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6.16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不退休的公园(王延忠) 的原始碼
←
不退休的公园(王延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不退休的公园'''<br><img src="http://pic.uuhy.com/uploads/2013/01/21/015-pencil-vs-camera-ben-heine.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uuhy.com/html/23494.html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small> |} '''《不退休的公园》'''是[[中国]]当代作家王延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不退休的公园=== 退休后,我的精神户口就落在了公园,重新找到了心灵的舞台。 去年的[[春天]],正是[[丁香花]]盛开的时候,机关的人事干部干净利落地给我办完了退休手续,把一个红彤彤的退休证轻轻地放在了我的面前。她笑了,我也笑了。 啊,退休的感觉真好!就像去掉了紧箍的孙悟空一样,我可以在十万八千里的天空腾云驾雾,自由地翻滚。 每天吃过早饭,送走上小学的外孙,我就浓浓地泡上一杯香茶,先是把网上的重要新闻浏览一遍,然后就翻看那些过去想看又没有时间看的文学名著。午间美美地睡上一觉,然后打开[[电视机]]用遥控器不停地摇来摇去。晚上,痛痛快快地洗个热水澡,躺在床上跟老伴说着那些永远也听不够的废话。过了些日子,翻书翻够了,大同小异的电视剧看烦了,我和老伴就去逛那些有名的大商店。说来也怪,上班时忙,来一趟商店不容易,好像许许多多的东西没有买完。现在时间多得是,反倒觉得没有什么好买了,一天两天三天,逛得腰酸腿疼,连一件随心的物件也买不到。看着商店里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心里真有些不理解:这些个商店有什么逛头,值得你们进进出出的都往这里挤?老伴大概看出了我空落落的心境,说:“你到马路对面的清滨公园去看一看吧,那里的退休人员很多,是个很开心的地方。” 清滨公园就在哈尔滨和兴路西大直街的东侧,离省委党校不远。以前多次来过这里,不过那时和现在心境不同,只是匆匆走过。今天变成了退休的闲人,对公园的观察也就细了。想不到,离家千米之内竟有这样一个精彩的[[世界]]! 公园中心拱形的凯旋门下,站着黑压压的一的群人。有人穿着时髦的名牌,有人穿着随意的T恤,也有人胡乱地把牛仔裤和往日的工作服搭配在一起。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蹲或坐,或站或走,情绪激昂地议论着国家大事,眉飞色舞讲述着马路上捡来的新闻,骂贪官,斥污吏,谈改革,论时弊,海阔天空,历史和现实任意交叉,中国和外国随便比较,有时窃窃私语,有时吐沫横飞,嘻笑怒骂,皆成这里的特色文章。我躲在散乱的人群中偷偷地听了几天,简直怀疑到了西方的某一个国家。 政治沙龙的东边不远,是一个彩砖铺成的小广场,一些年龄和我相仿的男同胞女同胞穿着杂色的运动服,伴着悠扬的乐曲,舒缓地操剑起舞。练过几曲之后,他们随意地坐在旁边的水泥台上休息。有人拿出手绢轻轻地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有人掏出带来的[[食品]]慢慢品尝,也有人对一些老年人的保健知识轻语细聊,那种悠闲,那种自得,唤起了我心中少有的羡慕。 唱[[京剧]]的就有好几伙。三五个伴奏员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前面放着一杯浓浓的茶,晃着脑袋吱吱嘎嘎地拉,那些爱京剧的票友有板有眼地唱着名家的名段。