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郭敦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郭敦

來自搜狗網 的圖片

郭敦(1370~1431),字仲厚,東昌府堂邑縣[1]。洪武癸酉舉於鄉,授戶部清吏司主事,累官至戶部尚書[2]

民族 ;漢族

逝世日期;1431年

字 ;仲厚

所處時代;明朝

出生日期;1370年

出生地 ;東昌府棠邑縣(今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堂邑鎮)[3]

本名 ;郭敦

官職 ;戶部尚書

目錄

1人物生平

2明史記載

1人物生平

郭 敦(1370~1431),字仲厚,山東東昌府棠邑縣(舊縣名)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詩舉鄉試,授戶部廣西主事。

出任衢州府知府。在衢州問疾苦,禮賢秀,恤高年,扶孤獨,修學校,明教化,表節義,易風俗,毀淫祠,立義冢,多有惠政。在官七年,治績為天下最。以忤中貴人得

罪,下獄,衢州耆老百姓千餘人伏闕乞留。廷臣以敦廉正不阿上奏,詔為監察御史,出為河南布政司左參政,不久,調陝西,未行。

永樂十六年(1418)以郭敦有大臣體,特升禮部右侍郎兼太僕寺卿。後成祖北征,督運糧餉。仁宗即位,轉戶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

宣德二年(1427)升任戶部尚書。陝西大旱,奏請免逋賦,賑災民,罷不急之務等十餘事,悉被允行。在戶部任上多有興革,並積極採取措施,禁止皇莊兼併民田,一時

稱善。卒於任。

2明史記載

宣德六年四月十一日,資政大夫行在戶部尚書棠邑郭公卒,訃聞,上悼嘆賜祭,命有司給舟歸葬且營葬事。

公諱敦,字仲厚,姓郭氏。其先自太原交城徙東昌棠邑。祖諱忠,妣石氏;考諱政寬,妣侯氏,繼馬氏。郭世有善德。公自幼凝重端謹,稍長游鄉校,日勤講習,已卓卓

出倫輩。洪武癸酉,以詩經中山東鄉試。會試下第後,擢戶部廣西清吏司主事,歲余,有賢聲。升衢州知府,下車咨民隱,蠲弊興利。修學政,務教化,崇儒術,禮賢

行,以表勸其民,振恤無告。郡俗貧死不能葬者,焚屍沉之。公相城東得廢地百餘畝,榜曰:「義阡」,令民貧死者皆葬是,又以約教民,有急相資助,民利賴之。嘗歲

旱,公齋沐致禱雨,立降沾足。蝗入境成災,公自作文檄城隍神,是夕大雨雷電,蝗盡死,凡所禱輒應。城西有淫祠,歲四月,軍民男女聚謁祭,祠下歡嘩若狂,公禁止

之。巳而,得風眩疾,吏民爭勸,罷禁弗聽,疾亦瘳。同僚有私取民財者,公雖不面斥,而義形於色,其人頓首謝改過,待之如初。屬邑吏爭濯磨自效。公退所謀諸心、

發諸言,未嘗不在民事,所秉正直,襟宇坦明,言出而民信,令出而民從。不俟程督庶務畢,舉舍內蠶箔,嘗有叢絲類織成鞶帶,修廣適度。郡人謂公仁政之應,在衢七

年,政化大行。坐累征詣京師,耆老數百人伏闕奏乞留,理官執不可,耆老皆涕泣而退。後廷臣有言公廉正不阿者,召為監察御史。升河南布政司左參政,無幾,調陝

西,以公留京師。今禮部尚書胡公言其行於太宗皇帝曰:「郭敦有大臣體,宜在左右。」即日召見,以病弗克入,遂遣御醫視疾。疾愈入謝,獎勞再三,賜鈔襲衣。明

日,升禮部右侍郎兼太僕寺卿。仁宗皇帝臨御,進戶部左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賜誥贈其祖、考妣及妻。宣德二年,升戶部尚書,命鎮陝西,歲余召還,在戶部無敢一毫

干以私者。未幾得疾,上聞之,命太醫往視,數日竟不起,春秋六十有二。為人純實溫雅,事親愛敬,兼至隆寒盛暑不懈。閨門之內,儀度清肅,聲色未嘗留耳目。公暇

手不釋卷,私居無惰容。居官剛正,人莫能奪。所至整飭綱紀,盡誠撫恤,不徐不亟,吏畏民懷,冰蘗之操,無遜古人。雖官列六卿,泊然布素,身沒之日,家無餘資,豈非篤行君子者乎。

參考資料: 1. 焦竑.《國朝獻征錄》.卷之二十八 戶部一 資政大夫戶部尚書棠邑郭公敦墓志銘.明朝.

詞條標籤: 政治人物官員古代史歷史人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