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7.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噶瑪蘭廳志 的原始碼
←
噶瑪蘭廳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635084513180214966.png|缩略图|《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地輿全圖[https://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b390ab6d-4fce-4a14-97e4-081e4c0fba55 原圖來源]]] 《'''噶瑪蘭廳志'''》總纂人是[[陳淑均]],淑均[[字]]'''友松''',[[福建]]晉江人。[[清朝|清]][[嘉慶]]21年(1816)舉[[孝廉]],即選[[知縣]]。[[道光]]10年(1830)應聘入臺,任[[噶瑪蘭]]仰山書院山長;同年冬,書仰山齋壁,詳蘭廳考生應考沿革。曾編纂《噶瑪蘭廳志》,為開蘭以來信史之濫觴。道光14年(1834)內渡,18年(1838)復來臺主[[鹿港]]文開書院。其主要作品見於《噶瑪蘭廳志》與《噶瑪蘭志略》中。 ==內容簡介== 《噶瑪蘭廳志》八卷、首一卷,主修者是當時[[噶瑪蘭廳]]通判薩廉、仝卜,噶瑪蘭仰山書院院長陳淑均總纂;噶瑪蘭廳通判[[董正官]]續修,生員[[李祺生]]續輯。《噶瑪蘭廳志》於道光十一年(1831)九月始修,十二年(1832)初稿完成;二十年(1840)刪補為定稿;二十九年(1849)續輯。終在[[咸豐]]二年(1852)刊行。 ==緣起與成書過程== 噶瑪蘭即今[[宜蘭]]地區,舊稱哈仔難、甲子蘭、哈仔蘭、哈仔欄,皆譯自[[原住民]]語,原為哈仔難三十六社土番所居之地。在臺灣入[[中國]]版圖後,於[[康熙]]二十三(1684)年先設一府三縣,此地即隸屬於諸羅縣。後來在康熙三十四(1695)年,社番開始輸餉於諸羅縣。雍正二(1724)年,附東螺以北二十二社番,改歸新設之[[彰化]]縣。[[雍正]]九(1731)年,始劃為[[淡水廳]]管轄。嘉慶十五(1810)年議設噶瑪蘭廳。嘉慶十七(1812)年,正式設廳。 道光十(1830)年,晉江舉人陳淑均應聘掌教於噶瑪蘭廳之仰山書院,當時淑均即頗留意當地文獻。且其時福建有重修通志之意,[[臺灣知府]]議設局有重修府志之舉,於是開始徵求史料,噶瑪蘭亦是被要求提供志料之地。當時通判[[薩廉]]曾收集採訪,但未即上許。後來廳之人士請託淑均為總纂,以貢生[[林逢春]]、監生[[楊德昭]]、[[蔡長青]],生員[[李祺生]]等任採訪。始於道光九(1831)年9月,後來在道光十二(1838)年9月完成廳志稿八門十卷。後來道光十四(1834)年淑均內渡,到了道光十八(1838)年再度應聘來鹿港文開書院講授,此時亦繼續採補資料,完成「續補」二卷,復索取前稿,重新訂正,分八門十二卷,是為定本志稿,時為道光二十(1840)年。然初稿與定稿均未刊行。道光二十九(1849)年,董正官任通判,始議刊行廳志,乃採淑均之定稿本,在詳加教定,並任李祺生續輯,卷數與分門同原定稿,終於咸豐二(1852)年付梓刊行,名曰《噶瑪蘭廳志》。 ==行政區域沿革== {| class="wikitable" |- !時間 !!隸屬 !!備註 |- |康熙二十三(1684)年 ||諸羅縣 || |- |康熙三十四(1695)年 ||諸羅縣 ||社番開始輸餉於諸羅縣 |- |雍正二(1724)年 ||彰化縣 ||附東螺以北二十二社番 |- |雍正九(1731)年 ||淡水廳 |- |嘉慶十五(1810)年 ||淡水廳 ||議設噶瑪蘭廳 |- |嘉慶十七(1812)年 ||噶瑪蘭廳 ||嘉慶十七年二月正式設廳 |- |} ==內容特色== 《噶瑪蘭廳志》分八卷與首一卷。卷二、三個分上中下,卷四、五分上下。分門十二。其纂修與採訪人員其實並不多,採訪加校刊不超過十人,因此能完成這本廳志著實不易,亦可看出總纂陳淑均之功力與用心。而且本書很值得讚許的是考證而非常多,大抵每一節後面都有附考,而附考約有兩種,考據與採訪。不過在採訪來說,山川與規制大致上應有時地去經驗調查;其他就可能有抄襲的現象,如物產一章中,大體引自《臺灣府志》。 另外在星野部分,僅有短短的二十一個字。書云:「臺灣噶瑪蘭,「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其實其交代出三種分類,即禹貢、二十八星宿與,十二星次三種,但內容未作論述,顯示其較為保守、站在一個中立的立場。 此外,在風俗下卷方面主要總論本地番人的習俗,其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在討論本地番人的特性及狀況;第二部份則在說明此地生番與熟番其在治理上所遭遇的問題。在第一部份,主要引用多種前人著作。如《臺海采風圖》、《諸羅縣志》、《東征集》…等,雖然主旨在介紹,但其引用的部分幾盡如何鎮壓番人與治理之方,在到對待番人之政策上突顯自身優越的觀感。<ref>趙健佑 整理</ref>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109682.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html 地方史志的理論與實務]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25616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s://the.nmth.gov.tw/nmth/zh-TW/Item/Detail/b390ab6d-4fce-4a14-97e4-081e4c0fba55 《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廳地輿全圖] *[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111476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ategory:733 臺灣]]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噶瑪蘭廳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