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76.1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专栏 恩情唐徕 王淑萍 的原始碼
←
专栏 恩情唐徕 王淑萍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重定向 [[恩情唐徕(王淑萍)]]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专栏 恩情唐徕'''<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s.com/photos/12390069/pexels-photo-12390069.jpeg?auto=compress&cs=tinysrgb&w=1600&lazy=load"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exels.com/zh-cn/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small> |} '''《专栏 恩情唐徕》'''是[[中国]]当代作家何先学王淑萍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专栏 恩情唐徕=== 1 之于唐徕渠,之于在宁夏平原上流淌了千年的唐徕渠,它就像一粒早已植入我心田的种子,慢慢会生根、发芽,长出缠缠绕绕的藤蔓,载上我的[[灵魂]]寻根访源。 随着清晰的航拍图片,把自己置身于云的高度,看唐徕渠像黄河母亲挥舞出的水袖,妖娆在[[宁夏]]平原上。每一道渠湾,都是水袖的褶皱,收藏、过滤了千年风霜里战争的血腥、帝王的贪婪、老百姓日子里的喜怒哀乐后,又缓缓舒展,舞出一片绿洲、湿地和湖泊,将南国的稻香、北方的麦芒悉数入怀,绵延出一条纵贯南北的绿色长廊。 沿着唐徕渠两岸的渠堤,拂叶穿花过那绿野村庄,推开一扇扇或古旧或新颖的门窗,看得见的俗世日子在光阴里流淌,不觉就是千年时光。 如果不是因为生命中有一种隐约的[[声音]]在长久地呼唤,我也不会去探究唐徕渠的前世今生。就像田地里的农人,祖祖辈辈关心的,只是渠水浇灌了几许秧苗,收获了几季庄稼,至于这古渠谁修谁凿,是磅礴,是婉约,他们并不在意。但渠水滋养下的清纯、随和、温柔与亲切,却是刻在骨子里的,单是看那田地归来的女人,沉重的身体明明白白写着“疲惫”二字,但眉间额头却映着笑,碰到乡邻笑,见到孩子笑,顺手摘下一颗带着残花的向日葵,也笑,像是花朵初绽,不觉心思就被勾了去,柔柔地拨开了心头浓浓的乡情。 微光下捻一撮土,细细端详,恍然如梦,今夕是何夕?这触手可及的,莫不是那尘封千年的往昔? 2 [[时光]]回溯,一望千年。汉武帝大举征伐匈奴后,两次巡视宁夏,移民百万,垦地农耕,兴修水利,为贺兰山东麓的百姓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 两千年后,我选择在一个晴朗的日子站在牛首山巅,拨开历史厚重的云烟,千年前的时光依稀可辨:一群身着本色交领麻衣,束着发髻的人们,在光禄勋徐自为的带领下,或自愿或无奈,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手持铁锹,挥汗如雨,或许还缺衣少食,或许还惦念妻女,一锹锹挖,一锨锨铲,硬是在一片荒滩中开凿出一条大渠来,将一部分恣意蔓延的黄河水归置到一起,取名光禄渠,悠悠唐徕渠有了最初的模样。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上演过无数场血与火的较量。战争的起因各不相同,有的为了生存,有的为了称霸,有的为了和平,有的为了反抗……起因多样,但百姓受到的伤害都是一样,血流漂杵,白骨露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徐自为率众开凿的光禄渠终是在连年战乱中,毁于失修,成为废渠。 岁月流迁,风刀霜剑。一朝一朝的君王做着千秋帝国的美梦,一代一代的百姓,过着春不得避风尘,冬不得避寒冻的日子,光禄渠睁着干涸的眼睛,荒芜了一年又一年。 一晃就是几百年的时光。直到“贞观之治”撑起太平盛世,唐朝的天空绚烂无比,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透出一种非凡的自信,内百姓安居,外四夷臣服。