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祖大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祖大壽(1579年—1656年),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是明朝末年名將,後降清。

  • 1628年(明崇禎元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
  • 祖大壽後來隨袁崇煥入關保衛京師。崇禎由於種種原因將袁崇煥下獄。祖大壽怕受到牽連,毀山海關逃出。崇禎命袁崇煥寫信招撫,祖大壽才返回明朝。
  • 1631年(崇禎四年),大凌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清廷屢次招降不從。
  •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後隨清軍入關。
  • 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祖大壽                 出生時間         1579年
                別 稱         祖復宇                 去世時間         1656年
                字 號         復宇                 出生地         遼東寧遠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官 職         總兵
                民族族群         漢族                 主要成就         寧遠大捷

人物話題

人物生平

家世出身

1

430年(宣德五年),寧遠城(今遼寧興城)築成當年,原籍安徽的軍官祖慶率全家老小遷居至此,世代繁衍,世襲明朝寧遠衛軍職並不斷提升,成為寧遠望族。

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號雙泉,是明朝萬曆年間鎮守寧遠的援剿總兵官祖仁的次子。隨遼東(今遼寧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總兵官、寧遠伯李成梁東征西伐,因抵禦蒙古騎兵作戰有功,不斷得到提拔,出任遼東副總兵。 [1]

祖大壽於1620年(泰昌元年)為官,授職靖東營游擊,曾被經略熊廷弼上奏表彰。1621年(天啟元年)為廣寧(遼寧北鎮)巡撫王化貞部屬,任職中軍游擊。

寧錦大捷

  • 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與明朝發生了廣寧之戰,明軍戰敗,後金努爾哈赤占領了廣寧,祖大壽帶領部隊避到覺華島。大學士孫承宗督師,以大壽輔佐參將金冠守覺華島。
  • 1623年(天啟三年),孫承宗和袁崇煥修築寧遠城牆,祖大壽負責寧遠城工程,將城牆加高增厚,加強防守功能。
  • 1626年(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攻打寧遠,祖大壽參與了寧遠保衛戰。
  • 1627年(天啟七年)農曆五月,後金皇太極率軍攻寧遠,祖大壽再次參與,既寧錦大捷。
  • 1628年(崇禎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煥督師遼東。同年農曆六月,祖大壽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2]

後金皇太極曾經給祖大壽寫信,商議派遣使者弔唁明熹宗之喪,並且恭賀新君崇禎登基,祖大壽回信拒絕了皇太極的要求。 [3]

滿門皆榮

隨着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游擊的各級軍官,分駐寧遠、大凌河(今遼寧凌海市)、錦州諸城。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明朝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4]

己巳之變

皇太極打錦州、寧遠不下,便改變了戰略,於1629年(崇禎二年)農曆十月率一萬四千人從薊門方向攻入長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當時,明朝軍隊主力都在山海關外布守,袁崇煥急率祖大壽馳援北京城,到達北京城下袁崇煥要求關寧軍入城,被崇禎帝所拒絕,在廣渠門外安營。皇太極親帥主力進攻滿貴的宣大軍,派遣莽古爾泰,阿濟格等貝勒率軍進攻駐紮廣渠門的關寧軍。滿桂命副將領軍出戰,結果全軍覆沒。在城頭督戰的滿桂據說被火炮炸傷,便去向崇禎告狀說是關寧軍炸傷了他,崇禎隨即招袁崇煥進城不容分辯就將他下獄,隨行的祖大壽渾身發抖。據此兵部職方司郎中余大成認為祖大壽必反,並說他三天之內就會反。

袁崇煥下獄第三天果然祖大壽率關寧軍徑直離開京師回師遼東。由於滿桂出戰後金軍全軍覆沒,崇禎不得已只能接受孫承宗的建議讓下獄的袁崇煥寫信將祖大壽召回以解京師之危。

收復永平

1630年(崇禎三年)春,後金軍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皇太極聽說祖大壽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就命令軍隊去抓人,得到祖大壽一個侄子及其親戚家屬。皇太極給祖大壽侄子一所住宅,並派兵監視。

不久,孫承宗命令祖大壽與山西總兵馬世龍、山東總兵楊紹基會師,率領副將祖大樂、祖可法、張弘謨、劉天祿、曹恭誠等進攻灤州,攻取灤州之後,進逼永平,貝勒阿敏等丟棄四處城池領兵返回後金。於是,祖大壽又回到錦州前線防守。祖大壽從此不輕易離開軍營,生怕被東廠番子暗中抓捕。[5]

