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3.23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太和門 的原始碼
←
太和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圖片名稱'''<br><img src="https://live.staticflickr.com/2710/4498431805_7a20c41b9f_b.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flickr.com/photos/guobaodangan/4498431805 圖片來自flickr]</small> |}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 太和門建成于[[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奉天門”。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大朝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太和門”。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均曾重修。[[光緒]]十四年,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三門均被焚毀,光緒十五年重建。 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89年1月16日)深夜,太和門護軍值班房因護軍熟睡,油燈點著門柱引發火災。雖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大火依然燒了兩天,太和門被焚毀。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為[[光緒帝]]大婚的吉日。按照清朝制度,大婚皇后須經太和門進宮。僅剩42天時間,重修太和門已來不及,清廷遂令北京的棚匠紮彩工,搭成一座彩棚太和門,以假亂真,在光緒帝大婚時使用。[[震鈞]]《天咫偶聞》載:“……大婚,不及修建,乃以劄彩為之。高卑廣狹無少差。至榱桷之花紋,鴟吻之雕鏤,瓦溝之廣狹,無不克肖。雖久執事內廷者,不能辨其真偽。而且高逾十丈,栗冽之風,不少動搖,技至此神也! ”<ref>[http://roll.sohu.com/20130310/n368290867.shtml 光緒大婚造個假太和門,搜狐,2013年03月10日]</ref> 明朝時,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頒佈詔令,處理政事。清朝初年,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進行。清朝[[順治]]元年九月(1644年),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太和門左、右各設有一門,東為[[昭德門]],西為[[貞度門]]。 *昭德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東角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弘政門”。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昭德門”。明朝為考選鴻臚之地。清朝為侍衛值宿處。 *貞度門: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稱“西角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宣治門”。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改稱“貞度門”。清朝為侍衛值宿處。 1959年,進行了太和門及前三殿的油飾彩畫工程。<ref>[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7-01/22/content_5637456.htm “文革”中誰保護了故宮?,新華網,2007年01月22日]</ref>2003年,故宮大修工程啟動。2007年冬,太和門的維修工程結束。2008年7月16日起,維修竣工的太和門、[[太和殿]]、[[神武門]]重新對遊客開放。<ref>[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8/07-15/1313560.shtml 北京故宮太和殿修繕一新7月16日起重新開放,中國新聞網,2008年07月15日]</ref><ref>[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6/133715942815.shtml 故宮太和殿太和門今天全面開放,新浪,2008年07月16日]</ref>
返回「
太和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