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6.152.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孔飞力 的原始碼
←
孔飞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孔飞力 | 圖像 = [[File:9185747602509438795.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60319/99/9185747602509438795.jpg 原图链接] [http://jx.people.com.cn/n2/2016/0319/c186330-27968945.html 來自人民网]]] | 圖像說明 = 文学家,社会学家,汉学家 | 出生日期 = 1933年9月9日 | 國籍 = 美国 | 别名 = | 職業 = 文学家,社会学家,汉学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 </br> 《[[叫魂]]》 </br>《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br>《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 }} '''[[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1933年9月9日~2016年2月1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Woodraw Wilson)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哈佛大学]]。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化系主任。 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孔飞力逝世,享年83岁。 <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2019 著名汉学家孔飞力逝世,曾是“中国中心观”代表人物], 澎湃新闻, 2016-02-15</ref> == 人物生平 == 1933年9月9日,生于[[英国伦敦]]。 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Woodraw Wilson)高级中学,同年考入[[哈佛大学]]。 1954年,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 1954-1955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学习日语与日本历史。 1955年夏一1958年夏,在美国本土服役。先是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Montery)的军队语言学校,开始学习中国语言文字。 1957年春,转移到美国东部继续服役18个月。 1958-1959年,在乔治城大学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58-1962年,担任福特基金外国研究员。 1959-1964年,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教授学习中国近代史。 1962年,与'''Sally Cheng'''结婚,'''1963'''年儿子'''Anthony'''出生。 1963年,开始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讲师。 1964年,获哈佛大学历史与远东语言博士学位。 [[File:131388934.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184/150/2020/131388934.jpg 原图链接] [http://cul.qq.com/a/20160216/012563.htm 來自腾讯网]]] 1965-1966年,作为富布莱特(Fulbright)研究员前往[[日本京都大学]]从事研究。 1970-1971年,担任'''ACSL'''中国文明研究员。 1971-1974年,担任了芝加哥大学远东研究中心主任。 1971-1976年,担任当代中国联合会委员会委员。 1974年,升任芝加哥大学正教授。 1975-1978年,担任美国历史评论编辑委员会委员。 1975-1977年,担任芝加哥大学远东语言文明系主任。 1977年,担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研究员。 1978年秋,回到[[哈佛大学]],接替费正清担任希根森('''Francis Lee Higginson''')历史讲座教授。 1979年6月一7月,随美国明清史专家代表团访华,参观了中国六所著名大学的历史系、图书馆,以及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 1980-1986年,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担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研究员。 1984年,受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资助,到北京的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研究工作,接触到1768年乾隆年间发生的“叫魂”案清宫档案。 1984年8月13日一1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韦庆远]]教授和[[辽宁省档案局]]领导陪同,参观[[抚顺市]]档案馆业务建设。孔飞力教授回国后,于9月14日致函市档案馆表示满意和感谢。 1990年8月31日至9月3日,孔飞力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的“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题为《西方对近代中国政治参与及政治体制的影响》的学术演讲。 1994年1月,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讲学。 1994年6月28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庆祝建所四十周年及纪念创所人[[郭廷以]]院士举办的“纪念郭廷以先生史学讲座”上发表“魏源(1794--1857)政治思想中的参与与权威”演讲。 1995年,参加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的亚洲研究协会的年会,担任“中国和中亚”分会第84讨论小组“Humor in Republican China"的主席。 1996年3月1日,在美国[[康乃尔大学]]为学生做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学家应当研究海外中国”(Why Should Sinologists Study Overseas China?)的演讲。 1999年3月11-14日,参加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亚洲研究协会的年会,担任“中国和中亚”分会第142小组“[[海外华人]]和身份与文化在中国南方的变化,1900-1949"('''"Chinese Overseas and Transformations of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China,1900-1949"''')的讨论。 1999年11月2日,在美国“国际移民大学委员会”高级系列学术讲座上做,“当代中国移民”(Contemporary Chinese Emigration)演讲。 