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236.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干擾素 的原始碼
←
干擾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edical}} [[File:干擾素的作用原理.png | thumb | 400px | 干擾素的作用原理 <br> [http://www.biosciencenotes.com/interferon/ 原圖鏈接] ]] '''干擾素''',(Interferons, 簡稱IFN),1957年由英國科學家[[阿利克·艾薩克斯]](Alick Isaacs)和瑞士科學家Jean Lindenmann兩位研究人員所發現,當動物細胞受到病毒感染時,會立即製造出干擾素(一種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宿主特異性蛋白質」)以抵抗病毒,並同時警告鄰近正常的細胞,提高警覺,以防病毒入侵。干擾素能與周圍未受感染細胞上的相應[[受體]]結合,不但可形成一種特殊物質,去活化[[核糖核酸水解酶-L]](RNAse-L),將細胞內病毒RNA破壞,可也可以活化蛋白激酶,把細胞內未完成的病毒蛋白破壞掉,除了抗病毒外,還有抑制癌細胞生長、促進細胞分化和增強[[免疫力]]的功能,但是干擾素在人體的含量極低,又無適當的製造方式,因而限制了臨床應用的價值。 近年,生物技術的突飛猛進,干擾素才得以量產而廣泛地應用於醫療上。干擾素目前主要可分三大類﹕IFN-α, IFN-β,IFN-γ,其中IFN-α在體內半衰期長達4-16小時,也是所有干擾素中,最常使用的。其投藥方式為肌肉或[[皮下注射]]。<ref name=“tccf">{{cite web |url=http://www.tccf.org.tw/old/medecine/nm_3_2.htm | title= 干擾素 (Interferons) 在癌症治療上的應用 | language=zh | date=2000-08-29 | publisher=台灣癌症發展臨床研究發展基金會 | author=陳劍旗/蕭俐慧 | accessdate= }}</ref><ref name=“高點">{{cite web |url=http://doctor.get.com.tw/m/Journal/detail.aspx?no=402513 | title= 認識IFN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高點醫護網 | author= | accessdate= }}</ref>
返回「
干擾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