公园,是他们心灵的舞台. 对着公园正门的入口处,是一个很大的用青色水泥砖铺成的广场。这里是全公园最热闹的地方,两伙老年秧歌队上下午交替着在这个场地上不停地扭来扭去。他们都穿着红色镶满金片的秧歌服装,老太太头上插着红花,老汉的头上戴着彩帽,抹着红脸蛋儿,涂着红嘴唇儿,个个都像古装戏中那逗人发笑的彩旦。锣鼓敲起来了,唢呐吹起来了,老人们扭啊,逗啊,美啊,浪啊,仿佛人生几十年曾经有过的的烦恼都踩在了秧歌步的脚下,余下的全部欢乐都凝聚在舞动的彩扇之中。谁管你退休前是大学的教授,谁管你退休前是企业的高工高管,谁管你退休前是扫大街的环卫女工,谁管谁管……这里,大家都被秧歌队的咚咚鼓点规划成统一的欢乐模式。 然而,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清滨公园里的扑克大军。 树影婆娑的林荫下,芳草凄凄的草坪外,馨香四溢的花坛边,遮风挡阳的围墙下,到处都是全天候的职业扑克选手。绿色的垃圾筒铺上一张刚买来的报纸,就是简单的扑克牌桌,围着一圈打扑克和看热闹的人。天空下起了小雨,几个老哥老妹头上撑起了着雨伞,齐声喊着“出牌,出牌”,笑声和雨伞上的雨点声一同哗哗做响,真是一曲绝妙的交响乐。听说很多人都是坐着公共汽车从远道赶到公园来的,他们午间不回家,坐在树阴下,有滋有味地吃两个面包,咂嘴咂舌地嚼两根香肠,再咕咚咕咚地喝下一瓶啤酒,下午继续战斗,直打到天黑日落华灯初上,也要分出个胜败高低。牌局已经散场了,他们还在说说笑笑地议论,说谁的牌出对了,说谁的牌出错了,仿佛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刚刚结束,战争的参与者要认真总结经验,载入永远的史册。 我的业余爱好很少,却对扑克牌情有独锺。上班时尽管工作很忙,午休时我也要抽出一点时间,找几个牌友摸几把轻松轻松。今天,看见这如火如荼的打牌场面,我的手痒了,我的心动了,晚上做梦,那五十四张扑克牌都长着翅膀向我飞来。和老伴商量了一下,我决心“下海入伙”,加入这第四产业的娱乐军团。我找出了那套不新不旧不时髦不过时的普通服装,穿上那双重新打好鞋油的白皮鞋,手里拿着一份报纸,在人群中不紧不慢地游荡。 花坛边的一个扑克局外,我驻足了大半个上午。这个公园的扑克玩法很旧,还是前些年那个很老式的“对主升级”。可能生活就是这样,走过去的路再走回来,就是新的路了,我倒有了一种奇妙的新鲜感。四个打牌的人,两男两女,看上去年龄比我略大。从服饰和举止上看,我很难判断他们从前的身份和职业,但从出牌的速度和质量上看,他们都是打牌的老手。那个戴眼镜的大姐洗牌特别神,熟练地把牌拣到手里,啪啪横竖墩了几下,牌就像刀切的一样排在一起。她把牌又哗地分成两份,然后两个大拇指轻轻一弹,张张牌像紧急集合的小兵一样,刷刷刷地跑到一起,简直是变魔术,看得我的眼睛都花了。抓牌出牌,他们都是静悄悄的,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这局牌不管是谁输谁赢,四个人的脸上都是堆着微笑。快到中午了,那个戴眼睛的大姐站起来说:“该回家给老头做饭去了。”穿花上衣的大姐也随着站起来说:“是呀,午间还得接孙子呢!”那个男胖子说:“又是一比一。”那个男瘦子说:“咱们都是胜利者。”四个人一阵笑,互相点点头,向四个不同的方向走去。我默默地站在那里,想不到如此喧闹的公园还潜藏着如此的潇洒和宁静。 一个下午,我在公园北边的树荫下,又观看了好大一阵。这四个人的年龄好像比我小,也是男女混编的阵容。从言谈举止上,我大概能猜出他们的昨天。他们每把牌都是吵,不是指责对方,就是埋怨对家,把把都有断不清的官司。最后一把牌,那个戴着旅游帽的男子,说那个黄头发的女人耍赖少给一张“主”,那个黄头发的女人,说那个旅游帽的男人眼睛瞎没看见,两人越吵越凶,谁也劝不住。黄头发的女人起誓发愿地说:“我要少给你一张主,回家都让汽车压死!”那个戴旅游帽的男人一听气氛不对,急忙拱手道歉:“大姐息怒,大姐息怒!”别人哈哈地笑,我没敢笑出来。 一分钱不赢的扑克局,有时还险些闹出人命关天的大事来。那天是阴天,几个人坐在草坪外面玩。