2002年10月3日,孔飞力在'''Lake Forest College'''的东亚研究讲座上做了题为“A Stateless Expansion: Five Centuries of Chinese Emigration.”的演讲。 2003年4月10日,孔飞力在美国Swarthmore College的吉纳维芙·李青雯(译音)亚裔美国人问题96纪念系列讲座('''The Genevieve Ching-wen Lee’96 Memorial Lectures on Asian-American Issues''')上发表了“中国家庭怎样创造历史:四个世纪的移民”的演讲('''How Chinese Family Made History:Four Centuries of Emigration''')。 2003年11月3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做题为'''Chinese Emigration:Themes for a Global History'''的演讲。 2003年7月24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做题为“农村社会与海外移民”的讲演。 2003年7月25日,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所做题为“华人的社会经验中一些适应于移民活动的特点”的演讲。 2003年11月7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作“中国移民:一部世界史的诸多方面”('''Chinese Emigration: Aspects of a World History''')的主题发言。 2016年2月15日傍晚,汉学家魏希德(Hilde De Weerdt)发布信息称,著名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Kuhn''')于北京时间2016年2月11日逝世,享年83岁。 <ref>[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2019 著名汉学家孔飞力逝世,曾是“中国中心观”代表人物], 澎湃新闻, 2016-02-15</ref> <ref>[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special/ltsskflsswhygz/#_www_dt2 美国汉学家孔飞力逝世为何引关注?], 凤凰网, 2015-02-16</ref> [[File:131488454.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img1.gtimg.com/cul/pics/hv1/254/30/2022/131488454.jpg 原图链接] [http://cul.qq.com/a/20160218/039369.htm 來自腾讯网]]] == 人物成就 == 20世纪50-60年代的有关学术思潮对孔飞力的学术成绩具有深刻的影响。大学阶段,孔飞力就在[[哈佛大学]]接受了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的指导,萌发了人类学的关怀。接着,诺曼·包拔新的史学思潮主张人类社会彼此独立和多元的观点,促进美国中国史专家酝酿“中国中心观”,关注中国社会本身的“独特性”,并尝试从中国社会内部重新发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年鉴派史学家还重视用长时段方法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长远发展趋势,突破以往惯用的以“循环论”眼光认识中国历史的方法论。与此同时,年鉴派史学家对“总体史”的追求,综合研究倾向和“分解”研究倾向,都导致研究课题和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孔飞力的学术研究明显表现出跨越社会科学、历史学、人类学的态势,将社会科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中。《[[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明显表现出他对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利用;在《[[叫魂]]》中,又注意了人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综合利用。他关注对中国历史的[[横向研究]],把中国分为省、地区、县乃至更小的地区单位。孔飞力对1796-1864年的军事化问题研究,就限定在中国中部和南部区域。他还考虑对中国历史的纵向探讨,着重“由下而上”地研究中国社会,将研究的重心转向基层社会,特别是绅士阶层与家族。他试图表明,中国社会也是充满着差异和变化的社会,中国社会是“停滞社会”的说法没有根据。他试图通过对中国的家族和绅士阶层的研究,进一步认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特点。 孔飞力精于概念分析、重视运用中国原始档案,具有良好的中国语言基本功。孔飞力等第二代中国学家注意从新的理论视角解释过去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冲击”下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80年代以后的中国改革开放,中美学术交流的正常化,使美国学者获得直接接触清宫档案的机会。这些都为孔飞力的中国学研究提供了历史机遇。 == 人物著作 == 孔飞力著作不是很多,每一本书之间出版的间隔都很长,但每一本著作问世都引起轰动,是学术界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还参加过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和《[[剑桥中华民国史]]》若干章节的编撰。 [[File:T017addc72184d0b42f.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p0.so.qhmsg.com/bdr/253__/t017addc72184d0b42f.jpg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216/17/9065871_535058770.shtml 來自个人图书馆]]] 孔飞力利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把1796—1864年间中国社会的军事化的过程、组织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清朝衰落,民不聊生,[[太平天国运动]]试图为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寻找新的出路,当它危及现存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正统文化意识时,清朝的统治政权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行政能力都无以应付社会大动荡的局面,危难之际,传统士大夫阶层纷纷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组建武装,与清军合力镇压太平军。 == 学术研究 ==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把海外华人移民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新重点。海外移民史的研究,使他得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考察融为一体,在更开阔的视野下审视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探讨海外华人与祖国、与住在国的复杂关系及其身份认同、历史与现实遭际、华人社会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心态等问题。