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98.3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别智玄法师 的原始碼
←
别智玄法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别智玄法师》</big> ''' |- | [[ File:图片322.jpg|缩略图 |居中|250px|[http://pic34.photophoto.cn/20150131/0017029511518165_b.jpg 原图链接] [https://www.photophoto.cn/pic/16413637.html 图片来源]]]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作品名称: [[《别智玄法师》]]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李商隐]] |} '''《别智玄法师》'''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list/639056.html 《别智玄法师》 ] 诗词名句网</ref> 李商隐一生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对其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和僧人有密切的交往,特别是和知玄法师关系犹为密切。在李商隐的诗中,有些是直接为僧人而作的,如《五月六日夜忆往岁秋与彻师同宿》《[[送臻师二首]]》《[[奉寄安国大师兼简子蒙]]》。临终前夕,李商隐产生了强烈的皈依愿望。这时,他想起了曾执过弟子礼、密切交往过的著名法师知玄,希望通过知玄得到皈依,而知玄此时远在蜀地,于是只好寄书偈与之作最后的诀别,并表达皈依的愿望。《[[知玄传]]》记载,李商隐告语知玄弟子僧彻说:"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临终寄书偈诀别"。因此,此诗是李商隐晚年佛教思想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他晚年具有浓厚的佛教思想。<ref>[https://baike.so.com/doc/5495897-5733809.html 《别智玄法师》 ] 360问答</ref> 前两句称自己年轻时即离家入道,十年之间屡迁道观。后两句写自己漂泊南北都洒泪而别,最后说修道亦多歧路,智玄法师真正称得上是本师。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自然。 ==诗词正文== {{Cquote|<云鬓无端怨别离, 十年移易住山期。 东西南北皆垂泪, 却是杨朱真本师。 >|<《别智玄法师》>|<诗词网>}} ==白话译文== 打从鬓发如云的时候开始,我常会无端地,面对着痛苦的别离。算起来该有十个年头了!十年的时光不算短,我总是经常变动,掌握不了住山依佛的归期。 走遍了东西南北,付出的是满腔辛酸泪,这教我该怎么说呢?乞玄师传法,本是我最大的心愿,但现在,又要和你话别了。细想起来,倒像是逢歧路即哭泣的杨朱,才是我真正的本师。 ==整体赏析== 首句"云鬓无端怨别离","无端"在佛经中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深受佛典浸染的李商隐在其诗文中也多次使用这一词语。李商隐对"无端"这一词语的反复使用,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无常幻灭、万物的瞬息变幻、历史的是非成败转成空有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临终前,李商隐更是感到了强烈的幻灭感和无常感,自己正当壮年,然而生命就要灰飞烟灭了,和知玄法师也要生离死别了,当然也就生出生死无常之感。 第二句"十年移易住山期"应理解为"因十年移易,而错过归居山寺之期"。是说自己十年来,颠沛流离,东奔西走,而屡屡错过饭依佛门的机会,因而产生了深深的忏悔。 后两句"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是说经历巨大的迷茫和仿徨之后,在生命的最后日子产生了强烈的饭依感。这里首先化用了杨朱临歧而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迷茫和仿徨。李商隐在诗文中经常化用杨朱临歧而哭的典故,以杨朱自比,如"杨朱不用劝,只是更沾巾"(《离席》)。"却是杨朱真本师",在这里,许多注家把"本师"两字误解了,或认为非指知玄,或认为就是指杨朱。其实,此句是说知玄法师是"我这位杨朱"的"真本师"。因为李商隐告语僧彻"志愿削染为玄弟子",希望在临终前夕彻底皈依佛门,真正成为知玄的佛门弟子,由原来的执弟子礼到"削染为玄弟子"。"却是"两字,有人觉得费解,其实二字妙绝,使前后意思急转,前三句写李商隐的迷途人生、痛苦人生,后一句写李商隐的觉悟人生、觉悟境界。李商隐在生命的尽头,彻底绝望之时,突然大彻大悟:唯有知玄法师才是自己的"真本师",唯有佛门才是自己最后和最好的归宿。 ==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ref>[https://wenda.so.com/q/1387286148061707?src=150&q=%E6%9D%8E%E5%95%86%E9%9A%90 李商隐简介] 古诗文网</ref>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ref>[https://www.gushiwen.org/Author_0ec36385cc.aspx 令狐楚简介] 古诗文网</ref>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忧郁、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a8130017e41f4fa9?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refer_scene=so_55 李商隐这首诗以物言志,把内心的悲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8-15 09:08</ref> ==视频== <center>'''专家讲述李商隐写诗缘故!'''</center> <center> {{#iDisplay:z08821el6j1|780|4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51 中國詩]] [[Category:100 哲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qu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别智玄法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