一个七十多岁的白发老汉和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搭对家。非常非常关键的一张牌老太太出错了,让对家把他们从是j 一下子扣回了3。白发老汉额头上的青筋都暴出来了,嘴唇不停地哆嗦着。他坐庄,又从3 开始打。时来运转,这把牌出奇的好,刚出过六张牌,只见他把牌啪地一摔:“哈,光头,回j!”大家正在兴奋着,他却流着口水歪倒在旁边的草地上。老太太急忙喊:“他的心脏病犯了,快,快找救心丸!”人们很快从他的上衣口袋里翻出了救心丸,倒出几粒给他服下。不一会儿,他睁开眼睛坐了起来,第一句话就是:“快洗牌,接着打!”我感慨,这样的时刻,他把一局牌的快乐和人的生命等同了起来。就在这时,那边一阵吵嚷声传来。我走过去一看,是一个衣着时髦的女人只顾打扑克,她身边的小鹿皮包不知什么时候让人拎走了了,里边有一千元的现金和两千元的手机。她却满不在乎,一边洗牌还一边嘻嘻地笑:“这,就当我学雷锋了!” 公园里的故事真多,我和这些故事逐渐地熟了。 又是一个上午。天气出奇的好。[[太阳]]笑盈盈地眯着眼睛。天高高的,蓝蓝的,几片洁白的云朵,像是一群快乐的小羊在追逐嬉闹。昨夜下了一场透雨,片片绿叶攒足了精神,好奇地探着脑袋,想看看这个世界里还有什么新鲜的故事。我在人群转了几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对手,便坐在一个水泥台上看着新买的报纸。旁边的一个老太太忽然惊叫起来:“哎呀妈呀,吓死我啦!”原来是树上的一个大绿虫子掉在了她的脖子上,吓得她使劲一扭,大绿虫子竟爬到衣服里面去了。人们纷纷围过来,七手八脚地帮她把上衣全部脱下,抓到了那个可恨的大虫子,狠狠地踩成了绿泥。老太太吓傻了,忘了穿衣服,光着个大膀子,露着两个大奶子,呆呆地坐在那里。 我捧着报纸,眼睛却不时向四处看,希望有人来叫我。 一个亲切的声音响在了我的耳边:“你会打扑克吗?” “会。”我肯定地回答了一声。抬头一看,一个穿一套茄花紫色运动服的老大姐站在了我的面前。看年龄,她比我大,身体微微发胖,但还算是好看。金丝眼镜下,她露出一副开心的笑容。 她说:“我们三缺一,你来凑把手吧。” “我,怕跟你们配合不好。”我虽然是这样说,还是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哎呀,什么好不好的,不赢房子不赢车,都是图个乐呵。”不由我分说,她硬是扯着胳膊把我拉到了他们那里。我来公园这么些天,这样的直爽和热情还是第一次见过。 这是第一次,以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渐渐地,我和她混熟了。 她经常和丈夫一起来,而且是搭对家。丈夫的年龄像比她大,贴着头皮的短发多数发白。丈夫的话语不多,从他那不多的话语中,我可以准确地判断,他肯定是一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甚至还写过什么作品。而对她呢,我怎么也判断不清。说她是家庭妇女吧,她有着我都没有的组织能力,牌局上少一个人,只见她自信从容,左转右转,不一会儿就抓一个合手的牌友来,大家戏谑地叫她“局长”。说她是职业妇女吧,言谈之中,经常冒出一些从来不曾听过的乡言土语,简直比赵本山的小品语言还逗人发笑。有一次,我故意把一份载有重大政治新闻的报纸放到她的面前,她轻轻一推,连看都不看。她的真实身份成了我心中的谜。 打牌的队伍中,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约定,打牌就是打牌,家庭和个人的私事一般很少谈起。什么你在哪个单位退休啦,每月的工资多少钱啦,子女都是什么工作啦,随便乱问就像查户口一样犯忌讳。有的人在一起打了几个月的牌,连牌友的姓名都不知道。这对夫妻牌友很特殊,引起了我许许多多的猜想。 揭开这个谜底的机会终于来了。一天下午,我们刚刚地打过几圈牌,过来一 个人问她:“老张,你什么时候往美国飞呀?” “下个月到北京签证,准备订十月份的机票。放心,飞不了几天就让你们的扑克牌局给勾回来。”