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32.1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刺芒野古草 的原始碼
←
刺芒野古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刺芒野古草.jpg|thumb|400px|right|[https://plant.cila.cn/zhiwutu/tujian/7141.jpg 原图链接][https://plant.cila.cn/tujian/cimangyegucao.html 图片来自园林植物网]]] '''刺芒野古草'''(学名:Arundinella setosa Trin.)是禾本科、野古草属多年生草本。秆单生或丛生,质较硬,无毛;节淡褐色,无毛或具短柔毛。叶鞘无毛至具长刺毛,边缘具短纤毛;叶舌上缘具极短纤毛,两侧有长柔毛;叶片基部圆形,先端长渐尖,常两面无毛,有时具疣毛。圆锥花序排列疏展,分枝细长而互生,主轴及分枝均有粗糙的纵棱,孪生小穗柄分别长约2毫米及5毫米,顶端着生数枚白色长刺毛;第一小花中性或雄性,第二小花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芒宿存,黄棕色,花药紫色。颖果褐色,长卵形。<ref>[http://www.zhiwutong.com/latin/Gramineae/Arundinella-setosa-Trin.htm 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 Trin.]</ref> 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亚洲热带、亚热带均有分布。生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灌丛、松林或松栎林下。 秆叶可作纤维原料。叶量少,草质粗糙,适口性亦随季节变化很大。营养期适口性中等,抽穗后植株老化,适口性迅速下降而不被家畜所采食。生长刺芒野古草的草地,可改造为半人工草地。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 中文名: 刺芒野古草 * 拉丁学名:Arundinella setosa Trin. * 别 名: 三芒野古草 * 界:[[植物界 ]] * 门:[[被子植物门 ]]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 亚 科:[[黍亚科 ]] * 族:[[野古草族]] * 属:[[野古草属 ]] * 亚 属:[[粟蔗亚属 ]] * 种: 刺芒野古草 * 命名者及年代: Trin.,1826: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秆单生或丛生,高(35-)60-160(-190)厘米,径1-4毫米,质较硬,无毛;节淡褐色,无毛或具短柔毛。叶鞘无毛至具长刺毛,边缘具短纤毛;叶舌长约0.8毫米,上缘具极短纤毛,两侧有长柔毛;叶片基部圆形,先端长渐尖,长10-30(-70)厘米,宽4-7毫米,常两面无毛,有时具疣毛。 圆锥花序排列疏展,长10-25(-35)厘米,分枝细长而互生,主轴及分枝均有粗糙的纵棱,孪生小穗柄分别长约2毫米及5毫米,顶端着生数枚白色长刺毛;小穗长5.5-7毫米,第一颖长4-6毫米,具3-5脉,脉上粗糙,有时具短柔毛;第二颖长5-7毫米,具5脉;第一小花中性或雄性,外稃长3.8-4.6毫米,具3-5脉,偶见7脉,内稃长3.6-5毫米;第二小花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2.2-3毫米,成熟时棕黄色,上部微粗糙;芒宿存,芒柱长2-4毫米,黄棕色,芒针长4-6毫米,侧刺长1.4-2.8毫米,白色劲直,基盘毛长0.6-0.8毫米,约为稃体的2/5-1/3;花药紫色,长约1.5毫米。颖果褐色,长卵形,长约1毫米。 == 主要价值 == 秆叶可作纤维4102原料。叶量少,草质粗糙,据在江西泰和县测定,茎、叶比为5:2。适口性亦随季节变化很大。营养期适口性中等,抽穗后植株老化,适口性迅速下降而不被家畜所采食。刺芒野古草饲用价值较低,耐牧性差,利用不当容易造成草场退化。生长刺芒野古草的草地,可改造为半人工草地。 ==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 主要变种 == 无刺野古草(学名:Arundinella setosa var. esetosa Bor),与刺芒野古草的区别在于第二外稃顶端的侧刺全退化。分布于中国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省区;尼泊尔至印度也有。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干燥山坡草丛中。 腾冲野古草(学名:Arundinella setosa var. tengchongensis B. S. Sun et Z. H. Hu ex S. L. Chen),与无刺野古草相近,但芒柱不发达,短而,直,几不扭转,且小穗较小,第一小花雄性,基盘毛细曲,长达稃体的1/2以上,可资区别。花果期10月。分布于中国云南西部(腾冲),生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坡草丛中。 == 产地生境 == 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亚洲热带、亚热带均有分布。生于海拔216535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灌丛、松林或松栎5261林下。性喜温热,耐热、耐瘠薄,多生于干燥的红壤山坡和丘陵地。在中、南亚热带草坡,刺芒野古草是主要的建群种之一,其生态幅度宽,分布甚广,常出现在不同坡位的不同群落之中,并可在疏林下成为优势植物。 == 生长习性 == 须根可深入土层40厘米以下,主要分布于0-10厘米的淋溶层中。据对中国江西泰和县草山草坡的考察,当气温达30-35℃以上的高温干旱季节,在地表温度可高达50℃以上的沙砾质坡地上,刺芒野古草是少数可生存下来的草本植物之一。这时其叶片内卷,叶尖变红,以半休眠状态渡过干热2113时期,而后又可返青生长。其生育期长达250天左右,3月中旬返青,7-9月份开花结实,11月底进入枯黄期。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刺芒野古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