其他三位,后来听说其中一位是四川大学的陈教授,另两位是当时[[四川]]师范学院的王教授。会场前排坐着4位学生,看样子个个都在30岁左右。旁听的学生没有几人,我和蓝文才都不认识他们,也许是本专业下届的研究生吧。 第一个学生答辩结束后,接着就是那四位研究生中年龄相对较小的年轻人答辩了。当他按照程序和要求陈述论文后,便进入答辩环节。师生你来我往,不多时便见那个答辩者与主席台上的陈教授争论起来,而且越争越激烈,谁也不让步。最后在[[老师]]的劝导下,这位研究生不再发声了,但表现出不服气的神情。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叫赵义山,答辩没有通过。 不管当时还是事后,我和蓝文才谈论到大学里见到的学术之争这一幕,都很佩服赵老师,觉得他不畏权威,对的就是对的,敢于坚持真理。当学生的都知道,不管是什么层次的答辩,学生不接受老师的观点和评论是要吃亏的,赵老师明知与答辩老师争执,坚持自己的观点是会影响前途的,但他就是不妥协。义山先生的这种学术精神,一直长住在我心中,至今仍让我佩服不已。 我们与赵老师的缘分就是在学校的这次学术之争中搭上的,不过当时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个坚持己见、敢于挑战权威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学生,只是比我们学习的层次高一点,年岁大一点罢了。事情过后对他也就淡忘了。然而我对这个校园故事里主角的印象,是后来他给我们上课当老师才逐渐加深的。但不管怎么说,我在旁听中文系首届研究生答辩会,就认识了赵义山老师。 他从宋词中走进我们的心里 学生像一棵棵绿树,无不沐浴着老师智慧的[[阳光]]。唐诗、宋词让我[[喜爱]]一生,这其中少不了赵老师给我们授课的影响。 在我的记忆中,义山先生是在80级中文系第五学期与我们结上师生之缘的。那是1982年秋季开学后,第一周的一天上午1-2节,是我们的古代文学课,上课地点是那棵大黄角树下的104阶梯教室。随着上课铃声临近,一位年轻老师从从容容走进了教室。当我看清他面目时,一下很惊奇,嘿!这不是上学期研究生答辩不服答辩主席陈教授点评,并与老师争辩的那位研究生吗?不是说毕业论文被答辩组老师给“挂”了,怎么来给我们当老师讲课了呢? 在教室里有此诧异的同学,可能只有我和蓝文才,因为当时只有我俩去旁听了研究生答辩,见识了他的[[风采]]。 上课铃声响后,他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出他的名字,并作自我介绍。这时我才真正把赵老师的尊姓大名记在心里。 古代文学是我们的专业课,每周四节,随着学习进程的延续,我对赵老师上课的感受越来越好。记得赵老师开始给我们讲授的是宋词,最先讲的是什么,不翻当年的笔记本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我毕业后进入社会,一说到宋代文学首先想到的是赵老师讲授的宋词,而灿若星辰的宋词名家中,首先进入我大脑屏幕的不是苏辛,而是柳秦以及女词人易安,这一偏爱不得不“归咎”义山先生那精彩讲课对我的“刺激”。 我感受先生讲柳永和秦观的[[作品]]特别精彩,赏析作品激情洋溢。记得讲柳永的《雨霖铃》,在阐述了柳三变进士及第的坎坷,对宋词的贡献后,便分析作品。赵老师深厚的文学修养,课堂上声情并茂的鉴赏,很快就把我们带进了作品的意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中特定的意象,经赵老师艺术般的演绎,出现我们眼前的便是如诗如画的景象。 无论是词中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楚悲凉,还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无可奈何,至今让我一触及宋词,就想到这些离人伤感的词句。 赵老师给我们讲秦观,尽管几十年了,那上课的[[声音]]在我耳边仍旧如初,那神采仍在眼前。对秦少游的作品,我们课本里选了三首,赵老师重点讲了第二首《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虽然短小,但在五十六个汉字里却[[蕴含]]着万般柔情和无限怅惘。此词经赵老师有声有色的讲授,其意境既柔情似水,又无限宏阔,词中句子皆成名言。 秦观虽然是苏门学士,就文学造诣,他与老师苏轼相比,还是略逊一筹,但是说到宋词,在我的记忆磁盘里,秦观比苏轼刻录得更深,往往第一时间就会蹦出“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的美句,这也许是义山先生精彩的课堂教学对我的影响。四十年了,他所讲的这首词的内容,我还依稀记得一鳞半爪。 他说呀,这首咏“七夕”的节序词,少游学士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悲欢离合,天长地久而不弃不舍的传说,讴歌了真挚、纯洁、坚贞的爱情。