大凌河之戰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七月,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修復大凌河城以便將關寧防線前推,但他修了不到半個月,城牆雉堞還沒修完時,皇太極親率大軍將大凌河城包圍,祖大壽倉促應戰。城中糧草僅夠幾天之用,圍了不幾天城中就斷糧了。城中將士無不驚恐萬狀,祖大壽作過幾次試探性的突圍,都被金兵擊敗。他隨即堅壁不出,坐等救兵。

皇太極在圍困大凌河城十天後,便開始了對祖大壽的勸降工作。但祖大壽不為所動,對皇太極根本不予理采。皇太極為了進一步消耗城中的有生力量,搞了一次假增援,祖大壽盼望援軍心切,急忙率軍出城相迎,欲前後夾攻,實現突圍,結果上了大當,被殺得大敗,損失十分慘重,祖大壽再也不敢出城應戰。

皇太極於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七日和十月九日這兩天先後致書祖大壽、何可綱、副將張存仁,勸其速降。但仍遭到祖大壽的拒絕。於是皇太極又親自寫信給祖大壽,他解釋說:「過去殺遼民確有其事,我深為懊悔,我們早就不那樣做了。至於永平屠城那是二貝勒阿敏所為,他因此也受到了嚴懲,希望你不要存此偏見。但祖大壽等還是不信。孫承宗組織的幾次援救,都被後金軍擊敗。祖大壽的多次突圍也沒有成功。大凌河城被圍了三個月,城內的糧食吃完了就殺馬吃,馬吃沒了,就殺人相食。大凌河城百姓被充作軍糧殺盡。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初七,皇太極再次致書祖大壽,又派降將姜新赴城中面談。祖大壽派出一位叫韓棟的將領到金營中談判。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祖大壽最後下了決心,他邀後金將領石廷柱進城商議降金事宜,當晚祖可法、祖澤潤、劉天祿、張存仁等四人隨石廷柱一同到了金兵大營,皇太極親自迎接,四人跪倒便拜。皇太極急忙上前一步攙扶,以女真人最高貴的禮節抱腰禮相見。然後設盛宴款待,四人被請至座中。

1631年(崇禎四年)農曆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壽殺死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大開城門,率眾將來到金營。皇太極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隆重迎接祖大壽一行。後雙方登壇發誓祭天,盟誓祭天畢,皇太極攜祖大壽手進入大帳,為祖大壽設宴慶賀。[6][5] 

逃回錦州

投降後的祖大壽向皇太極建言:自己妻子兒女均在錦州城裡,趁錦州不知自己已經投降,願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內應,奪取錦州城。皇太極同意放祖大壽去錦州城。祖大壽一回到錦州城就組織防禦,抗擊清軍。遼東巡撫丘禾嘉向朝廷參奏祖大壽率隊獻城投降,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崇禎皇帝三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祖大壽都藉故推辭,始終堅守在錦州城裡。

後金方面,皇太極三番五次派密使前來,提醒祖大壽不要忘記以前的約定,即刻動手奪下錦州城。祖大壽以各種理由搪塞,並且多次與清兵激戰。皇太極對留在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一直以禮相待,並且頻繁給祖大壽寫信。

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農曆十月,皇太極親自率領部隊進攻明朝,率領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出寧遠、錦州大道;睿親王多爾袞為左翼,自青山關入;貝勒岳託為右翼,自牆子嶺入。祖大壽在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城)屯兵,領兵偷襲多鐸,多鐸戰敗。第二天,多鐸與濟爾哈朗合兵出戰,祖大壽收兵回中後所。不久,皇太極親自來到中後所,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凌河一別後已過數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面。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如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儘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凌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只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祖大壽卻始終沒有露面。[7]

