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158.8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风琴 的原始碼
←
风琴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风琴.jpg|350px|缩略图|右|<big>手风琴</big>[https://img.ivsky.com/img/tupian/pre/201011/21/yanzouyueqi-016.jpg 原图链接][https://www.ivsky.com/tupian/yanzou_yueqi_v2306/pic_63544.html 来自 天堂图片网 的图片]]] '''风琴'''([[英语]]:Organ)是一种键盘乐器,外形类似直立式[[钢琴]],通过脚下的踏板送风,吹响音管,并配合双手键盘弹奏的一种乐器。踏板鼓风进入风道,如果不弹奏,则整个风道是密闭的;当手指按下某琴键后,该键对应的音管的管塞就会打开,气流通过而吹响音管,则发出一个乐音<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1612328/answer/1026003768 九十年代末中小学音乐课老师使用的那种底下两个踏板踩着吸风的琴叫什么?原理是什么?],知乎,2020-4-29</ref>。 管风琴在西方宗教,尤其是基督宗教的弥撒仪式上,扮演着莫大的[[信仰]]角色。风琴在日治时代被引入[[台湾]]的中小学音乐教室,至20世纪末才渐渐汰除。至今,音乐课的风琴仍存在于多数台湾人的记忆中。 1810年,[[巴黎]]的乐器师G.J.格勒尼埃制造出最早的簧风琴,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乐器师A.F.德班对乐器本身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音栓,试图使其具有[[管风琴]]所具备的表情范围,以获得不同音色的变化,并定名为风琴,此后,在家庭和买不起管风琴的[[教堂]]里非常盛行。在[[欧洲]],最复杂的类型的风琴是可用演奏者膝盖控制音量的、带有表情音栓的表情风琴。另一种在19世纪流行的、不同于[[欧洲]]的风琴是将风箱的鼓动式改为吸气式,这种类型的风琴称为美国式风琴,实际上从法国传入[[美国]]。20世纪风琴被更有效果的电动或电子风琴所替代。1897年左右从日本传入中国。 1897年左右风琴从日本传入[[中国]]。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欧洲侨民移居我国的增多,特别是[[教会]][[学校]]的兴办,在客观上起了更广泛地传播西洋音乐的作用。如他们带来了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社交活动中的一些音乐小品,也带来一些初级的钢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传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圣诗谱》,载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赞美诗乐谱,并附有乐法启蒙,讲解西洋乐理,使用[[五线谱]]记谱,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此书所载曲调都是欧洲流行的宗教乐曲。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诗增》,为了更便利于宗教的传播,书中采用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作为练习曲。这些传教士传播西洋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以后,簧风琴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并有专门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出版,如1911年日本人铃木米次郎编著、辛汉译的《风琴教科书》;1919年索树白编辑的《风琴教科书》,两书论述了风琴的种类、构造、演奏方法,并编有由浅入深的练习曲和应用乐曲,便于学者练习和演奏。1907年有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学堂任音乐教习多年,曾收集京剧曲谱多种,用五线谱记录整理,刊印了《清国俗乐集》一、二集。1915年又有人用[[简谱]]记录戏曲和民间器乐曲曲谱,使其适用于风琴弹奏,刊印了《风琴戏曲谱》,其中有《虞舜熏风曲》、《花六板》、《梅花三弄》等民间乐曲和《天水关》、《洪洋洞》、《文昭关》、《三娘教子》、《二进宫》、《空城计》等十余出[[京剧]]唱腔选段。五四运动以后还有《粤曲风琴谱》刊印。当时中小学[[教育]]中多使用风琴,中上层有产阶级在家庭和社交活动中也用它做为[[娱乐]][[乐器]],所以用风琴弹奏民间乐曲和戏曲唱腔也成为一时的习尚,可见其流传之广。此时在[[北京]]建立了几家风琴厂,制作风琴,以供社会上的需要。
返回「
风琴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