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7.23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互助县 的原始碼
←
互助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互助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海东市下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市政府乐都区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区相望,西靠西宁市[[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城东区、城北区相接。县境南北宽约64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县境内无湖泊,有大小天然河流8条,均属黄河流域、湟水水系,全长2895公里,大板山脉的青石岭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把全县自然地分为两大地形单元。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37万人(2011年),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是土族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互助县] ==建制沿革== 从互助县境内发现地大量历史文物及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互助地区就已经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与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地斗争,创造了自己地古老文明。</ref>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这个时期,现今的西宁、乐都、大通、湟中、门源、互助等地区,统称为湟中地。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打通西域通道,进入湟水流域。在今西宁附近筑西平亭(原址相当于今西宁城垣),设置临羌县(先湟源,后在湟中)。互助地区隶属于临羌县。 公元210元左右,东汉设置西平郡(今西宁市)。三国时期,魏国继续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 西晋时仍以西平郡管辖临羌等县。南北朝时改西平郡为鄯州,废弃临羌等县。 隋时又恢复西平郡,互助地区属西平郡管辖。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设置鄯州都督府。互助地区由鄯州督都府管辖。 安徽宗崇宁三年(1104), 改鄯州为西宁州。互助地区归属西宁州。 元时,互助地区仍属西宁州管辖。 明时,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卫。 清时,西宁卫改为西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互助地区属甘肃行省西宁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1日,青海正式建省,互助地区隶属西宁县。 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29日,互助正式建县,县治威远堡。隶属青海省政府。 1949年9月12日,互助县解放,隶属青海省人民政府。 1960年4月5日至1961年8月,互助县隶属西宁市。 1961年8月15日至1978年9月,为青海省直属县。 1978年10月19日,青海省成立海东行署,互助县隶属海东行署至今。 200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1个镇、16个乡、4个民族乡。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撤销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2个社区、295个村(牧)委会。 2006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行政区划调整为撤消沙塘川乡和双树乡,设立塘川镇;撤消边滩乡,并入林川乡。 2006年8月,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撤销双树乡、沙塘川乡,合并设立塘川镇(镇政府驻原沙塘川乡驻地)。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9个乡(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2个民族乡(松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建置沿革] </ref>
返回「
互助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