虽然宫廷里的明争暗斗,李、武政权的激烈角逐从未停止,但从政治、军事的需要出发,唐朝还是续修和新建了许多水利设施。从武则天时期[[开始]],人挖肩挑,贺兰山下荒废了几百年的光禄渠得以疏浚贯通,黄河水舒展了腰身,由南向北跨越了几百公里,一条惠泽民众的大渠实实在在地盘踞在了宁夏平原上,稳稳当当地造福了上千年,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着汩汩清流。 在这汩汩清流里,郭子仪、李听、元昊、耶律楚材、张文谦、唆脱颜、郭守敬……这些与大渠有关的名人早已化作云烟,但他们的名字却以另外的方式在大地上奔涌,岁岁年年染绿着宁夏平原的大片农田。这条大渠也因复浚于大唐,被后人称为“唐渠”,“唐来渠”,直到民国十六年,才被新修成的《朔方道志》首次写成“唐徕渠”。 3 现在唐徕渠就从我居住的小城流过,一辈又一辈人,早就[[习惯]]了它的存在,就像习惯东边的河,西边的山,门前的路一样。在人们的眼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造化,如同把土地、屋舍、村庄留给他们一样。它决定着庄稼的长势收成,决定着农人的富裕清贫,也就把着农人们喜怒哀乐的脉搏。 它从青铜峡一百零八塔东侧的黄河西岸分娩而出,枝枝叉叉地衍生出众多的支渠、斗渠、毛渠,流经一个又一个村庄,一个又一个乡镇,满怀着慈爱,温柔而舒缓地经永宁、银川、贺兰,一路蜿蜒蛇行,流经平罗县城时,拐了一个大弯,像是母亲的手臂,将大半个县城搂在了怀里。 于是,小城就有了与渠有关的名字和传说。渠道拐弯处的唐徕湾,渠堤不远处的唐徕水岸,城东的广场上,立着一座白马拉缰的雕塑,将这条渠神话成西天取经的白马拉着缰绳路过所致,这条大渠因此有了诗意的神秘。 它的诗意与生俱来。你看它从古老的时光里缓缓走来,伴着日月交替,伴着草木荣枯,父亲踩着爷爷的脚印,儿子踩着父亲的脚印,一条古渠在一代一代人的生命里蜿蜒前行,成为故乡的一部分,也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我的那张决定[[命运]]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在唐徕渠边的平罗中学收到的。是父亲骑了近一个小时的自行车从乡下送来的。十八岁那年的高考,勉强上线的分数让心悬在嗓子眼,久久等不来通知书,于是选择在平罗中学住校复读。九月下旬的一天,父亲出现在校园里,汗水浸湿了他的脸,也浸湿了他的衫,那张录取通知书被他捏得汗味十足。“丫头,通知书到了,咱们回家!”事情来得突然,像是一场梦,走到校园后的唐徕桥上才如梦初醒,[[委屈]]从心起,对着一渠浑黄的水波,将积攒了多日的难过与不安,全部哭给了渠水听,惹得我的父亲,老泪纵横。 无数次乡情碰撞,无数次斟酌酝酿,从唐徕渠边走出去的孩子,大多又回到了唐徕渠边,因了它的诗意,也因了它的丰厚。 4 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塞上明珠”青铜峡就是一座大产房,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母亲在这里先后产下了九个儿子,分别取名秦渠、汉渠、唐徕渠、汉延渠、西干渠、东干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这让我想到了“龙生九子”的传说。 我是带着敬畏去探访唐徕渠源头的,因了它的古老,也因了它的功劳。 落日的余晖铺洒在黄河大峡谷,山脉、佛塔、香炉、河水,都被镀上了一层金,宛若峨眉金顶。微风轻拂,芦花摇曳,一块标有“唐徕渠”的石碑立在一片水草丛中,碑上的文字表明,两千多年前,唐徕渠就是在这里从黄河主动脉分流而出,衍生出众多的毛细血管,蛛网般分布在宁夏大地上,绵延千年,福祉一方。 如此宁静,如此安详,就是传说中伊甸园的模样:牛首山为父,黄河水为母,唐徕渠引水口清波如镜。初出母体的唐徕渠,婴儿般地圣洁单纯,静静地依偎在母亲的安详里。水面一层细密的水草,让我想起寒夜苦读时母亲为我披上的衣衫;觅水寻踪,与水相映生辉的,是牛首山伟岸挺拔、默然静立的身姿,像父亲刻在心头的背影。一股温热涌上心头,离开父母的呵护,哪里去找寻这样的踏实与安宁? 手抚石碑,拍照留念,背景是声名远扬的一百零八塔,浑黄色的塔身,辉映着青铜色的峡谷,映照在西夏帝国颁布的《天盛年政新定律令》法典上,一页页翻过,春工、岁修、开渠、夫役、垫草、卷埽……古老的名词如水般流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水利灌溉制度写进法律的王朝在[[宁夏]]平原上熠熠生辉。 