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109.11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台湾鬣羚 的原始碼
←
台湾鬣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台湾鬣羚(学名:Naemorhedus swinhoei):体长100-12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0-72厘米,体重50-60千克。台湾鬣羚的形态与鬣羚十分相似,只是体形略小,颈部和背部的鬣毛较短。体色以黑灰色为主,下颌为淡黄色,有黄褐色的喉斑,腹面的颜色较浅,四肢的颜色却较深而黑,体毛粗糙,但显得非常密实。雄雌均有角,长于头的前部。角短而尖,直接向后伸出。吻鼻部裸露,眶下腺明显,耳朵狭长,四肢强健,尾巴较短。 因为蹄的构造特殊,它可以轻松行走在裸露的岩石崩塌处和险峻陡峭的山区。从200米的低海拔地区到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等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是台湾特有动物,也是台湾唯一的野生牛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折叠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台湾鬣羚 台湾鬣羚 台湾鬣羚颈部和背部的鬣毛较短。体长为100~120厘米,尾长10~12厘米,肩高60~72厘米,体重50~60千克。体色素雅,以黑灰色为主,下颌为淡黄色,有黄褐色的喉斑,腹面的颜色较浅,四肢的颜色却较深而黑,体毛粗糙,但显得非常密实,给人一种鲜明的立体感。雌雄皆有一对圆椎状洞角,生于头的前部,顶端尖锐、略向后曲,终生不脱落。吻鼻部裸露,眶下腺明显。耳朵狭长。四肢强健。尾巴较短。 齿式(上颚) 0.0.3.3 齿式(下颚) 3.1.3.3 折叠编辑本段栖息环境 台湾鬣羚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3000米的高山密林、悬崖峭壁、草原或者平原地带。 折叠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台湾鬣羚 台湾鬣羚 经常单独出没或2~3只在一起活动。主要在早晨和黄昏出来觅食,喜食青草、种子和菌类等。也会舔食山壁岩缝间析出的结晶矿物。 特别喜欢伫立在视野良好的悬崖之巅,向四处瞭望。它善于奔跑和跳跃,非常灵活,跳跃的高度可达60多厘米,奔跑的时速为80公里,能在碎石崖坡上用粗短的后腿用力一蹬,便可前后脚同时离地,凌空飞跃起来,然后前蹄轻巧而稳当地落在地上。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良好的视力与平衡感,而且拥有擅长在峻岩峭壁行走的副蹄,在攀岩时可以利用副蹄紧紧地抓住地面,以坚硬的主蹄支撑着体重,蹄缘柔软富有弹性的角质层又能增加附着力,所以从来不会因失足而从悬崖峭壁上掉入万丈深渊。性情比较刚烈,遭到袭击后常与对方搏斗。 具领域性,会以其眼前之眶下腺所分泌之腺体涂抹于树枝或凸出的石块上作为标记。[1] 折叠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台湾鬣羚仅产于中国的台湾省。从200米的低海拔地区到玉山南峰、南湖圈谷和雪山圈谷附近等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 折叠编辑本段繁殖方式 台湾鬣羚在9~10月发情交配,发情周期为20天左右,每次持续时间为2~4天。这时雄兽食欲减退,鸣叫,频频排尿追逐雌兽,并且常用前脚触摸雌兽的后腿。达到高潮时,雌兽主动叉开后腿,稍微下蹲,雄兽则举起前肢,一跃而上,交配时间为20~40秒,有1~2次冲动动作。雌兽的妊娠期为7~8个月,次年5~6月生产,每胎产1仔。哺乳期为2~3个月,2~3岁性成熟。寿命大约为15年。 折叠编辑本段种群现状 20世纪中叶以来,台湾岛上人口数量猛增,生态压力加大,台湾鬣羚种群数量下降明显,以至于走上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一度被评估为“濒危”。随着禁猎和物种保育工作的进行,台湾鬣羚的数量已经得到相当的恢复。[2] 折叠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台湾鬣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1989年1月14日林业部、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在2008年的IUCN红色名录中,它已经被重新评估为“无危”。 由于栖息地遭开发与捕猎,族群受到严重威胁,台湾于1972年起已全面禁猎,并依“野生动物保育法”,将台湾长鬃山羊列为珍贵稀有的保育类动物,现为华盛顿公约(CITES)二级保育类动物。[3]
返回「
台湾鬣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