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171.7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中华桫椤 的原始碼
←
中华桫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华桫椤123.jpg|thumb|right|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4876713331&di=45614725e1f3216de03e964a3dc1b5ba&imgtype=0&src=http%3A%2F%2Fimages1.wenming.cn%2Fweb_yn%2Fgzdt%2Fzhoushifengcai%2Fpe%2F201709%2FW020170905382645048531.jpg 原图链接] [http://yn.wenming.cn/gzdt/zhoushifengcai/pe/201709/t20170905_4412252.shtml 图片来自云南文明网] ]] '''中华桫椤'''(学名:AlsophilacostularisBaker)是桫椤科桫椤属植物,茎干高达5米或更高,直径15-30厘米。叶柄长达45厘米,近基部深红棕色,具短刺和疣突;叶柄基部的鳞片长达2厘米,宽约1.5毫米;叶轴下部红棕色;三回羽状深裂;小羽片多达30对,裂片长方形。叶干后纸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不育小羽片的主脉背面常有少数近于泡状的苍白色小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分叉处,靠近主脉,成熟时反折如鳞片状覆盖在主肋上,隔丝不较孢子囊长。 分布于[[不丹]]、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和中国;在中国分布广西(隆林)、云南(福贡、贡山、蒙自、河口、景洪、西畴、屏边、勐海、景东、屏边、金平、[[马关]]、思茅、孟连、元阳、新平、澜沧、盈江、龙陵、沧源、罗平)、西藏(墨脱)。生长于海拔700-2100米的沟谷林中。 中华桫椤是起源古老的一群蕨类植物的子遗种之一,界于低等与高等植物之间,是研究生物进化和植物系统发育理论的重要对象之一。且其株形美观,羽状叶终年常绿,是具观赏价值的木本蕨类植物。 * 中文名中:华桫椤 * 学 名:Alsophila costularis Baker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纲: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真蕨目 * 科:桫椤科 * 属:桫椤属 * 亚 属:桫椤亚属 * 种:中华桫椤 * 命名者及年代:Baker,1906 ==近种区别== 该种在形态上与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 (Hook.) Tryon)十分相似,常被混淆,但该种羽轴及小羽片中肋下面有毛,可以区分。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不丹、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和中国;在中国分布广西(隆林)、云南(福贡、贡山、蒙自、河口、景洪、西畴、屏边、勐海、景东、屏边、金平、马关、思茅、孟连、元阳、新平、澜沧、盈江、龙陵、沧源、罗平)、西藏(墨脱)。生长于海拔700-2100米的沟谷林中。 ==形态特征== 茎干高达5米或更高,直径15-30厘米。叶柄长达45厘米,近基部深红棕色,具短刺和疣突,向上色渐淡,上面有宽沟,两外侧各有一条气囊线,直达叶轴,但间隔渐疏远;叶柄基部的鳞片长达2厘米,宽约1.5毫米,黑棕色,有光泽,坚硬,边缘薄而早落;叶片长2米,宽1米,长圆形;叶轴下部红棕色,下面具星散小疣,上部棕黄色,其下面粗糙;三回羽状深裂,羽片约15对,披针形,长达60厘米,宽达17厘米,先端渐尖,羽轴上面有沟槽,密被红棕色刚毛,下面禾秆色,具疣突,上半部被灰白色弯曲毛;小羽片多达30对,无柄,平展,披针形,先端渐尖或长尾尖,基部阔楔形或近截形,长6-10厘米,宽1.3-2厘米,相距1.5厘米间隔,深裂至三分之二或几达小羽轴,裂片基部合生,主脉间隔3.5-4.5毫米,小羽轴两面密被卷曲的淡棕色软毛,连同主脉下面疏被薄的勺状淡棕色鳞片。裂片长方形,较薄,边缘具小圆锯齿,侧脉达13对,2叉,少数3叉或单一。叶干后纸质,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不育小羽片的主脉背面常有少数近于泡状的苍白色小鳞片。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分叉处,靠近主脉,每裂片约3-6对,囊群盖膜质,仅于主脉一侧附着在囊托基部,成熟时反折如鳞片状覆盖在主肋上,隔丝不较孢子囊长。<ref>[https://haokan.baidu.com/v?vid=12691812403944911223&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原来中华桫椤长这样] </ref> ==繁殖方法== 材料类别:中华桫椤可育叶,11月中旬采自中国勐腊南贡山。 培养条件:将新采可育叶在60瓦灯泡下照射2小时,然后将叶背面放在白纸上收集孢子。一片大小为70.8厘米×10.2厘米的叶,可收集到2.7克孢子。将此孢子浸入椰子汁中24-30小时后,再以GA350ppm处理30-160秒,接种于改良的MS培养基上(MS大量元素稀释8倍,MS微量元素稀释4倍),附加2,4-D1毫克/升(单位下同),诱导孢子萌发和原叶体发育。快速繁殖用原叶体作试验材料,在1/10改良的MS培养基上诱导孢子体形成。室温培养(20-29℃),每天光照10小时,光照度1000-2000勒克斯。 生长与分化情况:中华桫椤的孢子经过前处理后,在附加2,4-D1毫克/升的改良MS培养基上,约40天。孢子萌发(孢子壁破裂,具有一个含叶绿素的绿细胞和基部有一不含叶绿素的假根),并且继续横向分裂3-4次,变成具有4-5个细胞的丝状体。当播种密度为每瓶0.5毫克以下时,个细胞的丝状体的顶细胞开始转变分裂方向,变为平面生长,最后发育为近心形(或称长心形)的原叶体。在糖浓度为0-3%的试验范内,随着糖浓度的降低,胞子萌发和原叶体发育的过程加速。将原叶体转移到1/10改良的MS培养基上,试验材料通过无融合生殖的途径进行快速繁殖。经过两个月的培养能再生许多小原叶体,并同时形成许多不定芽原基,继而抽生出拳状叶、羽状叶。原叶体继代可继续增殖和分化芽。将不定芽原基转移到1/2改良的MS培养基上,可形成完整的幼孢子体苗。当原叶体转接在含BA2毫克/升+IAA0.2毫克/升的培养基上,能形成生长迅速的愈伤组织团,月增殖比率为1:3。将此愈伤组织转移到1/10改良的Ms培养基上,约经2-3个月的培养能分化不定芽或芽丛,进而也能形成完整幼孢子体。幼孢子体高4厘米,叶片5片以上,根系的根尖呈白色。这时可把试管孢子体苗移植在经1‰甲醛消毒过的土壤中,保湿裁培,易于成活。 ==主要价值== 中华桫椤是起源古老的一群蕨类植物的子遗种之一,界于低等与高等植物之间,是研究生物进化和植物系统发育理论的重要对象之一。且其株形美观,羽状叶终年常绿,是具观赏价值的木本蕨类植物。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Ⅱ级。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无危(LC)。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中华桫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