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8.30.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太和門 的原始碼
←
太和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圖片名稱'''<br><img src="https://live.staticflickr.com/2710/4498431805_7a20c41b9f_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flickr.com/photos/guobaodangan/4498431805 圖片來自flickr]</small> |}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 太和門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三門均被焚毀,光緒十五年重建。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門護軍值班房因護軍熟睡,油燈點著門柱引發火災。雖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大火依然燒了兩天,太和門被焚毀。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為[[光緒帝]]大婚的吉日。按照清朝制度,大婚皇后須經太和門進宮。僅剩42天時間,重修太和門已來不及,清廷遂令北京的棚匠紮彩工,搭成一座彩棚太和門,以假亂真,在光緒帝大婚時使用。[[震鈞]]《天咫偶聞》載:“……大婚,不及修建,乃以劄彩為之。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之花紋,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無不克肖。雖久執事內廷者,不能辨其真偽。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風,不少動搖,技至此神也! ”<ref>[http://roll.sohu.com/20130310/n368290867.shtml 光緒大婚造個假太和門,搜狐,2013年03月10日]</ref> 明朝時,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頒佈詔令,處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進行。清朝[[順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太和門左、右各設有一門,東為[[昭德門]],西為[[貞度門]]。 *昭德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東角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弘政門”。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昭德門”。明朝為考選鴻臚之地。清朝為侍衛值宿處。 *貞度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西角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宣治門”。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貞度門”。清朝為侍衛值宿處。 1959年,進行了太和門及前三殿的油飾彩畫工程。<ref>[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1/22/content_5637456.htm “文革”中誰保護了故宮?,新華網,2007年01月22日]</ref>2003年,故宮大修工程啟動。2007年冬,太和門的維修工程結束。2008年7月16日起,維修竣工的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重新對遊客開放。<ref>[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8/07-15/1313560.shtml 北京故宮太和殿修繕一新7月16日起重新開放,中國新聞網,2008年07月15日]</ref><ref>[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6/133715942815.shtml 故宮太和殿太和門今天全面開放,新浪,2008年07月16日]</ref> ==歷史== 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00平方米。太和門覆[[重簷歇山頂]],下麵是[[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上繪有和璽彩畫。太和門前列有銅獅一對、銅鼎四隻,是鑄造于[[明朝]]的陳設銅器。太和門前的這對銅獅子十分高大,這樣的銅獅子在皇城內只有六對。 太和門前有廣場,面積約26000平方米,[[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廣場偏南側。水源來自紫禁城[[筒子河|護城河]]。其中太和門前的河段是紫禁城內最寬最華麗的一段,因其形似玉帶,又稱“玉帶河”。河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內金水橋中間的一座供皇帝行走,叫“禦路橋”;兩邊供宗室親王行走,叫“王公橋”;最邊上的則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叫“品級橋”。禦路橋直通太和門的石板路名叫“禦路”。 ==建築== 太和門廣場兩側為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朝房、西朝房,並且有[[協和門]](明朝稱會極門)、[[熙和門]](明朝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朝用作[[實錄館]]、[[玉牒館]]、[[起居注館]],清朝改為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朝是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朝改為[[繙書房]]、[[起居注館]]。 2006年,有報導稱故宮博物院將於該年在太和門東廡推出車馬轎輿展、宮廷政務展。但太和門東廡當年並未開放。<ref>[http://news.sina.com.cn/c/2006-01-03/16347885263s.shtml 故宮太和殿將於6日起關閉進行全面修繕,新浪,2006-01-03]</ref>2008年又有報導稱,太和門東廡建築將於2008年首次開放,並首次開設車馬轎展。<ref>[http://xmwb.xinmin.cn/history/xmwb/html/2008-08/08/content_211454.htm “老北京味”香飄世界,新民晚報,2008-08-08]</ref>但太和門東廡並未開放。 ===清宮鹵簿儀仗展=== 2005年10月29日,[[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清宮鹵簿儀仗展”,該展覽在太和門西廡([[熙和門]]南、北)舉行,此後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開展時展出的70多件文物僅是清朝皇帝鹵簿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傘、蓋、金八件、靜鞭、龍鼓等等。“[[鹵簿]]”是指帝王出行時隨從的儀仗隊。漢朝已有關於鹵簿的記載,清朝[[乾隆]]朝鹵簿制度趨於完善。[[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鹵簿定為大駕鹵簿、法駕鹵簿、鑾駕鹵簿、騎駕鹵簿四等,分別適用于皇帝的不同類別的活動。<ref>[http://news.sohu.com/20051030/n227336501.shtml 北京故宮首展清皇帝儀仗 弘義閣舉行皇朝禮樂展,搜狐,2005年10月30日]</ref>大駕鹵簿是皇帝大祭[[圜丘]]、[[祈穀壇|祈穀]]、[[圜丘|常雩]]時使用;法駕鹵簿是皇帝祭[[地壇|方澤]]、[[日壇|日]]、[[月壇|月]]、[[先農壇|先農]]各壇,以及[[北京太廟|太廟]]、[[歷代帝王廟]]、[[北京孔廟|先師]]各廟等等時使用;鑾駕鹵簿是皇帝行幸皇城時使用;騎駕鹵簿是皇帝出京巡幸各地或禦駕親征時使用。清朝後妃舉行儀式時所用器物的等級也有規定:皇后、皇太后稱為儀駕,皇貴妃、貴妃稱為儀仗,妃、嬪稱為彩仗。皇帝鹵簿所用物品繁多,僅大駕鹵簿所用物品便共有八百多件,在太和門西廡展出的僅是清朝皇帝鹵簿的一小部分,共70餘件。 展品多配以《[[欽定大清會典]]圖》,主要展品包括:五色雲旗-黃雲旗、正黃旗驍騎纛、五雷旗-藍雷旗、五雷旗-白雷旗、羽葆幢、龍頭旛、孔雀扇、雉尾扇、單龍赤團扇、紅地四季花扇、紫芝蓋、九龍黃蓋、五色雲旗-紅雲旗、黃麾、金節、鸞鳳赤方扇、黃雙龍團扇、翠華蓋、黑地九龍傘、靜鞭、銅品級山兩套(正一品至正九品、從一品至從九品)、金八件(金提爐、金盆、金瓶、金盒、金唾壺、金交椅)、九龍曲蓋。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2 中國建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太和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