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236.10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剪瓷雕 的原始碼
←
剪瓷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剪瓷雕'''<br><img src="https://img2.gujianchina.cn/201906/04/155739376876.pn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m.ecochina.net/CMSdrsjj/culture/detail/20190608/1000600000041161559958506461181039_1.html 圖片來自美麗中國]</small> |} '''剪瓷雕'''亦称'''嵌瓷'''、'''剪黏''',剪瓷雕为闽南地区称谓,潮汕地区称为“嵌瓷”、“瓷嵌”、“聚饶”、“贴饶”或“扣饶”等(饶为塑造之意),台湾地区称为“剪黏”、“剪花”、“堆花”、“堆剪”或“贴瓷花”等。为流行于[[中国]][[福建]]南部、[[广东]]東南部[[潮汕]]地區、[[台湾]]西部和[[越南]]等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屬{{link-en|瓷片拼貼|Trencadís}}的一種,以颜色鲜艳、胎薄质脆的彩[[瓷器]](如碗、盘、壶等)或残损价廉的瓷器为原材料,使用粗钳、铁剪、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其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一的细小瓷片,进而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和山水等,并装饰于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檐角、[[照壁]]、墙面和门窗框、门窗楣等部位。 剪瓷雕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福建省漳州各地寺廟建築中一種地方傳統手工技藝。自唐代陳元光主政漳州時期,中原文化便源源不斷傳入東山,並從東山再向台灣乃至海外傳播。剪瓷雕為何人何時創造發明已難於考證,相傳,從宋代晚期興建西山岩的“初來寺”時就已經有了該項技藝。到了明代,東山興建寺廟、祖祠,該項技藝便開始盛行。 潮汕地區和越南的剪瓷雕用途還不限於建築物外部裝飾,例如潮汕地區亦应用于工艺挂屏,摆设于,越南[[應陵]]中的[[啟成殿]]內部以剪瓷雕裝飾<ref name="啟成殿">[http://epochweekly.com/b5/178/8089p2.htm 金碧輝煌的「啟成殿」]</ref>。剪瓷雕的题材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其工艺兼具[[绘画]]的色泽感和[[雕塑]]的立体感,并可长年经受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 來源尚未釐清,一说为明清时期福建漳州[[平和]]和[[漳浦]]一带的制瓷艺人发明,因当地一度民窑瓷业发达,碎瓷片极为丰富;一说为由广东[[潮州]]地区传入[[闽南]],因历史上中原移民曾由潮州进入福建,潮州与[[漳州]][[诏安]]毗邻,两地居民往来频繁,民俗风情几近相似,文化艺术风格亦趋于一致;第三种说法为源自[[泉州]],因其自五代起便有[[德化窑]]、[[安溪窑]]、[[晋江窑]]等丰富的陶瓷资源{{cite journal zh |author=黄忠杰|title=《闽台传统剪粘工艺特点简论》|journal=集美大学学报|accessdate=2013-10-18|date=2012年4月}}。文献表明明末以前剪瓷雕已经盛行于粤东、闽南各地,最迟在清[[康熙]]时已传入台湾。越南則於[[阮朝]]時從中國傳入。 上世紀80、90年代,是剪瓷雕的黃金時代。但因剪瓷雕一直只出現在廟宇、祖祠、寺院等古建築的懸樑屋脊上,一個村落寺廟和祠堂寥寥無幾,限制了剪瓷雕的發展。並且通常一個剪瓷雕工程完成後,一般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會重修。漸漸地,為了生活,從事該行業的許多手藝人紛紛轉行,剪瓷雕就此沒落,遠離人們的視線。 因天灾、地震及建筑翻修等原因,中國大陸及台灣清前期以前的作品已多不见,现存者以[[道光]]、[[同治]]年间以及近现代的作品居多,其中福建地区现存最早的作品为[[漳州]]的[[云霄天地会遗址高溪庙]],为清代康熙时的作品。越南則有不少阮朝的作品。
返回「
剪瓷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