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213.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净土寺 的原始碼
←
净土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净土寺111.jpg|thumb|right| [http://images.china-citytour.com/d/file/2014-09-16/small61276c8d8e5e5be8b3c2ef1f8a500309141087593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china-citytour.com/city/scenic/4955.html 图片来自城市旅游网] ]] [[净土寺]],又称东都净土道场,建于北魏天赐元年(公元404年)。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南伊水东岸,伊川长寿山巨型卧佛之中的白云岩上,山门前是由东向西流的“定盟泉”与“倒涧泉”合流处,称“二龙戏珠”宝地。北魏孝文帝陵与净土寺同处于一条南北中轴线。净土寺出土有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的“云山舍利之塔”铭文石刻,“云山”一词突出表明净土寺所在的白云岩,犹如天上吉祥的的白云,降落在此处。与《汉书 广成赋》所描绘的“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相吻合。《旧唐书》记载:“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于东都净土道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大理寺卿郑善果奉敕度僧27名,跟随二哥长捷在净土寺习佛的陈袆,被破格录取在兹寺剃度出家,时年13岁,法名玄奘。后由此到西天取经,“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云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叙述了玄奘自幼在净土寺出家,又从净土寺“杖策孤征,往游西域”到西天取经的历史事实 。 中文名 洛阳净土寺 创建时间 北魏天赐赐(404)年 位 置 伊川白元镇鸾浴沟村 现 状 正规宗教活动场所 名 人 玄奘法师剃度出家 ==寺庙历史== 净土寺创建自北魏天赐(404)年间,在隋唐时为皇家寺院,名为东都净土道场。净土寺的“净土”得名源于东汉,正式建寺是北魏天赐(404)年。洛京伊阙南新城东南有广成泽,是皇家园林天邑灵囿禁苑。《后汉书》马融所作《广成颂》记载,在:“是以大汉之初基也,宅兹天邑,总风雨之会,交阴阳之和。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徒观其垧场区宇,天与地莽,遂栖凤皇于高梧,宿麒麟于西园,永逍摇乎宇内,.丰千亿之子孙,历万载而永延。礼乐既阕,北辕反旆,至自新城,背伊阙,返洛京。”当时“白马寺”有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翻译佛经,百忙之中朝廷请他们两位高僧到洛阳南郊皇家园林广成泽游玩,返回洛阳时走新城,路过鸾浴沟,见此处一条清清溪流自东向西流过,有很多鸾鸟在此溪水中沐浴。溪水旁是洁净的白色岩石,两位印度高僧不由赞叹道,此处真是难得的一方净土圣地。据《魏书》等史料记载,十六国时期北魏天兴元年(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称帝建元,史称北魏道武帝,欲向黄河流域河洛地区发展。但后秦姚兴却抢先要攻取中原古都洛阳。后秦隆安三年(399),后秦镇东将军杨佛嵩攻攻打古都洛阳,遭到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转而向东扫平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并将周围一带的百姓二万余户尽数迁到关中。之后,后秦大军再度包围洛阳,此时东晋无力北顾,新任太守辛恭靖就派人请求北魏出兵解围。《魏书·太祖纪》:“天兴二年(399)秋七月,起天华殿。陈郡、河南流民万余口内徙,遣使者存劳之。姚兴遣众围洛阳,司马德宗将辛恭靖请救。八月,(道武帝拓跋珪)遣太尉穆崇率骑六千往赴之。未至,恭靖败,诏崇即镇野王”。北魏天兴五年(402年),北魏大军攻后秦。数路魏军一齐攻击,兵锋所及,一片废墟。后秦举国震动,(402年)五月,拓跋珪将后秦军队反围在汾水东岸的柴壁(今山西襄汾南),后秦军队逐渐矢尽粮绝,姚兴向北魏拓跋珪求和,东晋更无力抗衡北魏,也拱手让出淮河以北地区。