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17.11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唢呐艺术 的原始碼
←
唢呐艺术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唢呐艺术</big> ''' |- | [[File:唢呐艺术1.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唢呐艺术 非遗级别;国家级 申报地区;河南省沁阳市 批准时间;2006年 遗产类别;传统音乐 遗产编号;Ⅱ-37 |} '''唢呐艺术'''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006年河南省沁阳市甘肃省庆阳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ref>[https://www.360kuai.com/pc/9931d8fdb1f291591?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唢呐演奏家张倩渊带着中国唢呐艺术奏响加拿大“欢乐春节”] , 快资讯 2020-01-19 </ref> 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409794/72eeUBNkhZ8rsnc8tiN7kKIKE8YoEKJhFksQMqor9iRFtlDqcH0OgJmcrsPh2GE0M2dfADV7eiBWdT4y3zmwae_iwNanWZ88a2lrA8S53IHYsnjCLEbvhfyvqYUL35Mmbxc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19-12-10 </ref> [[File:唢呐艺术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200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华人新春演奏会上,[[“周家班”]]的演奏惊艳四座,民族乐器高亢嘹亮的声音瞬间震撼了全场。坐在前排的西方贵宾连忙询问“这是何种乐器”?表演结束之后,这帮“老外”更是将演奏者团团围住,势必要问出这种神奇乐器的来历。 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马自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王贵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吴正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序言介绍==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o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传说明代宗室朱载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据说他曾在九峰寺创建"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 明末清初时有"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有"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唢呐演奏组织,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一带有"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正反映了这些唢呐班的影响。依照地域和技艺风格,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沁北派以张家、贺家、马家为代表,沁南派以贾家为代表。其繁盛之况,即此可见一斑。在四大家的影响下,沁阳境内的唢呐班社和艺人队伍规模不断增大,数量十分可观。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沁阳的唢呐班已发展到三十多家,从事唢呐演奏的人员达四百多人,呈现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的状况。据不完全统计,沁阳唢呐演奏的曲目达三百多首。在现当代民俗、艺术生活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民间艺术家创作了一些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如[[《故乡颂》]]、[[《九峰情话》]]、[[《沁阳春》]]。1997年12月,沁阳市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后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艺术特色== ===演奏风格=== 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和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适于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风格大致可分为南北两派。 南方吹奏唢呐牌子(包括大部分戏曲伴奏),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 北方民间艺人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青、[[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从而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唢呐音量宏大有力,音色高亢明亮,常用作室外演奏,是民间婚丧仪仗和吹打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不仅在广大农村广为流行,并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鼓吹]]、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离不开的乐器。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用它伴奏的戏曲和说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唢呐的独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传统曲目[[《百鸟朝凤》]]20世纪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ref>[https://www.360kuai.com/pc/9d4dcba830292d3de?cota=4&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瓮安民间传统唢呐艺术,从小听到大的“乡音”,永远听不腻] , 快资讯 2019-06-07 </ref> [[File:唢呐艺术3.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结构=== 唢呐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在木制的杆上开有 8个音孔,杆上端装有铜质侵子,侵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 唢呐结构上分别由双簧哨子(芦苇制成)、[[蕊子]](铜制)、[[杆子]](有白木,红木,老红木)和[[铜碗]](喇叭形)四部分组成,大小根据唢呐的定调而不同,调子定得越高,唢呐就越小。除班大,班二和小海笛还有白木之外,其他都为红木料制作了,专业高档品为老红木和旧料老红木制作。 ===种类=== 唢呐品种繁多,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以杆的长短分五种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应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按筒音的音高分 [[File:唢呐艺术4.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唢呐按筒音的音高分(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 高音唢呐: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 中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 低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 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 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代表作品== [[《披红挂花》]]等 ==传承意义== 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独特的乐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目前,西峰唢呐这种优秀的乐种的延续和发展已经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 (一)为了迎合群众的审美趣味,占领文化市场,今天的西峰唢呐班社已经变成了一支综合演出队。他们又唱戏、又唱歌、搞独奏、搞合奏,操劳不停,热闹非凡。这种与时俱进的生存模式无可非议。但传统曲目吹奏愈来愈少了,人们对其的赏识程度也愈来愈淡了,特别是一些难度强的、乐章性的曲牌极少有人吹奏了,我们抢救回来的艺术珍品有复失的可能。 (二)电子琴的加入取代了“小件的”(即细乐)组合形式。这一现代科技产品的多功能为演奏提供的方便不可否认,但如此冲击必然会失去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三)当今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膨胀,陇东唢呐的[[研究]]、[[创新]],[[提高]]发展极少有人问津,如再不成立专门机构,这方面会成为空白。 (四)现在青少年学吹西洋管乐的人愈来愈多了,学习吹唢呐的人愈来愈少了,这一乐种如果没继承人如何去谈发展,这些濒危状况急待解决。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y0868f0e4b1|480|270|qq}} <center>循环用气的唢呐艺术大师 </center> {{#iDisplay:n300468hv1s|480|270|qq}} <center>安徽皖派唢呐艺术研讨会</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唢呐艺术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