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溶度積規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溶度積規則
圖片來自人人文庫

溶度積規則是關於溶液狀態的規則。

基本定義

當溶液中的離子濃度([Am+]m)的乘積等於溶度積(L)時,則溶液是飽和的;若小於其溶度積時,則沒有沉澱生成;若大於其溶度積時,會有AnBm化合物的沉澱析出。[1]即可表示為: [Am+]·m<L時,溶液未飽和,無沉澱析出;

[Am+]·m=L時,溶液達到飽和,仍無沉澱析出;

[Am+]·m>L時,有Anbm沉澱析出,直到[Am+]·m=L時為止。

基本舉例

例:AgNO3與K2CrO4混合溶液,用溶度積規則來判斷是否有Ag2CrO4析出。

註:CrO4^2-表示一個鉻酸根離子帶兩個負電荷

令:[Ag+]^2·[CrO4^2-]=Qc (式中[ ]表示溶液中離子的實際的相對濃度)。

注意:此處的 Ag+ 與 CrO4^2- 的濃度時彼此獨立指定的,沒有必然聯繫,也沒有定量關係

查表可得Ag2CrO4的溶度積常數Ksp。

Qc<Ksp時:溶液相對於Ag2CrO4晶體而言是未飽和的,故無Ag2CrO4晶體沉澱;

Qc=Ksp時:溶液相對於Ag2CrO4晶體而言剛好達到飽和,為多相離子平衡狀態,也無Ag2CrO4晶體沉澱;

Qc>Ksp時:溶液相對於Ag2CrO4晶體而言是過飽和的,有Ag2CrO4晶體沉澱。

實際上是平衡和平衡移動規則在多相離子平衡中的應用。[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