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3.16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巴黎和会 的原始碼
←
巴黎和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巴黎和会</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3d96eb476e134aa1b0ea100cd9c9577b.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90060855_620997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 发生时间: 1919年1-6月 发生地点: 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结果: 签订《凡尔赛和约》 |} '''巴黎和平会议'''是指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的战后[[条约]]会议。来自27个获胜国家的10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70名全权代表。[[苏联]]没有被邀请,战败国,如[[德国]]、[[土耳其]]、[[保加利亚]]和[[奥地利]]也被拒绝。 经过激烈竞争和相互妥协,6月28日,获胜国家终于在巴黎郊区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与德国签署了《和约》,即《凡尔赛和约》。由于联大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北洋政府的代表(即当时中国政府的代表)拒绝签署《凡尔赛和约》。凡尔赛条约的这些规定是[[帝国主义]]的真实记录。<ref>[https://www.sohu.com/a/190060855_620997 巴黎和会上,中国慷慨陈词,让大国哑口无言,一小国却刁难中国 ]搜狐网</ref> ==历史背景 == 1914年奥地利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这件事情改变了全世界命运。当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随即,这两个国家背后的德意志帝国与沙皇俄国宣战,至英德两国宣战后,意味[[欧洲]]战区全面开打。"唐启华介绍,就在百年前的8月7日,中国对所有交战国宣布保持局外中立。 当时掌控政权的是[[袁世凯]][[政府]],而它选择中立的原因是,那时候中国有各国租借地,驻扎各国军队,如果打起来怎么办?袁世凯政府颁布若干条规则,禁止一战参战国在中国[[领土]][[领空]]有任何交战行为。 不过,袁世凯政府的中立目的并没有达到。就在一战开始后不久,日本借口与英国结盟,派军队进攻德国在中国租借地[[胶州湾]],并且要在[[山东半岛]]借道。因为种种原因,袁世凯政府在当地划出一块交战区,中国就此被卷入一战战火。 == 参加国家 == 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玻利维亚、巴西、古巴、厄瓜多尔、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希 腊、危地马拉、中国、泰国、海地、沙特阿拉伯、洪都拉斯、利比里亚、捷克斯洛伐克、乌拉圭、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27个独立国家,还有英国的 自治领南非、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被排除在谈判之外。俄国因于1917年和德国单独媾和且布尔什维克取得国家政权也被排除在谈判之外。 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虽然只有70人,但非正式代表、有关专家及各种工作人员却多达7000余人。 其中美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最多,共有1300余人。这在当时来说,堪称是一次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 == 会议目的 == 早在巴黎和会之前,法国、英国和美国已经表明了对和会的不同目的。法国因深受[[战争]]伤害及对历史上德国数次对法国的侵略主张严惩并尽可能的削弱德国;英国出于传统的政策考虑希望能保持一个相对强大并在经济上能够自立的德国以保持欧陆均势;美国则希望尽快建立一个能保证长久和平的体系并从该体系中获益,同时主张德国进行战争赔偿。 三个主要的协约国的目的是不相同甚至存在[[矛盾]]的,虽然三国都做出了让步最终达成了一致,但结果是各方都做出了妥协但却没有任何一方完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德国没有被彻底削弱也没有得到安抚,这个结果预示着无论是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以至于整个欧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个不安定的[[因素]]。 '''法国''' 法国为战争付出了巨大代价,500余万军民伤亡,而且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因此法国希望能取得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自身损失。克列孟梭总理的观点也代表了法国民意。 战后法国军队迅速控制了鲁尔工业区的重要城市如盖尔森基兴等,造成大批居民无家可归,同时法国将该地出产的煤通过铁路运至法国。德国铁路工人组织了罢工以对抗法国占领者,其中约200人被法国当局处死。 克里孟梭的主张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象征性的惩罚德国军国主义以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当众处死德国皇帝(在战争结束前退位并流亡至荷兰)。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由战胜国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将德国军力削减至较低水平。同时他还希望签订封锁德国海岸线的秘密条约,以便法国能控制德国的[[进出口贸易]]。因为这些严苛的条件,克莱蒙梭也得到了"老虎"的绰号。 '''英国''' 尽管英国本土在战争中未遭战火,但仍有许多英军士兵在战争中丧生,因此英国国内广泛的民意仍希望严惩德国。英国首相戴维·劳合·乔治支持惩罚德国,但在具体措施上较法国为轻。乔治认识到,一旦法国提出的条件全都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陆的超级强国并破坏欧陆均势,这和英国意图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的传统政策相悖。同时乔治对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的"民族自决"政策感到忧虑,因为英国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但他赞同签订秘密条约封锁德国海岸线。 一般认为乔治希望在威尔逊的[[理想主义]]主张和克莱蒙梭严惩德国的主张中找到一条中间路线,但其政治地位相当微妙。乔治本人在赢得1918年大选时为迎合英国民众提出了德国需为发动战争负责的主张,同时联合政府中的保守党也要求严惩德国以保证其不再对英国构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乔治竭力主张提高英国在战争赔款以及德国[[殖民地]]的份额。他和克莱蒙梭因英法两国都拥有庞大的海外殖民地,都不赞同"民族自决"政策。 同时乔治清醒的意识到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对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不利。另外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使英国经济受损,而他和克莱蒙梭都认识到此时的美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而且在未来也会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所以"民族自决"主张在和会召开时被二者有意的忽略。 乔治的主张可归为如下几点:保证英国的[[海上霸权]],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以加强英国;削弱德国军力至较低水平;德国进行战争赔偿但不可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帮助德国重建经济。 '''美国''' 在1917年4月美国参战前后,美国国内盛行[[孤立主义]],民众普遍认为应及早从欧洲事务中脱身。因美国在一战中通过贸易受益并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政府倾向于安抚德国并保证平等的贸易机会并顺利收回战争[[债务]]。 在战争结束前,威尔逊总统就提出了十四点建议,该建议比英法两国的条件都更宽松,更容易被德国民众接受。 美国民众普遍不希望再次发生世界大战,基于此威尔逊总统感到过分苛刻的条款会造成德国的复仇心理,战争将无可避免。因此他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但欧洲强国普遍认为这种构想过于理想主义且不符合欧洲各国的实际。而且这种政策将会导致美国军事力量过分卷入国际事务。 == 参考来源 == [[Category:570 政治學總論]]
返回「
巴黎和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