小词哀怨、喜乐交织,融天上人间为一体,将深沉的感情与优美的形象巧妙结合,极力赞扬美好的爱情。尤其最后两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其意境高远,情感真挚,使词的思想境界得以超凡脱俗,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遂成千古佳句,不愧千古绝唱。赵老师讲到最后这两句的形态和声音,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总之,赵老师给我们讲宋词讲得真好,后来随着教学艺术和研究水平的提高,讲元散曲讲得更好,而且课越讲越好。 先生是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 大学四年的学习,要完成学业成为合格的毕业生,除了前期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最后还有一项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就是做毕业设计或写毕业论文,我们文科专业是写论文。我的毕业论文是《试论李清照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导老师就是赵老师。 当年我们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自选还是由系里安排指定,我已经记不清了。本人愚钝不懂怎样选择指导老师,就由系里安排,结果赵先生又成了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有幸加深了这师生缘分。 也许当时赵老师刚留校上课不久,连讲师都还不是,所以在他名下指导我们年级做毕业论文的学生不多。我依稀记得,我们八零级一班就我一个,三班和四班还有两三个,在赵老师名下总的没有超出五个学生。 我的毕业论文开始是稀里糊涂的,不知该怎么去做,从哪里下手,怎么选题,这些根本弄不明白。在与上届的同学聊到毕业论文之事,正好有位师兄想研究李清照,已写了一点东西,问我要不要,干脆就给我。 我正在为毕业论文一筹莫展之时,这无疑雪中送炭。选题有了,也有一些研究基础和思路,但是要作为毕业论文还有相当差距。虽然观点有了,但是研究假设怎么确立,论证材料找哪些文献,论文架构怎么设置等,这些都是糊里糊涂的。我研究的对象是李清照,她作为宋代的一位著名的女词人,生活在南北宋交替时期,虽然才华横溢,诗词创作不让须眉,但是作品大多是儿女私情,玩耍嬉戏情调,或者夫妻不能长相厮守的哀怨情愁。须知她又出生在官宦家庭,优越和比较开明的家庭使她从小就受父母的宠爱,出嫁也是落到官宦之家,而且她又处在程朱理学大行其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对这样背景的女词人李清照,硬要说她的作品有爱国主义思想,确实有些牵强附会,能显现爱国情愫的作品,也仅是生处国破家亡后乱世中所作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此而已,就要给她定论爱国主义,还真有些难度。但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的毕业论文不但完成了,而且还得了良好。 这些除了自己思考和努力外,主要归功于赵老师的精心指导。 在我记忆里,那时义山老师就住在我们学生宿舍前面的东二楼,他因刚留校不久,资历不够,家属还没调来,因此学生去找他请教问题很方便。那时做毕业论文不像现在的大学需要学生答辩,因此截稿时间比较晚,记得当时都五月份了,即将毕业的学生都还在忙论文。做论文那段时间,我经常到赵老师家打扰请教。记得我有两次到赵老师那里请他指点论文(当时只能手写文稿),时间已到五月底,南充那座“小火炉”已经很热了,先生穿着白背心,手里拿着纸扇,一边看我的论文稿,一边扇着手中的扇子,这个镜头在我大脑里至今都还很清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们虽然随着岁月的剥蚀慢慢老去,“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对润泽吾辈一生的恩师之情,仍是“年年岁岁花相似”。<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43299931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秦道廉,曾经的老三届知青,[[四川]]绵阳人。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师缘.思源(钟克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