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0.189.17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反革命罪 的原始碼
←
反革命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反革命罪.jpeg|有框|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819/3115e8ecad45405d83488ebf8c40cb67.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65774882_642365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反革命罪'''(crimes of counterrevolution)刑法上最严重的一类犯罪。通常是指以推翻现政权为目的的行为。反革命罪已经从中国刑法中删除,其中部分原构成反革命罪的行为被分列为叛国罪,故意杀人罪等罪名。反革命一词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的。但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刑法中,一般不用反革命罪这个罪名,而用内乱罪、外患罪等罪名。 ==来源== 在中国现代史上,最早规定惩治反革命罪的法律,是1927年3月武汉[[国民政府]]公布的《反革命罪条例》,它规定:“凡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推翻国民革命之权力,而为各种敌对行为者,以及利用外力,或勾结军队,或使用金钱,而破坏国民革命之政策者,均为反革命行为。”这个[[法律]]在打击当时猖狂的反革命破坏活动、保卫革命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政权,历来十分重视同反革命罪<ref>[https://www.sohu.com/a/198154854_501364 王奇生:“反革命罪”在中国的缘起 ],搜狐,2017-10-15</ref>作斗争,1934年就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总结镇压反革命运动经验的基础上,于1951年2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规定:“凡以推翻人民民主政权,破坏人民民主事业为目的之各种反革命罪犯,皆依本条例治罪。”1979年7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把反革命罪规定在分则第 1章,并在第90条为反革命罪规定了如下的定义:“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都是反革命罪。”这一规定指明了中国刑法上反革命罪的实质,划清了反革命罪与非反革命罪的原则界限。 中国刑法上的反革命罪侵犯的客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反革命罪的客体的重要性,决定了反革命罪是社会危害性最大的一类犯罪。反革命罪的客观方面,表现在实施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为,也就是中国《刑法》<ref>[http://bgimg.ce.cn/xwzx/gnsz/szyw/200908/27/t20090827_19883306.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国经济网,2009-08-27</ref> 第91~102条所规定的各种危害国家的[[行为]]。 反革命罪的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任何[[公民]](包括外国人)。但有些反革命罪(如背叛祖国罪、投敌叛变罪等)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公民。反革命罪的主观方面,是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不具有这种目的的危害社会行为,不能构成反革命罪。有无这一目的,是区分反革命罪与其他刑事犯罪的关键。 ==原意== 反革命的原意为反对革命,原来“反革命”与“[[革命]]”一样同属于中性词(因为革命不一定是对的,反对革命亦不一定是错的)。在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前,反革命属于刑法规定的罪名之一。后来,随着政权稳固、社会发展,革命一词因为不符合国情(建国数十年,已不适合再称为革命),所以在刑法中取消了该罪名,并以“[[危害国家安全罪]]”取而代之。 ==视频== ===<center> 反革命罪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袁世卿被判反革命罪,临死之际走出风骚步伐,霸气侧漏</center> <center>{{#iDisplay:a0935h0uaki|560|390|qq}}</center> <center>公安局给郑耀先下历史反革命罪逮捕令</center> <center>{{#iDisplay:z08112isa3g|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80 法律總論]]
返回「
反革命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