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13.9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寻觅桃花源(张建全) 的原始碼
←
寻觅桃花源(张建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寻觅桃花源'''<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7663955/pexels-photo-7663955.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寻觅桃花源》'''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建全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寻觅桃花源=== 写下“寻觅桃花源”这个题目,就得先谈文题之解一一“寻觅”好理解,不就是“搜寻、查找”么?那么“挑花源”又该怎么解释呢? 百度上对“桃花源"的基本释义是“避世隐居的地方”且选择的例句有“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举世无双风景优美的地方”。 百度词条好像也被见缝就钻的商家巧妙地利用了。看完以上词条解释,马上有网络链接到重庆市辖区内的五A旅游风景区,说“桃花源”一般指“酉阳桃花源”,它位于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门票50元/人起”。 显然,这是商家在借机忽悠网络读者呢。真正关于"桃花源”的备注,是对古文《桃花源记》的介绍__“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如果单从字面上说,你要“寻觅桃花源",人家带你到重庆酉阳的“桃花源旅游区”或者北京昌平樱桃沟以东八里外的“桃花源村”,或者天南地北的什么“桃花源酒店”、“桃花源养生基地”,你怕也不能说带路的人错了。因为单说“桃花源”三个字,所指模糊,容易使人误解。只有在“桃花源”前加地名如“重庆”或“北京”,后加店名如“旅游区”或“村”或“店”,才不至于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 但是读过《桃花源记》的人,大概率不会有上述之误,他们会理解我所寻觅的地方,指的是《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理想世界。 说到这里,我觉得上述例句有失恰当__“桃花源是一个举世无双风景优美的地方”,这句话说的是客观上存在的地方。想想看,风景优美的地方多了去了,举世无双的优美之地也不难找。但这显然不是陶渊明文章所指的意思。 我以为,陶渊明通过《挑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个客观上不存在,但又令我们无比向往的地方。就像吴承恩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生活中从未有过,但又令我们无比佩服的孙悟空一样。 回头再看词条的基本释意__称桃花源是“避世隐居的地方”。 《桃花源记》关键章节__“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由此可见,一个打渔人,因受美景所诱,误打误撞地来到一个地方(桃花源),这里的人热情好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渔人。渔人也友好地与东道主闲聊。由此得知,这里的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与妻儿老小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生养生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于是他们连世上有过汉朝,有过魏晋都不知道。 聊天时渔人也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告诉对方,对方听完以后,也都感叹惋惜。渔人小住几日,便告辞离开了桃花源。 显而易见,“桃花源”是作家笔下的地名,也是他创造出来的乌托邦世界,与我们熟悉的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鹿原》一样。 陶渊明(公元365年—427年)生活在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晋时期。今天,人们在说起朝代历史时,往往在说了“周秦汉唐……”之后,会把曾经有过的“东晋"省略掉;陶渊明的诗集也少人谈起;但他的诗集之序《桃花源记》却是千古名篇。该文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理想的避世之地”,且将地命名为"桃花源”(而非杏花源)。从此以后,理想的避世之地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就是理想的避世之地。这个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有避世打算的人穷其一生都在寻觅桃花源。 但能找到吗? 不能!就像你上天入地寻觅孙悟空而不得一样,桃花源也永远是人们心里的一个梦。 我怀疑陶渊明因篇幅所限,或者有意为之,他的类似于“关于桃花源社会实际考察报告”的《桃花源记》太简单了,也有报喜不报忧之嫌。以至于让读者把一个不真实的地方当成榜样、当成理想,倘若不加分析的向往追求,怕是要被陶令所误的。 我想从陶文字面上解读他的潜在信息。 陶文说渔夫到了桃花源,桃花源的风景很美,所有的人都友善平和,热情好客。但他们是“先世避秦时乱”而来的。我于是想,桃花源的人是有恐惧感的,尽管渔夫所见的人,已是先世之后,恐惧感已大为降低,但他们小心谨慎地守着一隅,不敢外出,不敢主动地与外界联系;当渔夫临走时,还要叮嘱渔夫一定要为他所看到的桃花源保密。这些表述,无不显示出桃花源的人们谨小慎微、怕惹祸端的精神状态。 也许是封闭得太久,当渔夫来到桃花源,桃花源的人都表现得热情好客,杀鸡备酒,轮流请客;主宾坐罢,又你问我答,说东道西,彼此充满了好奇。 看了陶文这样描写,我倒想反向自问:桃花源的人看来不少呀,非一人一户矣。那么这里的人真就和气友善,相敬如宾吗? 我十八岁前,生活在十里村。它在关中平原,渭河北岸,白蟒原下。我曾为我的故乡写过一篇散文《乡村四季》,读过的人说,你们老家村子怎么美的跟仙境似的。我回答说,我挑着正面的东西写,当然好了。如果我挑着负面的东西写,可能会颠覆你的印象呢! 我由此怀疑《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地方的真实性。我认为那美景如画的桃花源是有的,而活在那里的人却与我们十里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都是人,都有相同的人性。 我们十里村在美好的背后藏着不美好,在民风淳朴的背后藏着斤斤计较,在和善友好的日子中夹杂着吵骂打架,在尊老爱幼的笑声里,隐藏着男盗女娼的故事……我有幸与陈忠实先生是关中同乡,我们十里村人看《白鹿原》,常说白稼轩像村东头哪谁,鹿子霖太像渠岸北哪谁,田小娥跟咱们村住在砖瓦窑上的独户翠巧太像了! 由此可知,陶渊明先生为后人描绘了一个无法抵达但却可以向往的地方。[[寻觅]]桃花源般的美景[[容易]],寻觅桃花源般的[[社会]]则属徒劳。 不过我另有一想__既然陶渊明只[[表现]]桃花源人好的一面而屏蔽了桃花源人不好的一面,就令我们无比向往之。那么是否说明一个道理__即使“不好”是存在的,但我们屏蔽了,远离了它,反而我们与“好”为伍,那么我们是否就容易得到“好”的阳光与雨露呢? 可见,无论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还是你所向往的桃花源,其实它都是心里存在的[[桃花]]源。要找,也只能在自己的心里找。 我确切地知道,那些[[乐观]]的人,尤其是身处逆境仍然乐观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桃花源。他们处世不避世,却能把心安放于理想之处,让心安而乐之。 他们心里之所找到了桃花源,那是他们找到了“建设优势心理”这把[[钥匙]],因为有了这把钥匙,他的眼睛里就屏蔽了世上所有的“不好”。打个比方:你嘲笑他穿的鞋子难看的时候,他却笑着说:“总比没有脚的人好过哦!” 你嘲笑他们家的房子太小,他笑着说:“总比无家可归者强呀!” 显然,每个人都处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生活]]环境中,只要学会比较,且[[习惯]]性地“比下有余”,则[[建设]]优势[[心理]]就是唾手可得之举。 我常去骊山墓园给张家三代祖坟扫墓,罝身墓园,那一排排墓碑竟好像整齐的士兵方队。从那里归来,很容易就近比较生死。 我每遇此境,便暗自思忖__活着,本身就是天大的“好”。拥抱着天大的“好”,天下就是桃花源。<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63477962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张建全,[[陕西]]人,1978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1984年转业,当过国企领导。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寻觅桃花源(张建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