他认为海外华人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研究海外华人,可以了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过程,他们为什么会离开国家去移民,他们在海外的经历怎样、怎么发财?或者成功,或者失败。还有,别的民族为什么有的时候会欺负华人,有什么历史缘故?海外华人和当地的居民、政府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又怎么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内容很多,它涉及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民族学和国际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学科都构成海外华人研究的一部分。 1993-1994年,孔飞力在哈佛开设海外华人课程。孔飞力认为中国文化使中国移民形成几个很有价值的特点,一个是[[家庭制度]],一个是商业化,中国早期商业化的历史和移民的历史关系很密切。还有一个特点是在海外维持中国文化,这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移民在海外,它的融合过程,事实上很慢。中国人在泰国融合得比较成功,可是很多泰国的华人家庭仍然维持他们原来的中国姓,他们的个人行为和信仰都是非常中国化的,具有很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孔飞力认为,要理解海外移民史,必须将中国漫长的国内移民史作为基本的背景,海外移民史只不过是整个移民进程的一个特例。孔飞力十分强调将[[海外华人]]移民史与中国历史本身联系起来考虑,海外移民史的根在中国。这是孔飞力研究海外华人移民史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立场。 孔飞力形象地将中国比作一所海外移民的学校。他所谓的“移民学校”,是指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著名商业城市,如厦门、广州等。孔飞力认为它们是向海外移民的“中转站”。海外移民在国内这所“移民学校”获得的是“历史资本”,即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获得的历史经验,而不是“[[文化资本]]”。 孔飞力在中国社会史、政治史的研究中,历来十分注重研究[[绅士]]——[[社会精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在海外移民史问题上,他仍然关注社会精英这一群体的作用。当然,在[[海外华人]]社会这一特殊群体中,社会精英不再是拥有功名的文人绅士,而是来自各个方言集团和区域集团的华商。孔飞力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使海外华人精英获得其领袖地位的认同。一是,通过强调“祖国”意识来超越方言的、区域集团的界限。二是,通过捐款给慈善事业和教育。获得当局向他们颁发各种头衔。海外华人[[社会精英]]追求身份认证的结果,就是泛华运动('''pan-Chinese movement''')的兴起。 孔飞力深刻总结了泛华运动的双重后果。从积极方面讲,泛华运动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具有社团甚至地区影响力的华人领袖,如[[陈嘉庚]]。但从消极方面看,泛华运动又付出了痛苦的代价,“祖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而不是社会—[[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使得华人在新加坡这个被其领导人称为多元种族的国家里以及其他南洋国家中倍受排挤。在东南亚,“华侨”一词至今仍具敏感性,他们与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常为排华运动之口实。 == 学术成果 == [[File:235000582d7596b2404.jpg|缩略图|右|center|[http://p3.pstatp.com/large/235000582d7596b2404 原图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i6253386337257259521/ 來自今日头条]]] 1、'''Rebellion an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its Social Structure, 1796 -186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Mas., 1970, second printing 1980 with relevant new preface''' 《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Soul 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1990.''' 《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 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2002.'''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 4、'''Introduction to Ch’ing Documents: Vol. L Reading Documents: The Rebellion of Chung Jen-Chieh. Harvard University, 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1986(With John K. Fairbank.)''' 《清代文献介绍:第一卷:阅读文献:钟人杰叛乱》 5、'''The Homeland: Thinking abou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verseas.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1997''' 《故乡:海外华人历史的思考》 == 人物评价 == 孔飞力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不是'''1840'''年鸦片战争。他认为这场战争的影响虽大,但就中国社会内部的变革而言,比不上太平天国。这个观点对学界的影响很大,无论是否赞同,都不得不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昶 <ref>[http://news.ifeng.com/a/20160216/47445897_0.shtml 美国著名汉学家 孔飞力逝世], 凤凰网, 2016-02-16</ref> ) 孔飞力是解剖政治权力结构的“生理学家”。他反复研究中国的政府问题:它是如何运行的;统治者是如何维持统治的;人民是如何被统治的。这是一个在当时美国似乎已经“过时”的课题,但他却长期沉醉于此,并运用心理—功能人类学的理论,对其进行悉心解剖。(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ref>[https://new.qq.com/cmsn/20160216/20160216002484 孔飞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腾讯网, 2016-02-16</ref> )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教授]][[Category:语言学家]][[Category:美国人]] [[Category:哈佛大學校友]]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孔飞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