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葉朗,男,漢族,1938年生,浙江衢州人,著名美學家[1] 。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2] 。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曾同時兼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三個系的系主任,並曾兼任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3]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4]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5]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
葉朗 |
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國小說美學》、《胸中之竹》、《欲罷不能》、《中國文化讀本》(與朱良志合著),以及《現代美學體系》(主編)和《中國歷代美學文庫》(總主編)等。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北京大學哲學系 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
民 族 ---- 漢族
出生地點----浙江衢州
出生日期----1938年10月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學者
主要成就----2010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2015年8月13日結項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學位/學歷----學士
專業方向----美學
學術代表作----美在意象、中國美學史大綱
目錄
1人物簡介 2人物經歷 3研究方向 4主要成就 5社會任職 6獲獎記錄 7人物評價 8個人作品 9學術交流 10學術訪談
人物簡介
葉朗教授.1938年10月生,浙江衢州人,擅長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55年畢業於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學,1955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專業本科。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l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l997年至2001年同時兼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主任。現仍兼任藝術學系主任。同時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兼高校美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主要著作《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國小說美學》、《現代美學體系》、《胸中之竹》、主編《美學的雙峰》等。l990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人物經歷
1960年:北京大學哲學學士。1986年9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93年—2001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1997年—2001年兼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主任。1992年8月—9月俄羅斯學術訪問和講學(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 )。
1995年7月—8月德國(國際學術會議。學術訪問:波恩大學、海德堡大學、特利爾大學)。1996年5月—6月台灣(學術訪問與講學:台灣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央大學、淡江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中正大學、成功大學、藝術學院、南華管理學院、華梵人文科技學院)。
1997年5月美國(學術訪問: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1997年10月—12月:日本(講學:東京大學,日本文部省"特別聘請教授")。1999年6月法國(講學:法國高等研究院)。2000年2月—9月香港(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2000年8月日本(第十五屆世界美學大會:主持中國美學專場討論)。
研究方向
美學原理、中國美學史
主要成就
葉朗的「美在意象」理論體系,立足於中國傳統美學,在繼承宗白華、朱光潛等人的中國現代美學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現代美學的研究成果,在審視西方20世紀以來的哲學思維模式和美學研究轉向的基礎上,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的學術史進行了深入反思,特別反思了主客二分的認識論模式所帶來的理論缺陷,繼而從本體論的研究轉向審美活動的研究,將「意象」這一範疇作為美的本體提出。從「美在意象」這一核心命題出發,將意象生成作為審美活動的根本,圍繞審美活動、審美領域、審美範疇、審美人生,構建了以「意象」為本體的美學體系。
社會任職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
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全國政協常委
葉朗 |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哲學學科規劃小組(學科評議組)成員
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
全國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
北京市哲學學會會長
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
現任職務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6年9月起),博士生導師(1993年10月起)
北京大學藝術學系主任(1997年4月起)
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暨教師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1996年11月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屆學科評議組(哲學評議組)成員(1997年5月起)
全國博士後管委會第四屆專家組(哲學組)成員(1998年8月起)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九五"哲學學科規劃小組(學科評議組)成員(1991—1995,1996—)
教育部第二屆高等學校哲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2001年4月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98年1月起)
曾任職務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1993年6月—2001年3月)
北京大學宗教學系主任(1995年9月—2001年3月)
北京大學現代外國哲學研究所所長(1995年11月—2001年3月)
參加學會、學術組織(及任職):
中華美學學會第四屆、第五屆副會長兼高校美學研究會主任(1993年10月—)
中國美術家協會委員(1990年起)
獲獎記錄
1990年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的稱號2001年獲得"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國家級一等獎(獲獎項目:中國美學史的課程建設:從專業教育到素質教育)。1990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人物評價
季羨林先生的評價:「葉朗是為北大幹事的人。為北大幹事,也是為中國學術界幹事。」
個人作品
《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1987年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88年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獎。
《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988年獲北京大學優秀教材獎。
《現代美學體系》(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台灣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
《世界詩學大詞典》(主編之一),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
《中國美學史》,台灣文津出版社,1996年。
《胸中之竹——走向現代之中國美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中國文化導讀》(主編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1年增訂再版。
《中國歷代美學文庫》(總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欲罷不能》,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國文化讀本》(與朱良志合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
《美學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09年卷》,主編,金城出版社,2010。
《美在意象》,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北大文化產業評論(2010上卷)》主編,金城出版社,2010。
《美學的雙峰—朱光潛、宗白華與中國現代美學》(主編),1999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學術交流
1992年8月—9月,俄羅斯學術訪問和講學(俄羅斯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
1995年7月—8月,德國(國際學術會議。學術訪問:波恩大學、海德堡大學、特利爾大學)
1996年5月—6月,台灣(學術訪問與講學:台灣大學、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央大學、淡江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中正大學、成功大學、藝術學院、南華管理學院、華梵人文科技學院)
1997年5月,美國(學術訪問: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
1997年10月—12月,日本(講學:東京大學,日本文部省"特別聘請教授")
葉朗 |
1999年6月,法國(講學:法國高等研究院)
2000年2月—9月,香港(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
2000年8月„日本(第十五屆世界美學大會:主持中國美學專場討論)
學術訪談
記者:您在看望季羨林先生的時候,他說,書法、圍棋、崑曲、二胡等,這些東西必須有人提倡,他主張中小學開設書法課,並要選修一種樂器。您怎麼看這些中國文化傳統在當代的繼承?