于是北魏兵不血刃取得洛阳及淮河以北广大地区。道武帝拓跋珪感谢上天把河洛大地恩赐于北魏,真是“天赐百福”,遂改年号为天赐。 ==寺名由来== 天赐元年(404年),北魏新城官府在洛阳南秦郑、秦楚、周楚古道交汇枢纽位置鸾浴沟之阳创建寺院,因此地为洁净白石岩,得名净土寺。北魏王朝迁都洛阳之前的太和七年(483年),净土寺所在的新城(伊川)县的官员,在伊阙龙门开凿出第一个古阳洞石窟,并造出主佛像。十年后,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定迁都之计。冬十月戊寅朔,幸金墉城。诏徵司空穆亮与尚书李冲,将作大匠董爵,经始洛京”。同一时期或稍后,净土寺附近区域还建有嵩山(登封)少林寺、(伊川鸦岭)石佛寺、(嵩县田湖)铺沟石窟、(伊川葛寨)吕寨石窟、(偃师)水泉石窟、(渑池)空相寺、鸿庆寺、(宜阳)虎头石窟等著名佛教圣迹留传至今。 ==相关典故== 净土寺大殿和护墙的基础,均使用像白云一般的白石砌成,正合“出家人难得一方净土”的襌语。 唐玄奘(公元600-664年),人称唐僧,著名佛学大师,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从这里迈出西天取经的第一步,他成为一千多年来妇幼皆知的佛教名人。玄奘原名陈祎,祖籍洛州缑氏陈堡谷(今偃师缑氏陈河村),他的祖父陈康,在北齐曾担任国子博士。父亲陈惠曾任隋江陵县令。隋开皇二十年(600年),陈惠喜得公子,眉目清秀,脸面端正。崇信佛教的陈县令,将幼子抱到佛像前,请佛赐名,正巧佛像所披衣袍风刮起,连连飘摆,于是这孩子便得名“祎”,意为“佛的衣裳”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玄奘在东都净土寺剃度出家。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旧唐书》、《新唐书》等古代文献及净土寺出土的石碑等的记载,大体梳理如下:洛阳龙门口南伊川白元乡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宝村的清凉寺、水牛沟村的净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清人张文德有《春日游净土、清凉、金山诸寺》诗:“晚来汲露煮茗芽,古寺无人犬护家。座上真文余贝叶,阶前云气绕昙花。蒲团半纳随藜枝,舍利多珠隐木瓜。为问老僧何处去,白云深锁众峰斜”。三寺所在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从远处望去,一尊巨型观世音菩萨仰卧伊河东岸。 ==寺院主持== 净土寺选在龙门伊阙南一片天然的白云岩石之上,有“出家人难得一片净土”的意蕴,而且所处的方位与洛阳邙山北魏孝文帝墓同处于一条中轴线上。1978年在净土寺附近水渠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净土襌寺记》石碑,洛阳各县寺院主持和汝州风穴寺主持和均签名。《净土襌寺记》碑文记载:寺“剏自〇〇天赐延和间 历乎宋沿乎金元”。天赐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第四个年号。天赐这个年号自404年十月至409年,共六年。延和(432年-435年)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历时3年。寺前水渠还出土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伊阳净土梵宇佛像记并颂》碑载:“洛阳管子休官林下,订盟泉右,瞻被水峪曰净土,万世上祀,宫墙庙貌。蜿蜒青龙,驯伏白虎,玄武垂头,朱雀翔至。”唐 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云: “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大正藏》卷50《慈恩传》卷上说:“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因将诣道场,诵习经业。”陈祎天性喜佛,来到净土寺后,在佛学净土环境薰陶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兴趣,以兄长长捷为师,潜心学习佛学。《大正藏》卷51录有唐?张说的《大唐西域记序》,其中记述说:“令兄长捷法师,释门之栋梁者也。擅龙象于身世,挺鶖鹭于当年,朝野挹其风猷,中外羡其声彩。既而情深友爱,道睦天伦,法师服勤请益,分阴靡弃。”大业八年(612年),炀帝为祈求征伐高丽成功,下诏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亲临东都净土寺选择合适人选。小陈祎报名参加,因年仅13岁,不够录取资格。