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6.1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和殿 的原始碼
←
中和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中和殿'''<br><img src="https://g.udn.com.tw/upfiles/B_OL/Olivia20090408/PSN_PHOTO/442/f_20028442_1.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blog.udn.com/Olivia20090408/98909850 圖片來自udnblog]</small> |} '''中和殿'''<ref>[https://blog.xuite.net/candy16162001/hkblog12/132498430-%E5%8C%97%E4%BA%AC%E6%95%85%E5%AE%AE-%E4%B8%AD%E5%92%8C%E6%AE%BF 北京故宮-中和殿],隨意窩,20110617</ref>,是[[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 ==历史== '''中和殿'''始建于[[明朝]][[永樂 (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华盖殿”。明朝[[嘉靖]]年间遭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如今中和殿天花内构件上仍然留有[[明朝]]“中极殿”墨迹。[[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始改称“中和殿”。“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 #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各种大典前,先在中和殿小憩,并且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 #凡是遇到皇帝亲祭,例如祭[[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先农坛]],皇帝会在前一日到中和殿阅视写有祭文的祝版;祭[[先农坛]]暨举行亲耕仪式前一日,皇帝除了在此阅视祝文,还在此查验亲耕仪式要用的种子和农具。 #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拟好的奏书。 #清朝每七年纂修一次玉牒(即皇家[[家谱]])。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举行隆重的玉牒存放仪式。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此召见官员或赐食。 [[辛亥革命]]後,清遜帝[[溥仪]]仍居後宮。[[袁世凱]]意圖[[袁世凱称帝|称帝]]时,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文]]移至中間。 ==建筑== 中和殿高29米,平面呈正方形,为单檐四角攒尖顶,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为580平方米。中和殿的面积是三大殿中最小的。 中和殿四面开门,正面(南面)有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面、北面、西面有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南北各三出,东西各一出,中间是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侧有青砖槛墙,上有琐窗。中和殿的门窗形制取自《[[大戴礼记]]》中提到的“明堂”,避免了三大殿门窗的雷同。中和殿内外檐都饰有金龙和玺彩画,天花采用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有地屏宝座。 中和殿正中设有宝座,两旁陈列着两个[[肩舆]]。所谓的肩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中的一种,主要供皇帝在紫禁城内活动使用。宝座上方的内檐下悬挂[[乾隆帝]]御题“允执厥中”匾额,“允执厥中”源自《[[尚书 (书)|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两侧柱子上挂有[[乾隆帝]]御题对联:“时乘六龙以御天所其无逸,用敷五福而锡极彰厥有常。”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在的台基上,设置有龙的头部形状的排水口。下雨时,排水头一起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景观。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 922 中國建築]]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和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