她又轻轻地抓起了一张牌,仿佛说的是一次短暂的国内旅行。 在一起打了多次牌,“局长”大姐的家庭信息逐渐透漏给我。她没有什么文化,在街道的一个小企业退休,丈夫是省内很有影响的剧作家。他们从农村的苦日子走来,一路走进了城市。夫妻共同培养了三个优秀的儿女,大女儿在大学当老师,二女儿在北京的一个军刊当主编,小儿子在美国的休斯敦是高级的白领。但是,他们的心就在哈尔滨,就在哈尔滨的清滨公园。美国的儿子,住在高档的富人区,六七百平方米的大别墅,院内有半个网球场那么大的游泳池,乒乓球室和健身房都有。他们住不惯北京,更住不惯美国,每次到美国去,签证没到期就吵着闹着往回飞。他们说,清滨公园没退休,我们就得赶回来上班。 在牌场上玩来玩去,我的朋友逐渐多了起来。师大林大黑大医大的教授,一些国企的高级工程师,省市艺术团体的一二级演员,还有很多在机关退休的公务员。高级职称的数不过来,处级以上的干部也不算少,我这个在机关混了一辈子的科级干部算是个小鱼了。 常在一起散步,我认识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哥。他矮矮的,胖胖的,头发有些稀疏,话语可不少。他知识面渊博,话中充满了哲理。他在电表厂退休,每月才四千多元的工资,却没有一声抱怨,笑容总是挂在脸上。初步接触,我以为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干部,后来从别人的嘴里知道,他是新中国最早派到苏联的留学生,当年毛主席在莫斯科对留学生的那篇著名讲话他就在现场。他在电表厂辛苦拼搏几十年,奉献了火热的青春和全部智慧,带领科研团队搞出了多项突破性的技术革新。退休后,他也到清滨公园来上班了,整天乐呵呵地在林荫小路上走来走去。他对我说:“每天迈进清滨公园的第一步,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省歌舞剧院的一个著名演奏家,组织了一个十多人的小乐队,天天晚上,给那些爱唱歌的哈尔滨人伴奏。有麦克,有指挥,像是哈尔滨夏天的音乐会,燃烧着艺术的激情。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在家里独奏呢?”他说:“音乐的魅力不是自我欣赏,而是产生观众的共鸣。” 我还结识了一个五十年代的哈工大毕业生,在制氧机厂退休。他天天来到公园,就是和一个老工人下棋,一盘又一盘,输赢没完没了。我问他:“你赢的是什么呢?”他说:“我赢的就是一个职业。” 我喜欢上了清滨公园,这里的石桌石椅的都有生命,这里的红花绿草都有语言,这里块块地砖条条小路,都是永远讲不完的快乐故事。这里的笑,发自人的肺腑,人与人的交流,通用的是真诚。有人说话粗野,没有人责怪;有人说大话吹牛,没有人去揭穿;有人说着不着边际的马路新闻,也没有人耻笑。这里的许多废话,就像我们吃饭的碗,碗边里那无用的空间,才是碗的真正价值。往昔的高低贵贱,得失荣辱,让一纸薄薄的退休证全给抹平了。唏嘘和感叹,没有在岗时的戒心和防范,牢骚和抱怨,没有在上司面前的卑微和谨慎。这张嘴,是自己的嘴,这张脸,是自己的脸,不管是在什么岗位上退下来的人,此刻都像公园门口的那棵大树,看着[[蓝天]]站起来了! 晚霞落山满脸是红云,明天的早晨就是朝霞; 秋叶落去心里是绿色,明年的春天就是新芽。 我天天准时来公园上班,吃完早饭收拾完屋子就往公园跑,在这个不大的公园里一泡就是一天。和退休前的区别,就是加班加点的时候多了,星期六星期天不是休息日,晚上也常常到公园里转一转。 老伴和女儿都说,你真是比上班的时候还忙。我说,没有退休的公园,就没有我闷在家里的理由。<ref>[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1096453 个人图书馆网]</ref> ==作者简介== 王延忠,男,出生于绥化。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不退休的公园(王延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