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90.2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嘉定竹刻 的原始碼
←
嘉定竹刻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嘉定竹刻</big> ''' |- | [[File:8764345645676567.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age.thepaper.cn/www/image/7/884/482.jpg 原图链接][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0267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嘉定竹刻是上海市的传统美术。 嘉定竹刻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5月21日, 嘉定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目录''' '''竹刻产地''' '''竹刻历史''' '''竹刻特点''' '''品种技法''' '''竹刻流派''' '''竹刻保护''' '''获得荣誉'''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编辑推荐''' '''图书后记''' '''图书序言''' '''竹刻历史''' 嘉定竹刻创始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公元1567-1619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当时 江南竹刻工艺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两大派:一是“金陵派”,二是“嘉定派”,以“嘉 定派”更为繁荣。清代时,嘉定县城已成为竹刻工艺的中心。嘉定派的创始人朱松邻原是 一位善于诗文书画的人,他在制作中能以笔法运刀法,勇于创新,为他人所不及。他的儿 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都继承此业。朱小松刻制“古仙佛”,世人评价很高。朱三松把父 祖辈的传统技艺又推进一步,所刻制的人物、山水、草虫、禽鸟,刀法精湛,无不精妙绝 伦,具有新鲜灵动之感。后来,嘉定竹刻名家辈出,如明代的秦一爵、沈大生、侯崤曾, 清代的封颖谷、时大经、张学海,等等。嘉定竹刻极盛一时。 '''竹刻特点''' “以刀代笔,以书法刻竹”,是嘉定竹刻的主要特点和传统技艺。据《嘉定县志》记述: “竹刻为艺术上精品,吾邑最负盛名,其为它处所不能媲美者,则为刀法。普通所用,以刻 字者为单尖,辟厚约分许,而削其一面,其口平,以角尖入竹,名曰行刀。而复以圆刀还 之,则为圆柱形。削其一端为斜面状,而圆其锋,故所入处,其底不深而平,此其为用, 能恰到好处,而字体之结构及转折之姿态,均能与书者相吻合,无牵强之弊。闽湘各地, 亦有竹刻者,然较之吾乡终不能及,既无此刀法也。”由此可见,嘉定竹刻的刀法独树一 帜,与各地不同。 '''品种技法''' 品种及技法:嘉定竹刻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成为历代文人士大夫的雅玩。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薄地阳文、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刻等十余种,具有明显的地域风格和鲜明的原创性,审美价值远远超过实用价值。 '''竹刻流派''' 嘉定竹刻是我国工艺品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竹,质地坚韧,身干挺拔,色体优雅,与玉一样,自古以来,文人们一直称它有高尚的德性。早在公元前一千余年,竹就成为古代诗人吟颂的题材,《诗经》中就有“瞻彼其奥,绿竹猗猗”的名句。据记载,从明朝中叶起,竹刻艺术在嘉定、金陵逐渐形成两个中心,并分为两大派。嘉定的朱鹤和金陵的濮仲谦被公认为两大流派的创始人。可见上海嘉定的竹刻历史悠久,长期在祖国民间雕刻艺术中闪烁着光彩。 明正德、嘉靖年间,以雕镂为业的朱鹤以刀代笔,以竹当纸,融雕镂玉石之技和书画之法于刻竹,始创以深刻为特点的嘉定竹刻。其子朱缨,书画全能,刻竹师承家法,有出蓝之誉。所刻古仙佛像,可与吴道子的画媲美。朱鹤之孙朱稚征(号三松),善画远山淡石,丛竹枯木,尤长画驴,刻竹更胜于父祖一筹。嘉定竹刻传至三松一代“器物愈备,技法愈精,声名愈 盛,而学之者愈众”。秦一爵和沈汉川、沈禹川昆仲,以及汉川之子沈兼,刻竹因师从稚征而名闻遐迩。 清康熙、雍正年间,嘉定竹刻名家辈出,技法更趋新颖。他们与晚明刻竹名家一样,大都精于书画,并遵循应物造型,随类赋色的艺术法则,大多数作品达到极物之体、尽物之神、 得物之趣的境地。清乾隆年间,嘉定竹刻流派纷呈。或以工细见长,或以秀媚清雅为主,或以生动传神著称,风格各异,各有所长,见之于史籍的著名刻竹家,不下五十余人。其中,首 推周颢。其行草跌宕奇伟,山水竹石尽得宋人名家神髓;镂刻山水树石丛竹,不假稿本,自成丘壑,皴法浓淡坳突,生动浑成,意境深邃,时为绝品。他是嘉定竹刻二百余年承上启下独辟蹊径的大师。 清道光之后,嘉定竹刻渐趋衰落,名家稀少,唯以时家后裔最为著名。时以成、时大经父子,刻阴阳文山水,遵前人规矩,清劲洒脱。时大经尤长于刻花果、酒杯之类。所制插屏、 联对、珠盒、翎筒、图章、盛盘、奁具,工巧精雅独具一格。所创贴黄(将竹黄翻贴在竹器之外)为前人所未及。 民国以后,嘉定竹刻渐趋滞销,产品以贴黄为主,高雅之作寥若晨星。八一三事变后,刻竹店相继歇业。唯时文秀斋约维持至1947年。 新中国成立初,全县仅有潘行庸、叶田生等几位老竹人继续从事刻竹,赖以维持生计。1955年嘉定城区手工艺竹刻生产小组组成,是年底,有张迎尧等八位知识青年,入组从师学艺。 张迎尧的《上冬学》笔筒1956年在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1981年,嘉定县工艺品公司建立由王威等组成的竹刻小组,着手培训竹刻艺人。1985年7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 员长胡厥文致信嘉定县人民政府,信中说:“嘉定竹刻历史悠久,有独到之处,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亟宜予以扶持和发展。”此后嘉定竹刻有了长足发展。1999年春,嘉定州桥法华 塔下,新开了一家名曰“新篁馆”的竹刻店,由竹刻艺人张伟忠开设,生意兴旺,使嘉定竹刻重放异彩。 '''竹刻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获得荣誉''' 2018年5月21日, 嘉定竹刻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图书信息''' 书 名: 嘉 定竹刻 作 者:燕小明,陶继明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1 ISBN: 9787807404989 开本: 16开 定价: 55.00元 '''内容简介''' 嘉定竹刻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的江南古城嘉定,由朱鹤创始,至今已近五百年历史。 嘉定竹刻以刀为工具,以竹子为载体,将书、画、诗、文、印诸类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作品有淡淡的书卷气和金石味,风雅绝俗,是历代文人的雅玩。 经历了晚明以“三朱”为代表的创始期,清初以吴之璠、“封氏三鼎足”为代表的发展期,嘉定竹刻至清中期达到全盛。流派纷呈、技法多样,名播海内外。 '''图书目录''' 总序 前言 嘉定竹刻五百年 精妙绝伦的嘉定竹刻 朱鹤创嘉定竹刻 诗人竹刻家朱缨 朱稚征发展朱氏竹刻 嘉定竹刻第一重器 书卷之气 金石之味 文人与竹刻 吴之瑶变法 封氏圆雕三鼎足 书画竹刻家周颢 刻露精深的顾珏 嘉定竹刻进入宫廷 以刀代笔 以竹为纸 嘉定竹刻的题材与样式 嘉定竹刻的选材与制作 嘉定竹刻的雕刻形式与刀法 嘉定竹刻的风格与流派 嘉定竹刻中的像生器 嘉定竹刻中的书法艺术 明月诗会与诗筒 海上神工 薪火相传 金元钰与《竹人录》 精绝依然的嘉庆道光朝竹刻 嘉定竹刻的转型 近代大师潘行庸 护宝三杰 竹刻的传承 嘉定竹刻的收藏与鉴赏 嘉定竹刻的研究 嘉定竹刻的保护 嘉定竹刻博物馆 竹人名录 后记 '''编辑推荐''' 《嘉定竹刻》:上海大都市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和多元包容的文化风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淀深厚,形态丰富,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上海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多个门类,是上海近现代历史,城市文化和工商业文明的代表。 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构成了上每古今融合,东西交汇的城市文化底蕴,既是海派文化发展的载体和见证,也是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的基础和资源。 '''图书后记''' 《嘉定竹刻》终于定稿了,我不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如释重负。此书从2007年仲春正式启动,至2009年盂夏杀青,整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作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从书”的一种,此书的编写工作,始终得到上海嘉定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及嘉定博物馆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的指导和督促。区文广局领导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制订编写计划,确定编写人员,审阅编写提纲,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其间由于撰稿人员的调动、退休等诸多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书的编写进度。 本书的编撰工作颇不顺畅,为了编成一本融史料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书,仅大纲就前后作了五次重大的修改,内容更是数易其稿,个中甘苦,自不待言。 嘉定历史上尽管曾有过金元钰的《竹人录》、吕舜祥的《嘉定的竹刻》等著作,但内容仍嫌单薄,不足以全面展现漫长的嘉定竹刻历史。而要编写一本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嘉定竹刻的书,材料显得十分匮乏。为了寻找有价值的材料,我们在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处千方百计地搜索有关义献,并采访老一辈的竹人,以获得更多的资讯。经过辛勤地搜集,不断地发现,材料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渐渐丰富起来,为本书的编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编写过程中,张迎尧、徐秉方、周其确及台湾的黄玄龙等多位先生曾提供资料,鼎力相助;张琴女士几乎担任了全部文稿的打印,王光乾先生进行了精心核对,吴学俊先生拍摄了部分照片;责任编辑周莺燕女士:多方指导。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图书序言'''<ref>[https://gouwu.sogou.com/shop?p=40251500&query=嘉定竹刻&ie=utf-8&userArea=湖南省&pid=sogou&fpid=sogou&vrid=10000903&host=sogou.com 嘉定竹刻],搜狗, 2019-5-30</ref>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也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骄傲向世界展示祖先留下的宝藏。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汩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930 雕塑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嘉定竹刻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