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3.23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窦默 的原始碼
←
窦默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big>窦默</big>''' ==人物简介== <ref>{{cite book|ur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9495&filename=ZGSJ502.014&uid=WEEvREcwSlJHSldRa1FhdkJkVG1COG9jZzUxQ3NoaWxpRGVmL3Y5SzZ5OD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jU0MzRua1ZnPT1QeXJZWkxhNEhNL01yb3NxRjU0T2ZnZzV6aEFVNGpoNE9YNlRySDAzZWJPZFJiaWRZZWR0Rmk= |title=论窦默[J]. |author=陈高华. |work=中国史研究, |date=1995(02):116-125. }}</ref> <br> 窦默(公元1196—1280年)是元代的理学名臣,又是杰出的医学家。窦默原名杰,字汉卿,金朝末年,流亡他乡。金亡后“复归乡里,更其旧名曰默,字子声。<br> ==人物生平== <ref>{{cite book|ur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9495&filename=ZGSJ502.014&uid=WEEvREcwSlJHSldRa1FhdkJkVG1COG9jZzUxQ3NoaWxpRGVmL3Y5SzZ5OD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jU0MzRua1ZnPT1QeXJZWkxhNEhNL01yb3NxRjU0T2ZnZzV6aEFVNGpoNE9YNlRySDAzZWJPZFJiaWRZZWR0Rmk= |title=论窦默[J]. |author=陈高华. |work=中国史研究, |date=1995(02):116-125. }}</ref> <br> 窦默是肥乡(今河北肥乡)人。他的曾祖窦亨,“值金正隆间科民为兵,曾祖以丁力富强,被选为签军家,乡人遂以签军目之。”窦默的祖父窦荣、父亲窦思不曾在官府中任职。他的叔祖窦旺为络州防御使下属的司吏。窦默“幼从学,喜读儒书”,拒绝跟窦旺学为吏之道,理由是:“趋近利而弃远图,非计也,不若仍旧”,此后仍然致力于儒书。 <br> 蒙古成吉思汗六年(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蒙古发动对金战争,窦默一家在这场动乱中也同大多数北方百姓一样,遭遇悲惨。蒙古军初次来到时,他被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见杀,惟默得脱归其乡”。当他“间关险阻,还走达乡井,家人辈皆已去,惟母氏存焉。惊怖之际,母子俱得时疾。”母亲不久病死。 <br> 蒙古军再次南下时,窦默“亲属亡没,家业荡尽,惟余一身。暮夜潜出,收亲属之可识者埋痤讫,即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母丧守制三年,“服阕,赘于清流河医者王氏”。医者王氏 “授公以方脉之术,公由是从容安居而生理瞻足,平昔义理之学益得所养而日进于高明矣”,窦默的生活暂时安定了下来。 <br> 窝阔台汗四年(公元1232年),蒙古军在钧州(今河南禹县)三峰山大败金军,进围汁京。五年正月,金帝逃出注京,先到归德,后到蔡州(今河南汝南)。这一年年底,蒙古军与宋军会合,围攻蔡州。六年,蔡州破,金亡。这一次战争造成河南地区的巨大破坏,窦默又成了新的流迁高潮的一分子,在动乱中辗转流徙,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br> 金朝灭亡后,南宋以为有机可乘,出兵收复河南,结果惨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端平入洛”之役。蒙古国便以此为藉口,发动对南宋的战争。各种传记资料于窦默此时遭遇的记述都比较隐晦,只是说:“河南既下,中书杨君奉朝命招集释、道、儒士,公应募北归。”窦默二度遭受家破人亡,辗转流徙,最后因偶然的机会才得以回到家乡。 <br> 窦默是幸运的,他在杨惟中、姚枢奉命“招集”之列,因而没有沦为驱口(奴隶),保持了良民的身分。窦默先回到大名,后来又回到乡里,亦以教学为业。 <br> 窦默的谋生之道并不限于教授学生, 他还为人治病, 是著名的针炙医生。 <br> 他的医术是在流亡过程中学得的。他自述学医的动机时说:在动荡的战争年代,疾病必多,而药物难得,只有针炙,易于施用见效,这是窦默受外舅之教决定学习针炙的原因所在。经过十七年之久的逃难中,窦默在蔡州时遇到了明师——李浩。“逃难之际,遇儒医李浩,授以铜人绒法,能得其微妙”。李浩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窦默得到李浩的传授,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一代针炙大家。需要说明的是,窦默逃亡到河南时,入赘“医者王氏”,王氏“授公以方脉之术”,对于一般的诊断治疗,窦默也是有一定修养的。 <br> 因为流徙过程中的上述遭遇,窦默在回乡后便一面教书,一面替人治病,很快便博得了声誉。“乡人好学者来问经书,疾病者来求医药,率皆欣然应答”。他继承了李浩的高尚医德。“人无贫富贵贱,视之如一。