再次降清

  •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農曆二月,皇太極再次進攻明朝,以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前鋒,親自督軍包圍松山。明朝崇禎帝下召命令祖大壽前去支援松山,祖大壽剛剛行軍,清軍就到了,於是祖大壽去寧遠駐守。皇太極派遣使者去錦州告訴祖大壽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誘導祖大壽投降。祖大壽命令祖克勇及副將楊震、徐昌永等取道邊外進取錦州,到烏欣河口;清軍將領阿爾薩蘭與明軍交戰,清軍勝,斬明軍八十四人,得馬一百五十匹。皇太極下令停止進攻松山,後金軍返回盛京(今遼寧瀋陽)。於是祖大壽又進入錦州駐守。
  •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農曆五月,皇太極到義州視察,蒙古蘇班岱等請求歸降,皇太極命濟爾哈朗等率軍一千五百人前去迎接。祖大壽得知清軍人少,命令游擊戴明與松山總兵吳三桂、杏山總兵劉周智合兵七千人出擊,卻被濟爾哈朗打敗。七月,錦州外城蒙古貝勒諾木齊等預謀投降,遂持書縋城下,約為內應。信泄,清軍至,大壽出城拒戰,殺清軍武備院卿穆護薩、護軍參領覺羅蘭泰、參領宏科。鏖戰久,明軍退守入內城,清軍遂占領外城。於是皇太極命多爾袞、濟爾哈朗等帶兵輪番攻錦州。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農曆三月,皇太極再次發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駐紮在松山。皇太極親率軍隊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松山。
  •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之後解送盛京(今遼寧瀋陽),洪承疇投降清朝。
  •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三月初,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祖大壽在三月初八開城出降。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時,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將他扶起,好言撫慰:「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率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回信拒絕。 [6] 

因病去世

  • 1644年(清順治元年)農曆九月,愛新覺羅·福臨在輔政大臣濟爾哈朗的護送下,從盛京(今遼寧瀋陽)抵達北京,祖大壽跟隨入關。
  •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6]

人物評價

  • 皇太極:「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 [8] 
  • 石廷柱:「第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9] 
  • 梁啓超:「祖氏兄弟,大壽、大弼、大樂以督師裨將,遵其方略,猶能為睢陽之守着歲余,非洪承疇之降,錦州固未易下也。」
  • 蔡東藩:「獻城賣國賣友。」[10]
  • 佚名:「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箇里外不是人。」 [11]

史書記載

  •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 [6]

參考資料

  1. 《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神宗萬曆二十年五月,倭酋平秀吉寇朝鮮,乃分遣其渠行長、清正等率舟師數百艘,逼釜山鎮。潛渡臨津,分陷豐、德諸郡。……倭已入王京,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廷議以朝鮮屬國,為我藩籬,必爭之地。七月,游擊史儒等師至平壤,不諳地利,且霖雨,馬奔逸不止,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餘,渡鴨綠江援之,僅以身免。
  2. 《清史稿》:祖大壽,字復宇,遼東人。仕明為靖東營游擊。經略熊廷弼奏獎忠勤諸將,大壽與焉。天啟初,廣寧巡撫王化貞以為中軍游擊。廣寧破,大壽走覺華島。大學士孫承宗出督師,以大壽佐參將金冠守島。承宗用參政道袁崇煥議,城寧遠,令為高廣,大壽董其役。方竟,太祖師至,穴地而攻,大壽佐城守,發巨炮傷數百人。太祖攻不下,偏師略覺華島,斬冠,殪士卒萬餘。太宗即位,伐明,略寧遠,崇煥令大壽將精兵四千人繞出我師後,總兵滿桂、尤世威等以兵來赴,戰寧遠城下。會溽暑,我師移攻錦州,不克,遂引還。明人謂之寧錦大捷。   明莊烈帝立,用崇煥督師,擢大壽前鋒總兵,掛征遼前鋒將軍印,駐錦州。
  3. 《清史稿》:太宗嘗與大壽書,議遣使吊明熹宗之喪,且賀新君,大壽答書拒之。
  4. 遼東豪族 .勸學網.2014-01-09
  5. 5.0 5.1  閻崇年.《清史研究》.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2003年:01期
  6. 6.0 6.1 6.2 6.3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7. 北京祖家街及祖大壽的傳奇(組圖) .中國網.2010-05-19[引用日期2013-05-04
  8. 《清史稿》:論曰:有德、仲明,毛文龍部曲;可喜,東江偏將;志祥又文龍部曲之餘也。文龍不死,諸人者非明邊將之良歟?大壽大凌河既敗,錦州復守,相持至十年。明兵能力援,殘疆可盡守也。太宗撫有德等,恩紀周至,終收績效。其於大壽,不惟不加罪,並謂其「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推誠以得人,節善以勵眾,其諸為興王之度也歟!
  9. 遼寧大學歷史系.《清太宗實錄稿本》卷56.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78-10:23
  10. [遼寧大學歷史系.《清太宗實錄稿本》卷56.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78-10:23 清史演義第八回明守將獻城賣友清太宗獲璽稱尊 .國學導航.2014-01-09]
  11. 遼寧興城祖氏石坊 .中國園林網.2013-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