然陈祎在三年的习佛中,不仅已精通佛学要诣,而且还有独到的见解。他找到主持剃度的大理寺卿郑善果,恳请报名入选剃度。就问他:“你小小年纪为什么要出家呢?”陈祎答道::“远者继承如来事业,近者光大佛祖遗法。”郑善果为他远大的志向和不凡的器貌所感动,便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郑善果又问了一些佛学问题,小陈祎对答如流。郑善果对长相端庄,聪明好学,佛学知识渊博的小陈祎心中已有好感,但资格不够,郑善果有意录取,但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仍说“年纪太小。”不料,陈祎却说:“我提一个问题,众位老师如给我满意答复,我就不当和尚了。”他问:“人能不能成佛?成佛是在当世,还是遥远的未来?”众主持录取的几位僧人一下子被难住了。郑善果借机说“人才难得”,于是,就破格录取了陈祎,玄奘遂剃度出家, 取法号“玄奘”,意为“使佛学光大。”正式成为佛门释子。 ==文化传承== 玄奘在净土寺潜心钻研佛学时期,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隋朝的横征暴敛使百姓无法生活下去,激起各地好汉揭杆而起。净土寺因远在城外伊川鸾峪沟而免遭战火蹂躏。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打起抗隋大旗,李世民在与隋军和王世充作战中,多次率军由洛阳山南道路过玄奘所在的净土寺,净土寺对李世民军队多有资助,其时净土寺属皇家寺院,下辖少林寺,少林寺派棍僧助李世民,救过李世民的命,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年)长玄奘3岁,李世民与玄奘结为兄弟好友。其时,农民起义军瓦岗军攻洛阳,王世充困守洛阳,城内无粮,十有三人饿死。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国号唐。时王世充占居洛阳,唐军与王世充为争夺洛阳又打了四年战争,武德四年(621年),王世充降唐,大批不愿降唐者纷纷削发假扮成和尚躲入洛阳城各个寺院道场。李渊下令唐军废除洛阳城端门楼、乾阳门及阙楼。为了消除隐患,李渊又下令废洛阳城中各寺院道场,只留三十个僧尼,其余全令其还俗。武德九年(626年)四月,唐高祖李渊诏令全国废除佛道,洛阳仅保留寺观各一所,其余全部废除,净土寺、少林寺也在废除之列。二十七岁的玄奘法师心急如焚,他想起与李世民的友情,遂由净土寺出发,涉伊水,走秦楚古道,亲赴京都长安,找李世民想办法,他哪里知道此时长安的唐皇室中正蕴藏着杀机。武德九年六月,太子建成忌妒李世民功盖天下,乃与齐王元吉合谋欲除掉世民。李世民得知消息,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太子建成和弟元吉。八月,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改明年为贞观元年。刚夺得皇位的李世民正忙于军国大事,无遐顾及接见玄奘。玄奘滞留长安,亲闻血溅皇门之事,深感自己所学浅薄,对此兄弟相残无能为力,他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去深造。于是上表李世民,请求西行,并对去印度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做了必要的准备。但李世民刚得到帝位,国家百废待兴,日理万机,对玄奘的请求那能顾得着。没得到朝廷答复,没有官方批准的通行证和资助,要远涉几万里、跨越无数关卡、邦国,去远方的天竺佛教发源地,显然是极困难的。玄奘几乎陷于绝望的境地。但想到在净土寺出家时立下“使佛教教义发扬光大”的誓言,决意靠自己的力量去印度求学佛法。机会终于来了,贞观元年(627年)八月,长安一带遭受严重霜雹灾害。朝廷诏令灾民可随丰就食,各地关卡可给于方便。玄奘借此机会混在灾民队伍中,西出长安,沿途乞讨,经天水、武威、张掖、安西,出玉门关,沿古丝绸之路北道,过哈密、吐鲁番,又经乌兹别克的萨马尔城,阿富汗的巴弥场,翻越巴基斯坦北部的兴都什大山,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佛教发源地。历经艰难险阻后到达天竺后,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过许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过的寺宇包括当时有名的佛教学习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主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及后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佛学讲座中名扬全天竺,在印度求学佛法十四年的玄奘已成为著名的佛学高僧,他阐发的佛学理论连印度的高僧也为之折服,玄奘思念祖国,惦记着故乡洛阳的净土寺,牢记着在净土寺许下的誓言。