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217.1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国风·邶风·击鼓 的原始碼
←
国风·邶风·击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WKgJX1nDb-7AoVPGAAWPotytpw0033.png|280px|缩略图|右| [http://image.xmcdn.com/group31/M06/71/00/wKgJX1nDb-7AoVPGAAWPotytpw0033.png?op_type=4&device_type=ios&upload_type=attachment&name=mobile_large 原图链接]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10254237/51670964 来自喜玛拉雅]]] * <small>国风·邶风·击鼓(《[[诗经]]》篇目)</small> <br> <p style="text-indent:2em;">'''《国风·邶风·击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典型的战争诗。这是一位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乡之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基本信息 == {| |- | '''作品名称'''|| 国风·邶风·击鼓|| '''作品出处'''|| 《诗经》 |- | '''作品别名'''|| 邶风·击鼓、击鼓|| '''文学体裁'''|| 四言诗 |- | '''创作年代'''|| 周代|| '''作 者'''|| 无名氏 |} == 作品原文 == 击鼓其镗{{NoteTag|⑴镗(tāng):鼓声。其镗,即“镗镗”。.}},踊跃用兵{{NoteTag|⑵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土国城漕{{NoteTag|⑶土国城漕:土:挖土。城:修城。国:指都城。漕:卫国的城市。}},我独南行。<br> 从孙子仲{{NoteTag|⑷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平陈与宋{{NoteTag|⑸平:平定两国纠纷。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不我以归{{NoteTag|⑹不我以归:是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忧心有忡{{NoteTag|⑺有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br> 爰居爰处{{NoteTag|⑻爰(yuán):哪里。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住,我的马丢在那里。}}?爰丧其马?于以求之{{NoteTag|⑼于以:在哪里}}?于林之下。<br> 死生契阔{{NoteTag|⑽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合;阔,离。}},与子成说{{NoteTag|⑾成说(shuō):约定、成议、盟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br> 于嗟阔兮{{NoteTag|⑿于嗟:叹词。}},不我活兮{{NoteTag|⒀活:借为“佸”,相会。}}。于嗟洵兮{{NoteTag|⒁洵:久远。}},不我信兮{{NoteTag|⒂信:守信,守约。 <ref name=M1T/> <ref name="M2T">[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59-61] </ref> <ref name="M3T">[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1-62] </ref> }}。 <ref name="M1T">[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 </ref> <br> == 词句注释 == {{NoteFoot}} == 白话译文 == [[File:F7516daaf20d416f99f7c97c95cece60.jpg|缩略图|左|[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07/f7516daaf20d416f99f7c97c95cece60.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21495298_757338 来自搜狐网]]]<br> <br>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br>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br>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br>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br>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ref name=M2T/><ref name=M3T/><br> <br> <br> == 创作背景 == <p style="text-indent:2em;">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ref name=M2T/><ref name=M3T/><br> == 作品赏析 ==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p style="text-indent:2em;">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p style="text-indent:2em;">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p style="text-indent:2em;">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File:V12w.jpg|300px|缩略图|左|[http://www.51wendang.com/pic/2c866b07fd714c8ab7bf47ca/2-810-jpg_6-1080-0-0-1080.jpg 原图链接] [http://www.51wendang.com/doc/2c866b07fd714c8ab7bf47ca/2 来自无忧文档]]] <p style="text-indent:2em;">“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p style="text-indent:2em;">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ref name=M3T/> <ref name="M4T">[贺锐,李妍.《邶风·击鼓》:厌战与人性的二重奏.安康学院学报,2009,21(05).] </ref> == 外部链接 == * [https://www.jianshu.com/p/33d5ef2e1ba2 读《击鼓》|原来,这不是爱情]<br> *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35fbbd53434b960adb7ea369&lemmaId=2201418&fromLemmaModule=list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究竟是爱情诗?还是友情诗?]<br>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4891317 为什么有人说《越人歌》和《诗经·邶风·击鼓》最初都是描写男男之恋的?]<br> == 名家点评 == * 《毛诗序》:《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 [[孔颖达]]《[[诗疏]]》:怨者,情所恚恨。……经五章皆陈兵役之怨辞。……当往之时,不于我以告归期,不知早晚得还,故我忧心忡忡然,忧不得归也。 * [[朱熹]]《[[诗集传]]》:“卫从军者,自言其所为,因言卫国之民,或役土功于国,或筑城于漕,而独南行,有锋镝死亡之忧,危苦尤甚之。”(第二章)“平陈与宋”“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旧说,以此为《春秋·隐公四年》,州吁自立之时,宁、卫、陈、蔡伐郑之事,恐或然也。”(第三章)“于是居,于是处,于是丧其马,而求之于林下。见其失伍离次无斗志也。”(第四章)“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第五章)“言昔者契阔之约如此,而今不得活;偕老之信如此,而今不得伸。意必死亡,不复得与其室家遂前约之信也。” * [[钱钟书]]《[[管锥编]]》:《笺》:“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志在相存救也;‘俱老’者,庶几俱免于难”;《正义》:王肃云:“言国人室家之志,欲相与从;‘生死契阔’,勤苦而不相离,相与成男女之数,相扶持俱老。’”按《笺》甚迂谬,王说是也,而于“契阔”解亦未确。盖征人别室妇之词,恐战死而不能归,故次章曰:“不我以归,忧心有忡”。<ref name=M1T/> <ref name=M2T/> <ref name=M3T/> <ref name=M4T/> == 视频欣赏 == * 西安市大华中学演唱《诗经·邶风·击鼓》 <div style="clear:center"> {{#iDisplay:page/u03872ezkdg|750|430|qq}} </div>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830 中国文学总集]][[Category:831 中国诗总集]]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Foo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Tag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国风·邶风·击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