葉朗:季先生說得很對。我們要加強對青少年的藝術教育,這裡面既要有西方的東西,又要有中國自己的東西。季羨林先生非常強調書法藝術。用電腦,很多孩子都不會寫字了。我問過學生為什麼不手寫,學生說,手寫的老師不喜歡,不如打印的清楚。季先生這個提倡我覺得非常必要。錢學森先生也強調,怎麼辦大學?最重要的是科學和藝術相結合。楊振寧也強調這個。這個應該從小學、中學就要開始做。我非常贊同。藝術,一方面培養創造性,一方面要培養人。人要有高遠的人生境界,要有完滿的人性,藝術起很大作用。強調藝術就要注重中國的傳統藝術。如果傳統藝術失傳就很危險。一個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獨特性,就是有傳統藝術和文化。我們有孔子、李白、紅樓夢,如果沒有他們,中國就不是中國了。這方面工作要長期下工夫。有些人認識到了這一點,有些人還沒有認識到。他們更重視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東西,而對文化的、精神的東西重視不夠。這次抗震救災,我覺得使精神層面的東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這是對整個民族的啟示和教育。我們的十七大就提到了要讓我們的整個社會有「更高精神追求」,這個提法是過去沒有的,體現了國家對精神追求的重視。
記者:您的這本書從裝幀設計到內容插圖,似乎都體現了一種詩意,包括您的新書首發式都在營造一種詩意的氛圍,您覺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喪失這種傳統詩意了嗎?
葉朗:因為歷史的原因,我們傳統的精神追求喪失了一些,但有些可以慢慢恢復起來,同時融入現代社會。當然,時代的條件不同,傳統的東西需要有些變化,與時俱進。比如,上海新天地,很傳統,也很現代,很有洋味,也很中國。要向前走,接受西方的東西,也不要丟掉中國的東西,在融合里還必須要有新的創造。
記者:普通老百姓的文化在您的這本書里好像有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像老北京、老上海的市民文化等都着墨甚多。
葉朗:是這樣。我們這裡的《清明上河圖》不是從美術角度講,而是講老百姓的民俗和心態,衣食住行,音樂、喝茶、喝酒、圍棋、民居、民間藝術,都體現了老百姓的生活態度和情趣。有些書對這些也有介紹,比如飲食方面的介紹,但是沒有進到生活態度、審美情趣的層面。當然我們也做得很不夠,以後還要深入。
記者:像您這樣的學者,可能一般都是在做很高深的學術研究,但您似乎對這樣一本通俗普及讀物也很看重?
葉朗:我自己小時候深受朱自清、葉聖陶、豐子愷、朱光潛、夏丏尊等學者們的薰陶。我很早就呼籲過,要面對青少年寫一些書,人文方面的普及讀本。但是這類書很少,書店裡青少年的書大多是自然科學和外文書。有一年我去台灣,在書店裡看到十幾個版本的《談美》,朱光潛上世紀20年代寫的書。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是搞美學研究的,大家還在看很多年前的書。當然那本書很經典,但時代畢竟不同了,我們應該有所更新。所以,我一直想要寫一本這樣的書,給中學生讀的美學讀物。我還有一本書沒有完成,我想也許可以動手。我希望社會也能關注這個問題。
參考來源
- ↑ 向美人生 | 意象照亮人生 ,八一農大青春在線, 2024-04-24
- ↑ 葉朗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南京大學, 2023-04-29
- ↑ 葉朗 ,北京大學, 2020-03-22
- ↑ 葉朗簡介 ,北京大學, 2022-02-22
- ↑ 傳薪文獻 | 「精神追求的『欲罷不能』是對個體生命超越的最好的嘗試」——記訪談葉朗老師 ,北大哲學人,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