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决定回国,他搜集了印度最好的佛经,带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意,次年,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于阗地方官对这位饮誉[[印度]]的著名唐人高僧表示欢迎,立即派人将玄奘写给太宗的奏表送达长安,太宗诏令于阗、敦煌等地方官迎接护送玄奘法师回京。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到达长安,此时太宗已在洛阳,即将率军出征高丽、闻报,即诏请玄奘到洛阳相见。在阔别故土近二十年后,玄奘终于又回到洛阳。唐太宗在洛阳宫隆重欢迎玄奘法师,亲自安排太子李治(后来的高宗)为玄奘建造译经寺院。之后,玄奘得以到梦绕魂牵的净土寺探望,并回偃师故里省亲。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子李治在长安建专门译经院。显庆二年(657年)春二月。驾幸洛阳宫。法师亦陪从。 ==历代重修== 洛阳的净土寺又是唐太宗主张大唐宗教文化三教(儒、佛、道)合一,和谐共处的典型<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amp=1610280414&ver=2820&signature=3VwyKWJ8oBomlWGEoQeC07Qr8KN6PI23ujrmcPzCTkkvrhWR1uz5rqr7kJkg8t 走进净土寺] </ref> 。在其佛寺大殿内建筑砖笆上,历代重修,仍保留着既有儒家“天人合一” 字样图案,还有道家特有的阴阳太极图砖笆(见图),这在其他佛寺中是极为罕见的。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在洛阳,曾敕慈恩寺僧人义褒、西明寺僧人慧立等到洛阳,并在合璧宫召见,“叙论称旨”,唐高宗留他们住东都净土寺。义褒曾在净土寺讲经。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僧人义褒应召在东都洛阳。他曾多次出入宫中,还曾在东都净土寺讲经,众人踊跃往听。不久,义褒因病卒于净土寺,享年51年。 ==古今地位== 可以看出这座寺院在当时倍受关注,反映出它在当时佛教界的重要地位。玄奘法师13岁时在净土寺剃度出家,在洛阳净土寺学习,奠定了他“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雄心,在这里形成自己的观念、思想,是他西行取经求法人生之路起步的第一站。玄奘从印度带回大量佛教经典并以毕生精力翻译成中文,太宗皇帝赐号三藏法师,并为玄奘翻译的佛经亲撰《大唐三藏圣教序》,使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更大。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将沿途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遗迹、轶闻详尽纪录,不仅对中国绘画、塑像、古建、做道场、音乐艺术带来创新发展,也成为了研究中亚、南亚史地和社会风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关系史等,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成为必读经典。玄奘舍身求法,百折不挠、不慕荣利、刻苦奋斗的一生,彰显了中华民族高尚优秀的品德与精神,在经历一千多年风风雨雨和几遭禁毁之后,净土寺五间后大殿大得以保留下来。培育出闻名中外佛学大师玄奘的净土寺,永远是人们向往的一方净土…… ==寺庙位置== [[河南省]]洛阳龙门口南伊川白元乡有著名的“五里三寺”,即夏宝村的清凉寺、水牛沟村的净土寺和白元村的金山寺。净土寺,又名净土道场,位于洛阳龙门石窟南二十多公里,伊川县白元镇鸾浴沟(今水牛沟村)内,名列《中国历史文物图集·河南分册》。《河南佛教胜迹》记载伊川县的佛寺有:净土寺、皇觉寺、龙驹寺、周佛寺、慧光寺、复兴寺、斑竹寺、法华寺、圣水寺、佛泉寺、罗汉寺、龙兴寺、佛兴寺、吉祥寺、演法坪寺、大觉佛寺。净土寺位列伊川县域诸寺之首。 ==视频== 净土寺的鸟群 {{#iDisplay:w0906og91n6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净土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