针石所加,医药所施,病辄痊安,而未尝有一毫责报之心。久之,道誉益重”。 <br> 公元1249年,窦默因医术而受忽必烈之礼聘,深受重用。公元1255年或稍后,窦默“请南还”,上命大名、顺德两处各给第宅及土田、婢仆、冬夏衣服,岁以为常,待遇优厚。 <br> 庚申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召窦默入朝。这时他已六十五岁。自此直到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去世,窦默一直在朝中任职。原为翰林侍讲学士。“至元十一年,迁嘉议大夫,职如故。” “十七年,又迁昭文馆大学士,正议大夫。”同年去世。<br> ==医学著述== <ref>{{cite book|ur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02&filename=HBZY200205054&uid=WEEvREcwSlJHSldRa1FhdkJkVG1COG9jZzUxQ3NoaWxpRGVmL3Y5SzZ5OD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TYzMjNSZDdHNEh0UE1xbzlBWUl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T2ZaZVJwRnl2a1U3N0lMUy8= |title=窦默医著内容与版本考[J]. |author=李会敏,董尚朴,邓国兴. |work=河北中医, |date=2002(05):392-393. }}</ref> <br> 窦默在行医学道中整理师法、总结经验,约在金天兴壬辰年(1232)前后,完成著述。计有《针经八穴》(又名《流注八穴》)、《补泻法》、《标幽赋》 、《流注通玄指要赋》(《流注指要赋》)四种。后二种为赋体又合称《针经指南》。当时传本不知是刊刻还是手抄,后朱良能于元贞年(1295)刊行,元至大辛亥年(1311),窦桂芳将窦默著作合称为《针经指南》编入《针灸四书》刊行。 <br> 《针经指南》一卷:书中首列有《针经标幽赋》,主要全面总括针灸学基础理论,次列《流注通玄指要赋》,精选五十多种疾病的针治腧穴,后列针经直说、络说、交经辨、气血问答、手足三阴三阳表里支干、八穴定位及所主病证、真言手法、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圆法、呼吸补泻法、寒热补泻法、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法、手指补泻法、迎随补泻法、生成数法、夫妇配合、古法流注、杂忌法等。还录有五卷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的“避忌太一之图” 。 <br> 《针经标幽赋》(《标幽赋》)一卷:该赋不分卷,赋中不少文句与金代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所载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及阎氏注文相同或相近,可知该赋系发挥阎注《流注指微针赋》之作。赋名中“针经”即指《子午流注针经》,“标幽”之“幽”亦取何氏“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之义。赋文言简意赅,论述了经络、脏腑、气血、取穴、刺法、宜忌等丰富的针灸基础知识及常见病症的证治,可谓精辟的针灸学纲要。他以天人相应的思想方法,将形气的虚实、脏腑的强弱、经脉气血的多少及循行流注的规律,作为取穴的依据,形象地描述了气至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的针感体会。在针刺治疗方面,既根据经络系统辨证论治,又遵循经气流注、经脉循行顺序重视按时开穴的子午流注针法,且重用十二经膝肘以下的五腧穴及八脉交会穴、三根四结、十二经十二原。 <br> 《流注通玄指要赋》(《流注指要赋》、《通玄指要赋》、《通玄赋》)一卷:据该赋题记知,窦默避难于蔡邑时,遇名医李浩,精通针术,授其秘穴四十三个,效果神验,“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结聚涣如冰释”,窦默恐有遗忘,因而“辄裁八韵,赋就一篇”,于金天兴壬辰年(1932)重九前二日编就。赋文简短,不分章节,首述针刺治疗蠲邪扶正、回阳倒阴的作用及通晓经络的重要意义,后列行步难移、脊膂强痛、呆痴、风伤项急、头晕目眩、耳闭、眼痛等五十多种病症的治疗用穴。各种病证均取单穴,共用腧穴四十多个,而肘膝以下的五腧穴占大多数,体现了选穴精、疗效显著的学术特点。<br> ==学术特色== <ref>{{cite book|url=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03&filename=ZYHS200312103&uid=WEEvREcwSlJHSldRa1FhdkJkVG1COG9jZzUxQ3NoaWxpRGVmL3Y5SzZ5OD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TkzODViRzRIdExOclk1Rlo0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E9mWmVScEZ5dmtVN3pNUHpURGY= |title=窦默针灸学术思想考释[J]. |author=严善馀. |work=中医药学刊, |date=2003(12):2163-2166. }}</ref> <br> '''治病莫如用针''' <br> 窦氏在《针经指南》中,首载《针经标幽赋》曰:“拯救之法,妙用者针。