近千年的光阴里,一百零八个塔座,如一百零八尊佛,迎来善男,送走信女,用慈悲的目光注视着这片山河大地,在岁月的轮回中,这山这水就沾了佛光,带了佛性,护佑着世俗凡人丰衣足食,安富尊荣。 5 从渠首沿渠堤一路行走,经荒野,穿村庄,过城市,三百多公里的渠堤,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几点淡淡的墨,勾勒出村庄与城市的形状;清水沾笔,描绘出纵横交错的支渠斗渠;再细点几个墨痕,就是控水的闸坝和涵洞……捡拾着沿途的风景,不觉就走到了贺兰县黎明村的满达桥处。 一座水泥桥,两岸杨柳树,近处是绿油油的麦田,远处是苍劲的贺兰山,青山绿水,我在其中。此时此刻,如果我是个画家,在我的唐徕渠画卷中,这里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会将两道重重的墨痕从这里泼洒而出,挥舞出这东西分流的两脉支渠。 站在桥上,听水流撞击厚重的闸门发出阵阵轰鸣,看两脉支流像被迫分开的一对有情人,浪拥浪,波牵波,依依惜别,带着使命,各自奔流—— 1953年,流淌了千年的唐徕渠,在满达桥处被分成两支。一支被改名换姓,称为第二农场渠,向西北沿贺兰山逶迤而去,承担起为新建的农垦系统各国营农场供水的任务。数十年的输水补水,不仅染绿了贺兰山东麓的万顷荒滩,还构造出河湖相连、波光粼粼、水鸟翩飞的星海湖、简泉湖、镇朔湖等湿地美景。无论是从地图上还是用脚步实际丈量,唐徕渠的这脉支流都是幸福的,它从满达桥处动身,以“几”字型完成沿途灌溉补水的使命后,至尾水闸,入排水沟注入黄河——源于黄河,归于黄河,让我想起落叶归根的完美结局。 另一支依然叫唐徕渠,蜿蜒流经贺兰,穿过平罗,为这片土地带来丰腴的同时,也酝酿出安宁祥和的人文[[气息]]。 沿着唐徕渠从满达桥回到平罗,这条古渠的前世今生在我的眼中生动鲜活——与扛着农具回家的农夫相遇,与背着书包骑车的少年相遇,与农家院墙伸出的一株桃花相遇,与庄稼野草相遇,与硬化亮化的十里渠堤相遇,与白发的阿婆、蹒跚的孩童相遇……日子安详得似乎回到了古时,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我在五月的阳光里去探寻唐徕渠的归宿,像去探寻它的源头一样。 唐徕渠的渠梢在平罗县境内。出了平罗县城后的唐徕渠,一改磅礴奔腾的豪迈之气,变得低调婉约起来。从二闸桥头开车沿渠堤蜿蜒北行,一段柏油路面的渠堤承担着道路的功能,连接着村庄与城市。继续前行,柏油路变成石子路,继而变成一段土路,直到车子被一片狼藉挡住了去路。下车步行,置身庄稼地与野草之间,渠面越来越狭窄,渠堤越来越逼仄,水声渐渐隐去,像暮年老人无力的叹息。浩荡几百公里风光无限的唐徕渠,流至平罗县高庄乡一个叫幸福的村子时,渠堤仿佛再也无力承担起一渠水的重负,像那年冬日的母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路,无声无息地融入了泥土。 6 唐徕,轻轻一声唤,字正腔圆,像是一条优美的曲线,飘舞在宁夏方圆几百公里的山川上,温润饱满。千年时光,一茬茬草木荣枯,一代代人世轮回,摩羯纹的金杯,方孔的铜钱,都变成了锈迹斑斑的古董,唯有这千年古渠,逆龄而长,依然鲜活着,惠泽万物。 多少年来,文学家、史学家、电影、电视剧,人们无数次把触角伸到那个遥远的年代,将那些已经作古的历史人物,已经模糊的历史事件,一次次地翻新,一次次地演绎,却少有人留意这条鲜活了几千年,且依然鲜活着的古渠。 小城生活多年,习惯于每天到唐徕渠畔晨练,习惯于坐在渠畔的长椅上,看缓缓流淌的渠水和来来往往的人群。多情的心思总是忍不住地泛滥,这世间有哪样[[东西]],可以做到既能收藏帝王将相的心事,又能贴近黎民百姓的生活?我想,除了这流淌千年的古渠,怕是再无其他了吧。<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淑萍,回族,[[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人,自由写作者。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专栏 恩情唐徕 王淑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