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13.1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茯苓的传说故事 的原始碼
←
茯苓的传说故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茯苓111.jpg|缩略图|[http://rainbow0710.b2b.globalbuy.cc/sell/itemid-6354628.html 茯苓]]] '''传说故事''' 皮黑肉白生松根,[[奇形怪状]]窟中神。 神话墨客颂异物,专著民间传奇文。 古有云安今罗田,松灵变成多树魂。 伏胎养生不可缺,绛晨更生金翁人。 从前有个员外,家里仅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玲。员外雇了一个壮实小伙子料理家务,叫小伏,这人很勤快,员外的女儿暗暗喜欢上他了。不料员外知道后,非常不高兴,认为俩人门不当户不对,不能联姻。便准备把小伏赶走,还把自己的女儿关起来,并托媒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得知此事后,两人便一起从家里逃出来,住进一个小村庄。 后来小玲得了风湿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顾她,二人患难相依。有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前面有只野兔,他用箭一射,射中兔子后腿,兔子带着伤跑了,小伏紧迫不舍,追到一片被砍伐的松林处,兔子忽然不见了。他四处寻找,发现在一棵松树旁,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那支箭。于是,小伏拔起箭,发现在棕黑色球体表皮裂口处露出里面白色的东西。他把这种东西挖回家,做熟了给小玲吃。第二天,小玲就觉得身体舒服多了,小伏非常高兴,经常挖这些东西给小玲吃,小玲的风湿病也渐渐痊愈了。这种药是小玲和小伏第—次发现的,人们就把它称为“茯苓”。<ref>[http://yszxw1.yilianapp.com/lm_1422086296767984/csp_1422086296994896.html 茯苓 药材来源 传说故事]</ref> 早在2000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等所著的《淮南子》中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之说。 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叫[[任子季]]的人,连续服用茯苓18年,天上的玉女就来与他相会,并且能有隐形之术,不食人间五谷,趣孔与身体如同美玉一样娇润。 孙思邈《枕中记》记载:茯苓久服,百日病除,二百日昼夜不眠,二年驱使鬼神,四年玉女来侍。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公元737-819年),字子厚,山西永济人。他在《柳宗元集》记载,一次自己生病,腹脘胀闷、心慌。一医告知其用茯苓煮服可治。他便买来茯苓煮服,结果病情加重。找医问之,医说:你买的是芋头,不是茯苓。 他便写了《辨茯苓文并序》,以警世人。 唐代李商隐《送阿龟归华》云: 草堂归来背烟云,黄绶垂腰可奈何。 因汝华阳寻药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唐代杜甫诗云: 寄语杨员外,山寒少茯苓。 归来稍喧暖,当为属青冥。 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 并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 (注:老员外即杨维) 唐代[[伍融]]《病中宜茯苓寄李谏议》云: 千年茯兔带龙麟,太华峰头得最珍。 全是晓煎云样粉,玉瓯寒贮露含津。 王微赞扬茯苓云: 皓苓下居,彤丝上荟。 中状鸡凫,其容龟蔡。 神侔少司,保延幼艾。 终志不移,柔红可佩。 《红楼梦》第六十回:描述:广州官来拜贾家,送上茯苓霜篓做门礼,并说茯苓霜怪峻,雪白的,拿人奶和了,每日早上吃上一盅,最补人的。看来,曹雪芹深知茯苓性味。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当王夫人说到大夫说的丸药的名字时,一时想不起来,宝玉就罗列了一堆,其中有“千年松根茯苓胆”。《红楼梦》多处写道茯苓,其实黛玉吃的人参养荣丸,秦可卿吃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都有茯苓这味中药。 茯苓霜是新鲜茯苓去皮,磨浆,晒成白粉而成,白如霜而细腻,故而得名。 《本草正》记载:“若以人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少。” 宋代黄庭坚《鹧鸪天》云: 汤泛水瓷一座春,长松树下得灵根。 吉祥老人亲拈出,个个教成百岁人。 灯火焰焰酒醺醺。壑源曾未破醒魂。 与君更把长生碗,略为清歌驻白云。 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遇阴雨数月,大部分将士染上了风湿,眼看兵败。正巧,有几个战士偶食茯苓而风湿痊愈。成吉思汗大喜,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弄来一批茯苓,战士们食而病愈,便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明清时代罗田茯苓作为贡品,作为朝廷保健养生之用。 历代医家、道家,特别是养生家对茯苓特别重视。《神农本草经》记述:“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到了魏晋时代,服饵茯苓以求长生已经蔚然成风,当时道教思想家、医家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辞官隐退,梁武帝每日赐茯苓五斤,白蜜二斤,以供服饵(梁王·;弘景传)。 到了唐宋,食用茯苓之风更盛。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就是制作茯苓饼的能手,他的《服茯苓赋》、<;东坡杂记》记述了他服茯苓之方法。以九晒九蒸之胡麻,用茯苓加白蜜少许,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见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他60岁时记忆惊人。宋苏颂《图经本草》记:茯苓粉浸在酒蜜中封月余成甘美的茯苓酥。 到了清代,茯苓成了养生之要药,尤其慈禧太后经常食用茯苓,并以此赏赐大臣。经研究,慈禧太后养生补益药共64种,而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便是茯苓。 民间做茯苓饼方法:用[[粳米]]、[[白糯米]](粳米与白糯米的比例为7:3)加上与粳米重量相等(略少亦可)的茯苓、芡实、莲子肉、山药等(少一两种无关紧要),共碾成粉,拌匀做饼,蒸熟当作点心。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除介绍茯苓粥外,还介绍了茯苓馄饨的做法:黄雌鸡肉四两,茯苓末二两,白面六两,做成馄饨,入豉汁煮食,三五次可治疗噎食不通。《北山酒经》记:瑶泉曲、邛崃药曲中都加茯苓。北京除茯苓饼外,还有茯苓包子、茯苓糕。 <ref>[http://www.zhongyoo.com/chuanshuo/2166.html 茯苓的传说故事 - 中药查询]</ref>
返回「
茯苓的传说故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