……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窦氏偏主用针,且尤重用毫针。窦氏重视八脉交会穴的应用,《流注八穴序》曰:“交经八穴者,针道之要也。”《八穴交会》述八穴与八脉关系,《定八穴所在》述八穴部位、取穴法,述八穴主治病证。善用针法,列《真言补泻手法》述补法、泻法、《素问》泻必用方补必用圆、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呼吸补泻、寒热补泻、生成数法、手指补泻、迎随补泻等。此外,还有《夫妇配合》、《古法流注》、《杂忌法》、《针灸避忌太一之图序》、《冬至叶蛰宫说》等有关针法的内容。全书字数不多,但内容丰富,体现了窦氏的针灸学术思想。 <br> '''制针灸歌诀''' <br> 窦氏制针灸歌诀《针经标幽赋》、《流注通玄指要赋》二文,内容丰富,言简意赅,论理明析,文字清丽,文法精练,结构严谨,应律叶韵,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为古医籍的佳作,为后世学者习诵的名篇,尤其是《标幽赋》叙述了岁时、藏腑、经络、气血、取穴、刺法、证治、宜忌等内容。是《内经》以来,有关针刺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br> '''首创下针十四法''' <br> 窦氏在《真言补泻手法•手指补泻》中,把针刺的基本手法归纳为“下针十四法”,曰:“凡补泻,非必呼吸出纳,而在乎手指……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者是也”。后列下针十四种基本手法的具体操作,曰:“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摇者,凡泻时,欲出针,必须动摇而出者是也”;“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此为退也”;“盘者,为如针腹部,于穴内轻盘摇而已,为盘之也”;“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如泻不可用也”;“循者,凡下针于属部分经络之处,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是也”;“扪者,凡补时,用手扪闭其穴是也”;“摄者,下针如气涩滞,随经络上,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气血,自得通行也”等,这些颇具特色的针刺手法,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十四法为以后的针灸大全、针灸大成论针法奠定基础。 <br> '''流注八穴''' <br> 窦氏对流注八穴颇为推崇,《流注八穴序》曰:流注八法得于山人宋子华之手,乃“少室隐者”之所传。“予嗜此术,亦何啻伯伦之嗜酒也”。因窦氏善用此法,故又称“窦氏八穴”。《八穴交会》曰: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八穴相交会,公孙通冲脉、内关通阴维,会合于胸、心、胃;临泣通带脉、外关通阳维,会合于目外眦、耳后、颊、颈、肩、缺盆、胸膈;后溪通督脉、申脉通阳跷,会合于目内眦、颈项、肩胛;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会合于肺、喉咙、胸膈。《定八穴所在》述八穴位置、归经、取穴法。后述八穴主治的213种病证。曰:八穴治病“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扪导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未已,则求之须要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失其所苦,而后出针”。 <br> '''真言补泻''' <br> 真言补泻手法对针刺手法有具体的论述和独特的见解,是窦氏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补法曰:“左手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针入透于腠理,复令病人吹气一口,随吹针至分寸。待针沉紧时,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扪,觉气至,却回针头向下。觉针沉紧, 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气出针,急闭其穴。虚羸气弱痒麻者补之。”泻法曰:“左手掐穴,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针入于腠理,复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气入针至分寸,觉针沉紧,转针头向病所,觉气至,若觉病退,便转针头向下,以手循扪,觉针沉闷,令病人吹气一口,徐出其针,不闭其穴。丰肥坚硬疼痛者泻之。”押手、刺手分别操作,使患者咳嗽以移神散气,配合呼吸、针头朝向、针感、候气、调气、行气等整个施术过程作了具体描述。寒热补泻补冷法曰:针入后,“问病人觉热否?……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也描述得十分细致,使人易于学习,易于掌握。 ==参考来源== {{Reflist}} [[Category:元朝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窦默
」頁面